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方志反映地域特色文化的主要形式
〔摘要〕地域特色文化是志书中最能彰显地方特色的部类之一。四川新方志特别是第二轮修志采取拓展志书编纂种类,多体裁并用,升格设置、浓墨重彩特色文化等形式反映地域特色文化,不同程度凸显了各地文化特色。
〔关键词〕新方志、二轮修志、四川、地域文化、特色
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经过历史的沉淀而形成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和相对稳定的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它能反映出一个地方文化底蕴沉积的程度。因此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是志书中最能体现特色的部类之一。地方志从形成、发展直至现今, 都把地域文化作为它的主要内容来记述。新方志特别是第二轮修志在如何反映地域文化特别是地域特色文化方面也作了很多尝试。本文以四川为例,谈谈新方志特别是二轮修志在反映地域特色文化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一、拓展志书编纂种类以充分反映地域特色文化
志书一般分区域志和专志两大类,其中区域志有省志、市志、县志、镇区志、乡村志,专志有专业志(如农业志等)、部门志(如人大志、厂矿志等)、事物志(如名山河流志等)、专题志(如风土志和土地改革志等)、人物志等。如就反映地域特色文化而言,区域志主要在相关专志或在前置图片、附录等部分反映地域特色文化,专志则以事物志、专题志等专志种类反映地域特色文化。
四川首轮修志反映地域文化主要集中在区域志中的文化部类或附录中收录的相关艺文部分,但也尝试编纂一些集中反映地域特色文化的专志。如首轮《四川省志》除设有《文化艺术志》《文物志》《民族志》《宗教志》《民俗志》《人物志》等专志反映地域文化外,还设有《都江堰志》《峨眉山志》等特色专志反映四川地域特色文化。此外首轮修志中四川一些地区还编纂出版了《青衣江志》《岷江志》《嘉陵江志》《沱江志》《涪江志》《渠江志》《青城山志》《鹤鸣山志》《雾中山志》等名山河流志。
四川第二轮修志在总结首轮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扩展志书编纂领域,突出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四川省志(1986-2005)》除设有《文化艺术志》《文物志》《民族志》《宗教志》等专志反映地域文化外,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还规划了一些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特色志,如《方言志》《川剧志》《川酒志》《川菜志》《川茶志》《大熊猫志》《都江堰志》《青城山志》《九寨沟志》《黄龙志》《乐山大佛志》《武侯祠志》等特色专志。因《地理志》《民俗志》《峨眉山志》首轮修志已修且所记内容变化不大,《四川省志(1986-2005)不在单设。
四川人杰地灵,文化资源荟萃。近年来,全省各级方志部门,依托感恩文化、红色文化(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古巴蜀文化、三国文化)、山水景观文化等独特文化资源,竭力做好山水志、寺庙志、企业志、学校志等特色专志和名镇名村志等区域志的编纂与规划以突出反映地域特色文化,从而逐渐实现从编纂单一志书向出版多种类志书的转变。如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编纂《西康通志》《四川羌族通志》,支持南充市志办编纂《川北区志》、达州市志办编纂《川南区志》以反应地域特色文化。《阿坝州羌族志》《丹巴羌族志》《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志》《渠县苏维埃志》《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志》《金山寺志》《营山名胜古迹志》《中国苴却砚图志》《五尺道图志》《剑南春图志》《宜宾城街区图志》等特色志也正在编纂或已出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四川平乐、李庄、赵化、清溪、黄龙溪、尧坝、福宝、龙华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志已编或在编。
二、志书多体裁并用反映地域特色文化
区域志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区域志亦是体现一地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四川省第二轮修志在区域志中除在专志部分相关部类反映地域文化外,充分利用专记(专题记述)、传、图、表、录、考等体裁反映地域特色文化。
专题记述是续志运用得较多的一种体例,采用专题记述这一体例,可以充分地、完整地、深入地记述志体中不便记述的一地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事件和事物, 可以更好地凸显地情特色和时代特色。专题记述的这一特点,一些志书也用在反映地域特色文化上。如《乐山市志(1995-2006)》充分利用“专记”这一体式,系统反映了“峨眉武术”“乐山桥字牌”等乐山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文化。《崇州市志(1986-2000)》“专题记述”记载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前遗址”“罨化池”。《汶川县志(1986-2000)》亦利用“专题记述”这一体裁记述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西羌第一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威州。 四川各民族、各地域的饮食文化也是各具地域特色。《邻水县志(1986-2005)》在“专题纪事”中反映了邻水美食文化。
在新方志各类体裁中,附录这一体裁亦被充分利用来反映地域特色文化。仅以部分四川第二轮已出版市县级志书为例。如《自贡贡井区志(1986-2005)》附录从“贡井盐业史话”(井灶枧号垣、盐运古道、古街古巷、盐商大宅、居民院落、祠堂、会馆、寺庙、特殊建筑、帮会、民俗、文化教育)、“民间故事”(瓢儿井的传说、一道仁风的传说、牛肉街的故事、洞云寺的传说、鸭儿凼的故事)、“地方诗文楹联辑存”“城区老地名拾遗”几个方面反映自贡贡井区地域特色文化。再如《珙县志(1986-2000)》附录分“珙县僰人悬棺之谜”(僰人悬棺、消亡的僰人、千古之谜、生产生活、奇异的风俗)、“珙县苗族风情”(珙县苗族、跳花山、服饰、待客饮食、婚俗、节庆、语言文字)、“僰乡风味”(络春猪儿粑、粑果子等)、“民间传说”等方面反映珙县地域特色文化。此外,再如《邛崃市志(1986-2005)》附录分“考证”“杂记”“诗词”“楹联”“碑记”“歌谣”,《蒲江县志(1986-2005)》附录分“诗文”、“历史考证”、“民间轶事”、“传统生活”、“生产用具照片”等方面反映当地的地域特色文化。《泸州市志(1991-2005)》充分利用附录这一体裁,分“考辨”“艺文”(诗词赋、散文、小说)、“著书”(列表反映)三种形式突出反映了泸州地域文化特色。《南充市志(1707-2003)》附录分“文选”“考辨”“杂记”“府(州)志序选录”、“古代诗词选”、“南充民间传说”等反映南充地域特色文化。总之,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亦足见四川第二轮修志对附录这一体裁反映地域特色文化的充分运用。
此外,志书中的前置图片亦是反映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前置图片在四川两轮志书中都有较多运用,相比首轮而言,第二轮修志对前置图片的运用更加充分。在此仅以《阿坝州志(1991-2005)》为例。《阿坝州志(1991-2005)》的前置图片将阿坝州藏族服饰、藏族民居、风景名胜(诺日朗瀑布、长海、芦苇海旁的色嫫头像、扎嘎瀑布、争艳池、五彩池、海子沟、跑马坪远眺四姑娘山、1号冰川、达古湖、仙女湖、米亚罗之秋)、红色记忆(中共中央政治局巴西会议遗址、沙窝会议遗址、红军长征纪念碑蓓园、达古山)、文物古迹(古遗址、一级文物、古建筑)等耀然纸上,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展现了阿坝州地域文化特色,深刻体现了阿坝州藏族文化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阿坝州独特的景观人文特色以及浓厚的长征红色文化。
三、志书在篇目设置上突出反映地域特色文化
志书的篇目是志书的骨架,是整部志书的窗口,续志在首轮志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篇目设置上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写出个性。如《四川省志(1986-2005)》新增设专志《四川省志·市州概况》,篇目第一层次按市(州)进行横分,共设21篇。每篇专设“特色文化”、“地方名人”等章节记述各市(州)地方特色文化。再如新修《南充市志(1707-2003)》为条目体志书,为彰显南充特色地域文化,升格设“桑蚕丝绸”、“阆中古城”、“朱德故里”三类。其中“蚕桑丝绸”从“蚕丝地名”“蚕丝习俗”“蚕丝文物”“蚕丝文献”“南充丝绸节”等方面重点反映了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极具南充地方特色的丝绸文化。“朱德故里”则从“朱德生平与家世”“朱德故居纪念地”“关怀与纪念”“朱德故居纪念地保护与建设”“朱德故居纪念地管理”等方面反映了一代伟人朱德的故乡。阆中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南充市志》设“阆中古城”从“城池变迁与布局”“古街古院”“名胜古迹”“古城文化”“古城保护”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的建筑面貌。再如《广安市志(1993-2005)》将“邓小平故里”升格设篇分“故里建设”“故里园林绿化”“故里景观”“故里文物”“纪念活动”等全面深刻地展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故里。《自贡市志》亦将“恐龙文化”和“井盐文化”升格设篇记述。
四、志书在内容上浓墨重彩地域特色文化
地域文化包括景观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通俗文化等,因此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民风民俗、方言、艺文等作为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是志书反映地域特色文化的重点。据笔者查阅部分四川已出版第二轮市县级志书,为反映地域特色文化,不少志书或将名胜古迹、文化古迹、民风民俗、方言、艺文等单独设篇,或分别归入文化或社会风土(社会风情)等篇章予以浓墨重彩,且都占有较大篇幅。
先以最能反映地域特色文化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的反映为例。阿坝州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及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级旅游景区闻名遐迩,有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松岗直波碉楼(含羌寨碉群)、松潘古城墙、壤塘棒托寺、错尔机寺、营盘山和姜维城遗址、日斯满巴碉房、阿坝州红军长征遗迹等8处(22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黑水卡斯达温、九寨沟舞、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等12 项民族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为重点反映阿坝地域特色文化,《阿坝州志(1991-2005)》在“文化”篇设“民间文艺”“考古·文物”等章反映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域特色文化,设“风景名胜与保护区”篇,深层次反映了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卧龙自然保护区、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阿坝州别致景观文化。再如成都市青羊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有太阳神鸟之巢金沙遗址、中国诗歌文化中心杜甫草堂、道教圣地青羊宫、第一都市禅院文殊院、古风悠扬的宽窄巷子、浪漫温润的琴台故径、民族之魂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民俗文化聚集地“锦绣工场”以及商代船棺遗址等,是成都市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的密集区和重要的宗教文化分布地区。《成都市青羊区志(1991-2005)》设“名胜古迹 文化遗产”编,下设“古迹遗址”“名人故居”“园林名胜与宗教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地名文化”等详述青羊区地域特色文化。
再以艺文、民风民俗、方言等地域特色文化的反映为例。如《万源市志(1986-2005)》设“艺文”篇、“民俗”章彰显境内地域特色文化。其中《万源市志(1986-2005)》艺文篇设“文艺概况”章记载宋朝以来万源的文艺创作活动,设“作家、艺术家”章简介万源省级以上作家、艺术家协会会员,设“作品”章主要收录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文艺研究与评论”章反映研究评论概况及和简介有代表性的论著及选录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再如续修《攀枝花市志(1986-2005)》在首轮《攀枝花市志(1964-1985)》的基础上增设“社会风土”,领“风俗习惯”“方言”“歌谣与谚语”反映攀枝花这座移民城市独特的民俗文化。续修《凉山彝族自治州志(1991-2006)》设“语言文字”篇反映凉山彝族自治州汉语方言、彝族方言以及彝汉文字规范管理及彝文古籍开发研究。
同时,四川第二轮不少市县级志书在注重记述旧有传统民俗时,还注重对断限内新民俗、新方言等的反映。如《泸州市志(1991-2005)》设“方言新语”篇记述境内新词新语。《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将民俗分为“传统民俗”和“新民俗”两方面进行记述,其中传统民俗包括春节、客家风俗、祭奠、清明会、婚俗、丧俗,新民俗包括麻将娱乐、好客请吃、周末休闲、品美食、品茶、夜生活、满月酒、放河灯、逛春熙夜市、合江亭婚庆、寿辰等。《西充县志(1986-2005)》民俗部分分“礼仪习俗”(升学宴请、开张庆贺、乔迁贺喜、满月酒、送葬)、“新风美德”(建议勇为、扶困济贫、公益捐助、热情好客、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无偿献血、扶助残疾、拥军活动、爱民活动)、“生活时尚”(农民打工、经商致富、时髦装束、单元居室、新村别墅、车队迎亲、举家旅游、餐馆待客、快餐小吃、双休日闲度)等方面进行记述。其他如《丹棱县志(1993-2006)》设有“社会风情”、《汶川县志(1986-2000)》《邻水县志(1986-2005)》设有“社会风土”、《宁南县志(1986-2005)》设有“社会生活”、《什邡市志(1984-2000)》《洪雅县志(1993-2004)》设有“社会风俗”反映新风旧俗。
总之,四川第二轮修志在首轮修志的基础上亦是更加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的反映,主要体现在志书的种类、体裁运用、篇目设置、内容选取上都更加重视反映地域特色文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