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康熙、乾隆《中江县志》简议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6-04-25 16:26:21 浏览次数:1862 【字体:

康熙、乾隆《中江县志》简
王承军

      民国以前,中江有五部县志,且都修于清代。因当时刻印甚少,且晚清以来,历经动乱,公私珍藏,悉成灰烬,其中的康熙、乾隆版,今皆难觅原本;嘉庆版则因当时未及刊刻,而仅存纂修时的清钞本和1961年的传钞本;今日存世尚多者为道光十九年《中江县新志》及民国十九年《中江县志》。纵观清代及民国《中江县志》,各志相沿,旧志资料基本上见于新志,虽然后志为前志层累而成,但却各有特点、各有优劣。
      康熙《中江县志》的编纂
      编修康熙《中江县志》,与清定鼎中原,入主四川,经过数十年发展,各地次第复兴有很大的关系。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四年(1685)间,时任中江知县的祝兆祀曾事纂修,惜未成而去,“今仅存残稿五页,又篇幅不完”,但中江之有志实始于此。康熙四十九年(1710),李维翰任中江知县的第五年,“民人既和,学校就理,遂集诸绅士,议修邑志”,而以纂辑之任嘱中江县儒学教谕王一贞。王一贞鉴于“蜀自兵燹后,文献无征久矣,乃不得已取《省志》《州志》及诸弟子所采宋明碑碣,为之参互考订”。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稿粗就而李维翰迁官昌平,“然纂辑不甚备也”。接任中江知县的李来仪也有志于修志,康熙《中江县志》历时31年终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春付梓。
      该志是清代第一部《中江县志》,也成为中江历史上第一部保存完整的县志。不过,刊刻成书的县志并非全稿。因为经费维艰,《艺文志》原编上中下三卷,不得已删去《宋明诗记》一册。
      张松孙与乾隆潼川一府八县志
      乾隆四十七年(1782)十二月,张松孙由河南开封府同知陞任四川潼川府知府。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张松孙凭着对志书的高度责任感,带领潼川一府八县的同仁,于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一年(1785-1786)先后完成了《潼川府志》《三台县志》《射洪县志》《盐亭县志》《蓬溪县志》《安岳县志》《乐至县志》《中江县志》及《遂宁县志》。
      张松孙(1730—1795)字雅赤,号鹤坪,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的方志思想主要集中在他总纂的一府八县志中,如他在乾隆《潼川府志序》中说:志犹史也,史备天下,志备一隅,虽志与史体异,而以垂劝鉴则同。盖牧长之职,莫先安民,安民之政,在乎富教。使非志则无以知历代之成宪,非志无以知山川之险易,非志无以知地土之肥瘠、谷种之异宜,非志无以知户口之多寡、官吏之贤否,借以备稽考而征文献,固守土者之责,亦政治之不容缓也。
      因此,他初到潼川,就以重修《潼川府志》为己任。此志奠定了潼川府八县志的修纂体例,即“以土地、人民、政事为三纲,分卷十二,分目三十,体裁稍异,纪载颇详。”
      重修《潼川府志》既成,张松孙的修志计划便转移到了八县志。最先成书的是《三台县志》。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县志已成其六,仅剩中江、遂宁两县之志尚未纂成。
      乾隆《中江县志》的“张氏”特色
      经过百余年的恢复和发展,清代的国力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鼎盛。就中江一域来说,人丁也由康熙年间的5190丁上升到22746丁;康熙初年,中江“人民凋残,户口逃徙,因并五乡为三村”。至乾隆年间,人口日繁,在原三村的基础上,陆续兴起了二十余个场镇。随着经济的发展,中江出现了以彭襄、林愈蕃、孟邵等为代表的儒家精英。因此,乾隆《中江县志》的纂修,既受张松孙的影响,也顺应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潮流。
      修志理论 与乾隆《潼川府志》及所属七县县志一样,乾隆《中江县志》也是在张松孙的史志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在乾隆《中江县志序》中,他说:“志者,史之原也,成于史,始于志,其为体有纪述而
无断案,有直叙而无曲笔,良以俟采风者之所取酌焉。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太史以輶轩观十五国之谣俗,犹是志也。孔子因鲁史作《春秋》,其初盖与晋之《乘》、楚之《檮杌》同一纪事之书。自司马子长以八书立法,班掾广之为十志,志之名所由昉,志之类所由分乎。厥后变例起义,种种杂出,虽所志不同,其于纪事则一,志固与史相表里也。”衡之历代修志者,能够将自己的修志理论贯彻到实际修志过程中,而又成志之多,可谓少矣。
      修志体例 在现存的历代志书中,无论是一统志总志,还是府县志,很少与张松孙总纂的潼川一府八县志体例相同的志书。在乾隆《潼川府志》凡例第五条中,张松孙明确地说,今编府志,以土地、人民、政事三者为纲,各县志虽名目不一,但纲则从同。陈景韩在乾隆《中江县志序》中说:“分纲为三:土地也,人民也,政事也;分帙若干卷,分目若干体。”也是秉承张松孙之意而说的。
      分纲既同,列目也大同小异。如各志对艺文的处理,尽遵乾隆《潼川府志》成法,即:“散见各门,附于本条之下,郡志艺文,不立专门,亦纂辑之别体也。”乾隆《中江县志》凡例十二:“今不列艺文一门,有应录者俱附于本事本人之后,以类相从,易于翻阅。”
      行文风格 如果说修志理论与修志体例通过政令尚容易整齐划一,那么要保持一府八县志的行文风格基本一致,则是难上加难。参与纂修的人,一府八县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张松孙居中协调,亲手操办,方能整齐划一。
      为了保证各志的质量,在完成《潼川府志》后,张松孙请来四川学政、国史馆纂修、翰林院编修钱樾代为鉴定,纂修之人除各县令外,增加了草堂书院掌教雷懋德或寇賫言。就乾隆《中江县志》来看,张松孙的行文风格随处可见,例如卷一卷二中大量收入自己的诗文;卷十《政事部·书院志》相关记述凸显其“取旧志而漏者补之,疑者阙之,附会不事,繁缛必芟,其旧说多岐者,间出独见折衷之”的编纂思想。
      康熙、乾隆《中江县志》比较
      作为历史上第二部保存完整的《中江县志》,乾隆《中江县志》较为详实的记载了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70年间中江一域的“民物滋丰,人文蔚起”。但对比康熙、乾隆二志,我们发现,乾隆《中江县志》并没有达到总纂张松孙、纂修陈景韩的期许。究其原因,一是修志时间过于仓促,造成该志与潼川府其他各志一样,断碑残碣,未经查访,经济人文,未经核实;二是沿袭乾隆后期好大喜功的官场作风,追求速度,忽视质量,急于成书,邀功于上。衡之乾隆《中江县志》,可以说正中乾隆潼川一府八县志之病。
      文字沿袭 客观地说,历代志书都存在严重的文字沿袭现象。乾隆《中江县志》沿袭康熙《中江县志》十分明显,甚至是直接誊抄。如卷首《天文分野》,除按语外,全部来自康熙志卷一《疆域志》星野部分。又如卷一土地部《建置志》《疆域志附城池》全部或基本沿袭康熙志卷一《疆域志》沿革、幅员部分及《建置志》城池部分。再如卷二土地部《山川志》、卷四土地部《寺观志附宅墓》、卷五人民部《名宦志》、卷七人民部《人物志》、卷九人民部《烈女志》《逸行志附流寓》《仙释志》等,基本上沿袭康熙志卷一《疆域志》山川部分、卷二《名胜志》、卷三《人物志》。
      艺文因仍 对比康乾二志收录的诗文,可以说康熙志《艺文志》九成被乾隆志分散到了相关条目、人物之下。乾隆志删去康熙志《艺文志》宸翰、制诰而仅保留关于田大神、徐英的制诰;增加少许艺文,如林愈蕃、张松孙、王溥等人的诗文。而康熙志因资费维艰删去的《宋明诗记》并没有在乾隆志中恢复,证明编纂乾隆志时并未认真采访,而是仅就康熙志及现有的资料加以编排。
      乾隆《中江县志》编纂期间,中江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繁荣。既出现了官宦世家如城北李氏,也出现了林愈蕃这样的理学大儒。但该志所收艺文不足以反映康乾时期中江在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增订无多 乾隆《中江县志》对康熙志的增订主要集中在卷一土地部《风俗志附时序》、卷三土地部《土产志》、卷四土地部《津梁志附场镇》、卷十政事部《书院志》以及卷五人民部《官师表》、卷六人民部《选举表》的时间考订及名单增订上,增订内容仍显单薄。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