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3季】第17集 《典籍里的成都》之古蜀篇| ① 古蜀三王:古蜀文明的起源
《典籍里的成都》之古蜀篇| ① 古蜀三王:古蜀文明的起源
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天府之国的印象也许就像李白的《蜀道难》里描述的一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但西汉著名辞赋家杨雄通过搜集大量的传说资料写成了《蜀王本纪》一书,为后世掀开了古蜀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书中这样写道:“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这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关于古蜀国最原始、最直接的文献资料。杨雄用简约流畅的笔调,为我们勾勒出这片古老土地上人们栖居繁衍的动人诗篇。
“蜀”字在甲骨文里,是由一棵弯曲的桑树和树下一只虫构成的。《说文解字》也称:“蜀,葵中蚕也。”,由此可见,“蜀”与“蚕”有着极深的渊源。第一代蜀王被叫做“蚕丛”也与此有关。
相传,蚕丛是黄帝的儿子昌意与岷江流域的蜀山氏的后代,作为家族中的庶出,蚕丛一脉被分配到了蜀地世代作侯伯。
[(山路行走)
随从:大王,我们翻山越岭走了这么多天,都还没有到这蜀地,真是够远的
蚕丛:荒蛮之地虽离皇宫甚远,但你看这群山峻岭,峡谷深渊,不失为一处天然的屏障。听说啊,这里还有些会吐丝的小虫子
随从:是吗,这么有趣,这些丝用来做什么呢?
蚕丛:衣裳!
随从:啊?!】
得益于嫘祖的教导,蜀山氏的后代们善养野蚕。蚕丛来到这里之后,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治国安民上。他注意到当地人虽然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从事耕作,但岷山却不宜种植,于是便带领百姓不断向下游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迁移。
在这一过程中,经过多番试验,蚕丛逐步掌握了蚕的孵化、蚕茧的缫丝、织锦等技术,并将其教授给百姓。很快,蜀国就凭借这一技术脱贫致富,向着“小康”奔去。这也让蜀地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纺丝的地方,开启了纺织文明的先河。如今,成都华阳河池柏灌遗址出土了距今4500年左右的陶土纺轮,就说明远古成都已经有了较发达的纺织技术。
蚕丛获得了民众的拥戴,他常常身着青衣在郊野巡行,因此也被人们称为青衣神。
据说,蚕丛氏部族人的长相和穿着十分奇特。后来的《华阳国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不少与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比如人像面具中的纵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饰等,似乎印证了这段古蜀历史的存在。
另外,第二代蜀王柏濩,史书中的记述非常少,巴蜀文化专家、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先生认为,柏濩一族可能是夏部族联盟的斟灌氏,后来这一部族迁徙到了今天的山东地区。
严格地说,蚕丛氏和柏濩氏,只是部落联盟的首领。而第一个真正建立古蜀王国的,是鱼凫氏。“鱼凫”,多数学者认为是四川地区常见的鱼鹰,又叫鸬鹚。以水鸟为名,反映了鱼凫部族最早以渔猎为主要的经济生活手段。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大量鱼和鱼鹰的雕像和图案。
《蜀王本纪》中记载:“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但真正让鱼凫退出历史舞台的是来自云南的杜宇。他在战胜鱼凫称帝后,号望帝,新的时代也在成都平原缓缓开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