您的位置: 首页 >《巴蜀史志》>《巴蜀史志》2019年>详细内容

《巴蜀史志》2019年第6期(总第226期)

来源:《巴蜀史志》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0-01-09 22:27:21 浏览次数: 【字体:

2019年第6期《巴蜀史志》共发表31篇文章。主要栏目有《时政辑要》《封面故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辈印记》《蜀中人物》《盆地探秘》《二毛话川菜》《家风家谱》《资治探索》《忆流沙河》

《巴蜀史志》2019年第6期封面

《时政辑要》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唱响四川奋进主旋律。该栏目全文刊发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转载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冀祥德文章 《以“中国之志”资治“中国之治”》 ,刊载 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在川南片区地方志业务培训会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省方志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阐述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的初心和使命,凸显四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砥砺前行,推动新时代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助力四川立体全面对外开放和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2019年12月6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成都举行(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潘认若 摄)

2019年12月23日,《学习时报》第4版“领导论苑”栏目发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冀祥德文章《以“中国之志”资治“中国之治”》

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展现四川发展的辉煌成就,本期《时政辑要》专题刊发《伟大的成就 深刻的启示》上半部分。该文是中共四川省委原书记谢世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前夕,应邀接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的访谈录。访谈中,谢世杰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扶贫开发、交通建设、国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治水兴蜀、旅游发展6个方面,畅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四川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表达了对党的教育培养的真诚谢意;结合个人感悟,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心中要始终装着人民,先做人、再做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容人之过、共同前进,敢于担当、勇于负责。

2019年9月27日,四川省委原书记谢世杰阅读省地方志编辑出版的《巴蜀史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左为四川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潘认若 摄)

《封面故事》刊发《南溪三个望族家风故事》《古城南溪之新韵》《南溪豆腐干——文化与美食的完美结合》3篇文章,以明清时代南溪县刘、侯、包三个望族的家风家训,古味十足的临江古城、绿意盎然的滨江新城,文化与美食完美结合的豆腐干,图文并茂地展现出宜宾市南溪区历史文化、地情地貌和美食传承,让广大读者深深地品味到川南独特的风物民情和文化韵味。

巴蜀家谱馆(罗平 摄)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栏推出《宽窄》《我与共和国共成长》《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情系大凉山》3篇作品。《宽窄》以情入诗,以诗寄情,在宽窄巷子的诗情画意中展现治蜀兴川70年的豪迈与实干;《我与共和国共成长》通过作者自己的成长历程,勾画出伟大祖国70年来风雨兼程、一步一步走向富强和辉煌的画卷;《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情系大凉山》作者系四川省政协离休干部,这位86岁的耄耋老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98周年之际,回首来路,誓言如磐,讲述自己参与凉山民主改革运动的工作经历,关注凉山州的脱贫攻坚和社会发展,真正体现了一个离休老干部“不忘初心”的革命情怀。

凉山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前辈印记》 为追忆祖辈父辈奋斗历程、传承家族光荣传统而设。 《艺术巨制 历史画卷——谈画家吴一峰受新中国第一次邀请写生创作》《父母的川藏线》《爷爷的大河》 3篇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人的工作、生活及战斗历程,展现了祖国壮丽险峻的山河、今昔巨变的社会和淳朴勇敢的人民,字里行间充满浓郁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操。

重庆晓雾(吴一峰作品)

《纪念张大千——纪念张大千先生诞辰120周年》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永翘先生为纪念张大千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文章通过纪念张大千先生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高度颂扬其作为“五百年来第一人”,作为名满全球最全能的中国画大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作为百科全书式殿堂级史诗般的宗师巨匠,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杰出典范,作为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是 20世纪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最优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为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争得了巨大荣光。

1956年,张大千在法国与西画泰斗毕加索会晤,从此被国际艺坛称为“东张西毕”(图片来自网络)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撰写的《用“关键词提取法”确认杨慎〈临江仙〉写于泸州》,以“关键词提取法”,即从诗词原文中提取客观性的自然要素词汇,再用这些要素词汇去比对或检测相关事物,从而找出相似性和一致性,确认杨慎《临江仙》初稿写于泸州(江阳),灵感产生于泸州码头。

泸州市城市新区(牟科 摄,图片来源:四川画报)

《川菜为什么会流行》是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二毛继《川菜的源起和灵魂》《现代川菜开宗立派》《川菜的演变:川菜与辣椒的关系》《回本溯源说川菜》后“话川菜”的第5篇文章,剖析当下餐厅经营急功近利、忽视传统、追逐利润,逐渐远离古法,更远离味道本身的一些现象;侧重介绍中国烹调中传统手工和古法、流行菜肴风味及中式烹调用油。通过酸甜爽口的荔枝口味、“麻辣鲜香烫”的川菜多维口感和食材原料的变化,阐明朴实的川菜和湘菜为什么“后来居上”而成为流行。

二毛收藏的上世纪80年代成都金牛宾馆菜谱(二毛 供图)

《风清气正五凤溪——浅析金堂县五凤镇家风建设及其做法》一文,作者刁觉民走进人文厚重的五凤溪,挖掘家风对后世的影响,探索家风对一个地方、一个家族或家庭所发挥的作用,感悟育人做人的真谛。文章通过介绍金堂县五凤镇家风建设的做法及其成效,阐明“注重家风”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家风乃吾国之民风”;家风好,民风就淳朴,为官就清廉,政治便清明,家风关系党风、连着政风、影响民风。

2019年4月27日,,五凤溪家风文化学院在贺麟故居挂牌成立。图为参会领导专家学者合影(刁觉民 供图)

《“三个服务”激活地方志生命力——四川省做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探索》是四川省地方志系统认真落实中央领导指示批示精神,结合中共四川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契机,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主题,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坚持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创新作为,狠抓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激活地方志事业“一池春水”,为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方志力量的真实写照。

2019年6月26日,四川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左三)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调研村史馆建设及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何晓波 摄)

《忆流沙河》是本期为怀念流沙河先生特设栏目,共刊登《哀思如冬:感忆流沙河老师》《流沙河:巴蜀文化星空中的一颗奇瑰星》《听流沙河老先生讲汉字与诗经》《在红星路拐角的地方偶遇流沙河老先生》4篇文章。作者通过讲述与流沙河先生的一些点滴轶事、过往交集,充分展现了流沙河先生的云水风度及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谦虚严谨的学术风骨,深情表达了对流沙河先生仙逝的浓浓哀思和沉痛追悼。

流沙河(江树 摄)

《巴蜀史志》2019年第6期目录

19bbffd864ae4e47b2b02ddc4a66eae7.jpg

来源: 《巴蜀史志》编辑部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