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关于提高年鉴品质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3-14 11:34:00 浏览次数:1382 【字体:

    年鉴作为地方志“传承文化基因,续接一方文脉”的重要载体之一,集“服务现实,资政存史”功能于一体,既要“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又要“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我们的年鉴能否具备这样的功能,肩负起这样的担当,关键取决于它的质量。因此,提高年鉴质量,打造精品年鉴是地方志工作者应有的追求。

                                          年鉴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鉴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年鉴仅有寥寥数种,至80年代末已发展到500余种,年鉴工作更是进入高速发展期。据国家图书馆统计,截至2013年末,全国出版各类年鉴6000余种,其中,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1700余种。相较于年鉴种类几何级的增长态势,年鉴质量的提高则相对缓慢。目前,年鉴编纂工作呈现出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领军前行,全国其他地区学习追赶的局面,编校出版质量方面也是《苏州年鉴》《广州年鉴》《广西年鉴》等走在前列。

    根据中指组办公室2015年全国地方志系统年鉴编纂情况统计,各级地方志系统编纂出版年鉴3530种。从2015年中版协第五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获奖情况看,获三等奖以上年鉴共419部,其中特等奖51部、一等奖139部、二等奖140部、三等奖89部,获奖年鉴占当年出版年鉴总量(地方志系统编纂出版)的11.9%,获一等奖以上年鉴仅占当年出版年鉴的0.54%。由此可见,高质量年鉴数量在整个公开出版年鉴中所占比例较低。甚至目前仍有个别地方做不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从纯技术层面来看,当前年鉴编纂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总体创新不够,框架设计陈旧落后。一些地方还在沿用10年前甚至更早的框架结构,导致许多新事物、新变化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记录。

    二是对年鉴定位不清,对其功能认识不足。年鉴内容偏重于展现领导调研、党政部门会议、单位宣传等内容。

    三是严重依赖部门供稿,资料来源单一,导致年鉴志书化、总结化严重,记述过于粗略,数据概括笼统。

    四是缺乏系统性的编纂思维。年鉴编纂的年度性、连续性特质体现不够,年度与年度之间的部分工作以及数据等有机衔接不够,出现上下年度互相矛盾的情况。

    五是编校不深入,浮于表面,导致语病、错别字、重字重词、掉字、错行等本应该避免的编辑、排版错误频出,严重拉低了年鉴品质。

                                          打造精品年鉴的基本要求

    年鉴作为集权威性、资料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年刊,编纂工作系统而复杂,涉及到框架结构、选题选材、组稿编辑、文稿校改、装帧设计等各个环节。因此,打造精品年鉴必须要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既要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满足年鉴编纂的体例要求、遵循出版印刷的相关规定,还应做到:

    不断创新  勇于打破沿用多年的框架结构,根据新工作、新变化、新事物,创新设置新的框架结构,以更好体现年鉴作为“年度资料性文献”和“资政存史”的功能定位。

    定位要准  年鉴作为一方“百科全书”,应做到区域全覆盖、事业全记述。既展现发展成就,也记载工作问题。应消除部门化痕迹、防止机关化倾向。领导调研、会议活动记述要适度,工作内容记述应详细,数据要准确,表述应正确,不能有歧义。

    客观记述  年鉴编纂要讲究客观,对历史负责。直笔才能著信史,应尽量去掉“高度肯定”“切实加强”“隆重召开”“第一时间”等带有明显情感色彩或模糊不清的无用词,力求不穿靴戴帽。

    保持一致性  年鉴编纂是一个具有年度性、连续性的系统工作,相关工作和数据等是有机衔接的,不能出现前后矛盾或说法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单位名称、项目名称、会议名称、规范简称、同一名词引号位置等应保持一致。

    突出特色  书籍排版、装帧设计等要突出地方特色;同时考虑读者需求,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图表相宜,观赏性、实用性皆备。

                                       武侯区在提高年鉴质量方面的实践

    近年来,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按照“传承文化基因,接续成都文脉”的工作理念,秉承工匠精神,认真做好年鉴编纂工作,建立了包括年鉴编纂规范和人员培训等在内的质量保证体系,力求做到“全”“新”“特”“精”“便”。“全”就是内容要全,记述要实现区域全覆盖;“新”就是每年要有新内容,结构上也要不断创新;“特”就是要有武侯特色;“精”就是语言文字尽量精炼;“便”就是方便读者,便于利用。

    注重全域覆盖,统筹规划部署  年初以区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定下发编纂大纲和工作推进计划,明确当年编纂工作主要要求和时间节点。同时,通过主动联系、上门送书等方式,与驻区单位和相关社会团体建立良好的渠道,保证年鉴资料的区域全覆盖;注重多渠道补充收集图片和资料,依托互联网和新闻媒体对区域内发生的大事要闻进行补充,有针对地安排工作人员拍摄专题图片,通过与宣传部门和摄影协会合作,向区内外摄影专家和爱好者约稿,不断丰富年鉴资料,增强资料多元化和可选择性。

    注重细节标准,完善编纂规  范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于2009年制定的《<武侯年鉴>编纂规范》至今已修订4次,每一次修订都根据国家标准和武侯实际情况的变化反复斟酌,力臻完善。该规范既对《武侯年鉴》的基本框架结构、条目设置等作了明确规定,也对数字图表、标点符号等作了详细要求,如为保持全书的一致性,要求数据统一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还将年鉴中易写错用混的词汇列举出来,以免用错,如“标志(识)”“剐(刮)蹭”“账(帐)户”“登陆—登录”“交会—交汇”等。力求从基础工作入手,保证年鉴编纂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注重集思广益,确保高效高质  严格按照计划逐步推进编纂工作,在撰稿指导、初稿催收、编辑加工、资料核补等每个环节,都对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共同研究解决方案,以按进度完成,并确保编纂高质量。

    注重多措并举,狠抓撰稿质量  工作人员选聘注重文字编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工作责任心。编纂人员对供稿单位的初稿实行审读,对质量不合格的稿件,提出具体要求后退回补充或重写;定期或不定期培训编辑人员,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充分利用互联网办公条件,通过政务通、QQ群、微信群、电子邮箱等平台进行交流和指导。

    注重交叉审校,共同学习提高  年鉴初稿完成之后,年鉴主编审读通稿,年鉴编纂人员交叉检查和校稿,办公室全体人员分章节参与改稿;在此基础上,办公室再用23周时间组织集中讨论,研究确定所有问题的改正和细节的改进。通过交叉审校和集中讨论,办公室全体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也进一步促进年鉴编纂质量的提高。

    重点细节兼顾,力求均衡高质  一是重点检索。在讨论修改完成后,主编会安排对文稿进行一次检索排查,严把政治关和史实关,对“港澳台”“法轮功”和民族宗教问题等,进行全面检查核实,确保不出错误。稿件排版完成后,在利用黑马软件查错的基础上,主编甄别取舍,定稿付印。二是对全书的一致性作出具体要求。包括时间、名称、职务和规范简称等。如同一内容、时间要保持前后一致,简称和全称不能交替使用;对容易出现前后矛盾的土地面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重点核查,添加备注;对数据较多的内容采取图表形式表达。三是重视年鉴的排版、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对年鉴排版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行、重复、留白超标、标题沉底等细心处理;对版式选用、色调和用纸选择等反复比较,尽可能从读者角度考虑。

    注重创新设计,突出武侯特色  《武侯年鉴》创刊至今,十分注重突出特色,每年都根据全区年度工作实际、特色重点工作调整框架设计,从总体架构上突出年度及地域特色;同时注重从版式设计和封面设计方面彰显特色。自2012年起,《武侯年鉴》开始采用全彩印刷,并以浅色系暖色调为基础设计版式,改变了之前色彩单一、特色不彰的窘境。全书以不同色彩区分不同类目,在各类目首页设计有“武侯”字样和“三国蜀汉城”牌楼水印,在类目结尾增加“小诸葛”卡通形象注释栏;封面设计采用普蓝色封底,月白色“三国蜀汉城”牌楼做封面配图,书名“武侯年鉴”四字兼以书法体和印刷体,并采用浮凸烫银风格,严肃规整而不失灵动。

                                       新形势下做好年鉴编纂工作的思考

    年鉴编纂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深化年鉴质量建设”、“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因此,在今后的年鉴编纂中,以下几方面还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正视问题,客观全面  年鉴是历史文化的记录和传承,客观记述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历程是其根本,因此在编纂时应克服报喜不报忧、刻意宣传个人等倾向,避免出现“一旦有人出事,年鉴出版受阻”的窘境。

    注重整体,易读易记  增加内文的照片及图表比重,更加注重内文照片的美感以及照片、图表与内文的融合度,内文整体的易读性和易记性。

    服务多元化,平台信息化  要增强年鉴的服务性和可读性,加快年鉴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技术,建立年鉴数字平台,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的查阅方式。

    适应形势,不断探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移动网络、智能终端的普及,信息传播更加大众、便捷、多元、快速,我们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平台,探索年鉴“约稿—编辑—审校—出版”和“读者阅读—信息反馈”的网络互联互动机制,研究“互联网+”模式下高效的编纂手段,缩短成书周期。同时,年鉴中要关注并及时反映“互联网+”趋势下发展起来的共享经济、电商物流、移动支付、物联智能等新生事物,以及由此带来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


来源: 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