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编纂研究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6-04-25 16:43:33 浏览次数:1091 【字体:

《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编纂研究
□ 邱    俊    何晓波

      2012年7月20日起,四川省发生大范围强降雨,金沙江、雅砻江、沱江、岷江等泸州上游主要江河发生洪水。7月21日,泸州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长江泸州段及沱江、赤水河等河流发生特大洪水。泸州主城区街道淹没面积4.77平方千米,城区沿江地带淹没普遍水深达3米,持续时间52小时。7月23日15时,长江泸州干洪最大洪峰19.62米,超保证水位3.12米,是泸州1948年以来最高水位,为50年一遇。“7·23”洪涝灾害造成7个县(区)的120个乡镇、14个街道受灾,受灾人口122.96万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36.80亿元。
      为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7·23”特大洪水和泸州市抗洪救灾工作,泸州市志办组织编纂了《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于2013年7月23日正式出版发行。该志共50万字,图片236幅,记述泸州市2012年“7·23”特大洪水抗洪抢险救灾、洪水灾害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全过程。这是泸州市志办编纂的第一本灾害志,也是市志办靠自身力量独立完成的第一本志书。
      拟订编纂方案和篇目
      “7·23”洪水退去,市志办即提出了编纂《抗洪救灾志》的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草拟编纂方案和篇目,并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
      由于泸州市是首次编纂抗洪救灾志这样的专业灾害志,首先就面临编纂篇目和编纂方案设计方面的困难。为使编纂方案和篇目更科学可行,草拟人员大量查阅资料、搜集相关资讯,充分借鉴抗震救灾志和《泸县抗洪救灾志(2007)》的篇目设计。
      在编纂方案中,明确了编纂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编纂目的和意义、编纂设计、组织领导、篇目与分工、工作进度与安排、质量要求,尽量使编纂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在具体篇目方面,设彩图、序、凡例、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后记。力争充分实现横分门类、纵述史实、横排竖写,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篇目草拟中,征求了市应急办、市防汛办的建议和意见。篇目后列表明确各章各节资料提供单位和建议提供字数。
      在完成编纂方案和篇目的草拟后,为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做好汇报,市志办还专门编写了《泸州市抗洪救灾志》编纂方案的起草说明,深入阐明救灾志的内涵与编纂意义,以争取领导的支持。
      2012年10月8日,中共泸州市委办公室、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泸委办〔2012〕60号发出了《关于印发〈泸州市抗洪救灾志(2012)〉编纂方案的通知》,启动编纂工作。在资料收集与编写过程中,又对志书的篇目进行了不断的修订,使之更具科学性。
      从以上来看,编写救灾志这样的专业志书,在方案拟订和篇目草拟方面,是有规律可循的。方案拟订可借鉴和参考综合志书的方案拟订内容,篇目设计则可学习借鉴同类型专业志书的篇目。救灾志篇目虽然不像综合志书那样门类众多,但也要涵盖该专业的各个方面,做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能够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该专业、该事物、该事件的基本情况。
      资料收集与征集
      为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市志办印发了《〈泸州市抗洪救灾志〉志稿编写若干问题的规定》,详细明确了体例、内容、记述、行文规范等要求,对各单位开展资料收集和编写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按照编纂方案和分工,各承编单位开始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写资料长编并向市志办报送。市志办积极开展资料催收、指导和甄别等工作。
      资料分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主要由各承编单位提供,图片资料主要靠征集。由于抗洪救灾工作时间紧急、任务繁重、涉及面广,保存资料较少,资料不够详细准确,收集工作困难重重。为大力推进资料收集工作,市委副秘书长专门召集资料提供单位开会,落实资料提供任务。市志办同志多次到防汛办、应急办等单位联系资料收集工作。通过加强指导和催收,各单位对资料收集工作高度重视,提供资料内容丰富、系统。同时,专门面向报社、摄影家协会和社会征集图片资料。
      所有资料由市志办发行科统一收集,经编审科审查确认合格后方予以接收。资料收集后,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和甄别。在资料的甄别方面,各项数据首先以市应急办提供的数据为准,各单位提供的数据必须与之一致和契合。市应急办没有的数据,各资料提供单位均需认真核实。市志办做到充分考查资料的来源、鉴别资料真伪、比对数据的异同。凡不准确的数字、不准确的事实,均不采用。在志书分纂和总纂过程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相关资料。
      资料工作是志书编纂的基础性工作。《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资料收集能够基本保证编纂工作需要,与在篇目设计时对要求各单位提供的内容进行细化明确,及时的沟通协调、指导和催收是分不开的。有的放矢准确细化目标、及时跟踪指导,是做好资料工作的两大秘诀。
      分纂与总纂
      2013年1-3月,进行分纂和总纂。
      首先制定了志书凡例。分纂历时2个月左右,分纂人员根据分工开展编纂工作,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他们分工不分家,及时交流沟通分纂心得,互相促进和提高。
      分纂中对质量提出了要求:大事记部分从《泸州日报》《泸州晚报》、各单位提供的资料中提炼,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结合的体例,以编年体为主,按时间先后逐条排列。
      专志部分采用章节体,全书分8章,章下设节,有的节下还设目,以节、目为基本记事单元,顺时记事,“依事直叙,述而不作”。分别从灾害、组织领导、抗洪力量、抢险救灾、灾民生活、医疗防疫、灾后重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8个方面,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7·23”洪灾以及抗洪救灾、灾后重建。
      在记述范围上,严守时间、空间界限,不越境、越界而书。在语言上,采用规范的语体文,使用中性标题和词语,使用规范汉字,称谓准确,用词概念准确,述而不论。
      2013年3月,志稿进入总纂。市志办指定草拟编纂方案和篇目的同志担纲总纂。总纂人对分纂稿件进行验收。在通阅分纂稿的基础上,拟写序言、概述、后记,提出了图片设计和制作方案、附录资料收录标准,并对分纂稿件进行全面加工。总纂重点工作是 “统观点、严体例、正文风、抠文辞、核史料、断详略、决取舍、理交叉”。
      在编纂上,因为救灾志的记述时间不长,事件略为单一,编纂时间又短,因此被我们视为“年鉴式的志书”。在语言、结构、体例等方面它是一本志书,但在编纂组织、工作程序等方面,它更像是一本年鉴,在全面性、综合性、表现深度等方面比年鉴更加有所提高。在编纂组织中,《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的编纂人员全部是参加《泸州年鉴》编辑工作多年的同志,编纂业务相对比较熟悉,只是较少亲自参加志书编写,缺乏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审查验收组织
      志书完成总纂后,即开始内部修改校对工作,同时大量印发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修改意见反馈后,认真检查修改。
      因上级对专业志的审查验收没有明确规定,市志办及时请示市委、市政府同意,成立了《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审查验收小组,由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宣传部、市保密局、市水务局、纳溪区政府、合江县政府等14个单位的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市志办及时将志稿分送到审查验收人员手中。2013年4月22日,《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评审会召开,评审组一致同意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交付印刷出版。
      《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比较特殊,它既是一本市级专业志,但又有别于其他的专业灾害志,由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写,因此其初审复审是以广泛征求意见和市志办内部修改方式进行的,它的终审则是专题向市委、市政府汇报,组织各相关单位组成专门的审查验收小组来实施的。这样的审查验收方式一是能让审查验收更科学合理,二是能收集到更多更好的修改建议和意见。
      出版印刷
      为加快工作进度,市志办于志稿编纂阶段便草拟了志书出版印刷采购文件,对志书的印量、印张、印刷标准、印刷要求进行了明确,并按照市财政局要求在网上公布《泸州市抗洪救灾志》出版及印刷公告,通过开标竞谈的方式确定了出版印刷企业。
      志书通过审查验收后,市志办及时组织力量对志稿进行修改完善。2013年7月23日,《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举行首发式,正式出版发行。各媒体报道了志书出版发行的消息,社会反响较好。
      因“4·20”芦山特大地震来袭,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应急管理、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倍加重视,对《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的需求量大增。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及时增加了志书印量1000册。
      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让志书出版印刷各环节公开透明,能够有效节约采购资金,强化出版印刷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通过招投标程序,加强合同履约和项目验收,对确保出版印刷质量大有帮助。
      《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作为泸州市志办独立完成的一部专业志书,在编纂流程上与其他志书基本一致,在具体的编纂过程中,做到了精心组织、周密筹划、合理分工,较为顺利地完成了志书编纂。通过编纂该志,市志办还积累了志书编纂经验,锻炼了修志业务人员。该志出版后,社会反响较好,先后获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