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旧志校勘初探——以《犍为县志》为例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5-07-09 10:37:42 浏览次数:1561 【字体:

旧志校勘初探
——以《犍为县志》为例

 

      旧志是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犍为县于2012年启动了旧志整理工作,2013年年底出版了嘉庆《犍为县志》,2015年启动了民国《犍为县志》校勘工作,计划2015年年底付印。

嘉庆县志的校勘


      反复权衡,先期校勘嘉庆《犍为县志》。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有清一代,三度大兴修志之风:康熙时期、乾隆时期、嘉庆时期。《犍为县志》若说内容之丰富,后者更胜一筹。一是卷一图考志,前所未有,所绘河道源流、水利设施及文庙、县署等建筑全貌,不仅具有存史价值,而且绘图精细,可与国画之工笔媲美,插图与文字记述相得益彰,图文并茂。二是卷三建置志,分门别类,全面周到,县内祠庙、寺观、坊表无一遗漏,细到名人墓冢,记载之多,始见此志。史上“金犍为”之得名,缘于产盐,而盐业情况记述之详者,亦唯嘉庆县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三是卷八人物志,入志人物达180有余,论人数之多,众多版本无一能及,即以现代眼光来看,亦不乏为人师表者,嘉庆县志教化育人之功能无可置疑。
      对嘉庆《犍为县志》的校勘,本意力求保存原貌,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对原刊本中段落不明者,结合上下文意并参考有关文献分段或者合并。对于旧志中为避讳,或尊崇历代帝王,而在文字排列方面作抬头处理的,悉予取消,按文意重新编排。断句标点力求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又能准确贴切表达原意,一般先断句,继明理,再标点。用字注意改、补、删,保留繁体字、异体字,不作更改,对于明显的错字、讹文,加注说明并改正。尚有不能肯定者,则保存旧貌,以待识者。对传统年号纪年,一仍其旧,不必注明公元纪年。夹注用“()”,以别于正文。
      不足之处多多,如在尊重原著、保持原貌、修旧如旧方面即是瑕瑜互见。

民国县志的校勘


      今年5月,启动了民国县志校勘工作。具体做法是:
      (一)断句。校订主要是断句加标点。断句力求准确,以不损害原文涵义为红线,同时努力做到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有的本可不加标点,但加了更便于读懂,采取加标点办法。例如,人物志“烈女李氏传”中,有一句话用了3个“夫”字,但字义不同:“夫指驱明义,至死不负其夫,虽谓尚存可也,即谓其夫尚存亦可也。”句首那个“夫”字,应读作“扶”或“乎”,表感叹语气,作语气助词。所以标点为“夫!指驱明义……”。
      对各种名词,按照原版,基本不加括号;但个别地方不加括号怕发生歧义,所以加了括号,比如上司“给以积善成名匾额”“给从一而终匾额”,对“积善成名”“从一而终”加括号,一读就知括号中的字便是匾额上的字。再如“邢綸”这个人“邃于春秋”,春秋,书名,为战国时鲁国编年史,若不加书名号,恐难理解,不但加了书名号,并在“校注”中说明。
      (二)脱漏。一是原文脱漏。比如,“赵少卿墓表”中“公讳时,字□□”,“字”之后脱2字;“□□□出一车”,“出”之前脱3字;“昔班固称□□□□□兒宽”,句中又脱5字。对这样的原文脱漏,考订较难,不过此类情况不多。
      二是古文力求简练,但有的用语过于省略,便显得脱漏。比如“彭列女传”中:“石工某佩刀入室,强逼云:不从,则杀汝……”这“不从”之前缺少主语,劫财或劫色,语焉不详,“不从”什么,让人猜测难解。
      (三)衍文。虽说古文精炼,但衍词衍字也有不少,比如“李列女传”中:“吾已追及二人,为定之期於二月初四日来迎矣,也不必更问妹氏愿否也”。句中“为定之期”,写为“定期”,一样明白。“矣”字是“了”的意思,表已然或必然,既不很妥帖亦显多余。后一句“也不必更问妹氏愿否也”,省去,并不损害全文意思。
      原文中还有诸如“当是时”的“当”、“盖年甫二十有六云”的“盖”“云”、“越明年二月”的“越”等明显多余。
      (四)错讹。一是有的字可能因为校订疏忽而出错。比如“孙甫,邃招易学”,应是“邃於易学”。明孝宗年号“弘治”,多处误为“宏治”。“地方公益名所擘画”,“名”应为“多”。“为之所焉”应为“为之计焉”。
      二是有的字属于使用出错,编者考虑不周。比如“按察史”“布政史”,其中“史”应为“使”,均为官名。民国版和嘉庆版“周正传”中的“游历兵荒”,经查乾隆版,方知应为“洊历兵荒”。“洊”(荐),一再,一次又一次。李元模为乾隆辛丑年进士,却误为“辛未”年,相差30年。
      三是有的词句,编者有随意改动之嫌。比如人物志“王叔倫”条有一句“退而为山颠水涯、娱忧舒乐之言,岂不可感哉”。“娱忧舒乐”,嘉庆版为“娱忧纾悲”,乾隆版为“娱爱悲纾”。后一句“岂不可感哉”,嘉庆版与民国版相同,只有乾隆版为“岂不可憾哉”。各版肯定有对有错,我们加了校注,未加评论。从全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看,似应为“娱忧舒乐之言,岂不可憾哉”。
      四是行文不慎造成错讹。比如人物志(下)33页“本志断至辛亥”,但查民国时期纪年并无“辛亥”年。从该志“后记”时间民国26年推算,下限只能是在此之前,而此前只有民国24年(1935)为“乙亥”年,所以,此处“辛亥”应为“乙亥”才对。
      李锦源的字、号,在文进士名录中为“蓉艭”“仲岷”,而在人物志(下)24页,字、号为“蓉艭”“季莲”,“季莲”为讹。
      对错讹之处,为忠实于原著,都不衬字补句改动原文,只是加注。
      (五)注释。由于文言文语多生僻,且典故不少,读懂多有困难,因此本次校订酌加注释,同时力求简明,一般只注其然,不注其所以然。
      一是对异体字、通假字、少数繁体字加注。异体字如:“艸”即“草”,“繖”即“伞”。通假字如:“讼”通“颂”,“反”通“返”,“傅”通“附”,“岂弟”通“恺悌”。繁体字如:“鬭”即“斗”,“籲”即“吁”。
      二是对生僻字加注。如“鹺”:盐曰咸鹺;“痁”(山),疟疾;“矧”,作“况”字解;“赑屃”(币戏),即“蠵龟”,碑下的石座习惯雕作“赑屃”的形状。
      三是对典故加注。在物产与经济志中有许多书名,原文说得不全,此次都一一加注。例如“本草”,是说详见《本草纲目》;“说文”,是《说文解字》一书的简称;“尔雅”,书名,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广雅”,书名,为研究古代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资料;其他诸如“禽经”“禹贡”“六书”“群芳谱”“太平广记”“扬子方言”等,都一一予以加注。
      人物典故如“孙甫”条中有“值宸濠叛”一句,校注:“宸濠,明太祖子,宁王权之后,弘治中,袭封宁王。正德己卯年,据江西南昌举兵造反,后为王守仁战败,被擒,诛于通州。”
       余光祖赞陈天佑诗中一句“则史迁所传鲁仲连不肯帝秦”,加注:“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于计谋划策,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秦军围赵都邯郸,曾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
      “夷齐”,指伯夷、叔齐兄弟,商朝孤竹军的儿子。周武王灭商后,兄弟2人逃避到了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所有注释,力求抓住要领、关键,意在起到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的作用。


旧志校勘的体会


      (一)人才共享方为上策。整理旧志,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人才;出版旧志,也需要专业审稿和编辑人员。从旧志整理工作的内容来看,旧志整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文史知识,了解和掌握相关古籍的历史背景、有关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等情况,甚至包括古籍装帧等相关门类的知识,并具备较为丰富的古籍整理经验;必须力求正确理解古籍,仔细推敲,尽量使整理后的旧志与原志表意一致,以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旧志整理要求高,标准严,而方志部门专门人才凤毛麟角,稀缺之至,甚至到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地步,所以资源共享、人尽其才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二)以古为镜裨益良多。从整理旧志中,我们看到旧志对政情,特别是地情,记载相当详细;人文古迹搜罗甚广,内容丰富;可读性、资料性,无可置疑。因此,出版旧志,不仅有利于宣传犍为,进一步提升知名度、美誉度,而且利用遗产资源服务于现代经济建设,发挥的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
      (三)曲径通幽甘苦备尝。旧志均为文言写作,又不加标点,若照版翻印,虽然能够保存原貌,但能够断句读懂的人不是很多。读不懂就影响利用,这就有违出版旧志的初衷。整理嘉庆县志时,考虑到精通古文之人奇缺,所以趋易避难,只是作断句加标点,但仍然在标点和字义的校订上出现一些失误。这让我们感觉到今后更要慎之又慎,需要严格考察,高标准严要求,并加强审稿环节,努力避免或减少硬伤和差错。
      整理出版民国旧志时,在作断句加标点的基础上,酌情增添注释,力所能及的帮助读者了解内容,借此机会传播国学,弘扬历史文化,对县志办的工作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尝试。
      由于犍为历史悠久,资料浩繁,加之记载歧异,见仁见智,往往真假难辨,莫衷一是。这就需要对这些资料做一番认真细致的考订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相关历史资料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保持历史资料的原貌。
      (四)领导重视仍是关键。整理出版旧志实为细致艰苦的工作,耗时费力,整理过程、印刷出版,尤需经费保障。犍为县因为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关心,经费保证了需要,工作方能顺利开展。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