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古镇】罗目印象‖曹舜炀

作者:曹舜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05 14:14:47 浏览次数:1079 【字体:

曹舜炀

“我打罗目走过,那花与夏的缠绵,落款是无尽夏。”于仲夏时节,我和家人们走进了这个峨眉山脚下的原生态的小镇。

罗目古镇

从峨眉市区驱车约十来分钟,便可到达这座小镇。我们到达镇上正好赶上用早餐,来到这里当然少不了一大碗热气腾腾、香味十足的青龙豆腐脑,准会让你垂涎三尺。

关于罗目古镇得名,众说纷纭,流传较广的说法有二:其一是“罗目”因山而得名,原罗目县旁有罗蒙山,后人取其谐音罗目;其二是因水而得名,《嘉定府志》载,罗目江,出峨眉山麓,右溪自小天池以东,左溪自黄茅坪以北,二溪合流于罗目旧县之上,水石之胜,怪怪奇奇,是为罗目江,即今天的临江河。

镇上的老人更爱叫罗目古镇为“青龙场”,大致是觉得青龙比罗目更为气派、响亮吧!这里商周之时便有人居住,按《元和郡国志》,隋开皇三年改平羌县为峨眉,九年改峨眉为青衣县,后又改青衣县为龙游县。史书为体现峨眉沿革,取青衣与龙游二县中的青龙二字。

算下来这已是我第二次造访这里,如果说初次邂逅的罗目,如同一个远离世俗喧嚣、摒弃市井繁华的世外高人,那么这次再见的罗目,便似一位“携浊酒一壶,渔樵于江渚之上,惯看秋月春风”的白发渔翁。

上次来,这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家家户户门前都种了花。这次来,花依旧,但是家家户户门前多了一样东西——一口大圆缸,里面盛满的豆瓣酱在烈日炙烤之下红得发亮,据说豆瓣儿一定要大太阳晒,晒得越久越好,做出来的豆瓣儿口感才越巴适。

走进罗目古镇,可看到很多古建筑。顺河街、半边街、青石桥……每一条小巷都仿佛在默默讲述着这里久远的故事。沿着正街向前七八十米,便可瞧见一座“民国青楼”,这应该算得上是小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整栋楼坐西向东,占地约一百来平米,单体单檐,木制两层建筑,悬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素面台基。据说,这里当年门庭若市,载歌载舞,常有官员、富商进出。二楼最可取之处便是在其凭栏处的美人靠,思绪穿越历史,我仿佛看见了“夜深凭栏处,一曲清溪,诉不尽离人泪”,再回到现实,脑海里留下的是李煜的那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罗目古镇“民国青楼”

街上大多建筑采用的是木制门板,而门板上随处可见毛主席语录。“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不禁读出声来,多年来我一直有个习惯——在外游历见到文字性的叙述,总是忍不住逐字逐句读出声来,因此没少被媳妇吐槽。

右边一处小巷子里,“青龙豆腐干”的幌子迎风招展,我们索性买了两块,据老板说是纯手工纯天然,可凉拌可炒菜,亦可直接吃。我凑近闻了闻,确实洋溢着一股豆腐的清香。回家尝过,老板诚不欺我!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周巷巷,里面有一福音堂即马赛姆洋楼,建于1917年,两层木质结构洋楼,英国传教士马塞姆(女医生)出资修建。据了解,除日常的布道、祈祷外,马塞姆还专门开设门诊,免费为当地老百姓治疗眼病等病症,受到民众普遍好评,是罗目乃至峨眉地区西医启蒙之地,也是罗目当年作为繁华商埠和文化兼容并包的见证。

突然间有阵阵捣衣声传来,循声而去,只见一位中年老妪在青石板路旁的堰渠里面浣洗衣物,我大胆问道:“嬢嬢,这个水沟有好长嘛?”中年老妪答道:“有九里哩!”据她讲,这条宽约三四十公分的堰渠沿着青石板路一直延伸,长约九里,从前还有“上游洗衣下游晒”的说法,大致是说在上游洗衣服不小心被水冲走了,下游的人家就会给你拾掇起来晾在树上,你只管自个去寻回即可。

罗目古镇堰渠

位于万埝街上的龙目书屋别有一番特色,书屋主人应是好书好文的风雅之人,随处可见其墨迹,有藏书,有花草,有罗目老照片,其间四句诗很是应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方池鱼汲浪,深苑鸟鸣春。

一条巷子里的青龙武馆也让人印象深刻,里墙上有“天下武术出峨眉”的简介,峨眉派武术以其神秘虚幻、刚柔相济、迅猛快捷、动静相兼、攻守兼顾的特点享誉海内外,发展至今,与少林、武当并列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三个小朋友在巷子里自发操练武术,而墙上则画有各式各样的武术招式,很是引人注目。

罗目古镇青龙武馆

穿行在街巷中,时不时还可以看见峨眉山、二峨山的秀丽风光,而山脚下这个看似普通的角落,依山傍水,却充满着人间烟火,独立于世外,就像一个隐世桃源。

罗目古镇远眺峨眉山、二峨山

这里曾是通往大小凉山、西昌、云南的要道口,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集镇,更是茶马古道从成都平原进入山区的第一站。千百年来,沿线商贾云集于此,把嘉定丝绸、峨眉茶、食盐、烟草、白蜡等物质文明的产物,传递给西部每一个翘首眺望的村落,让艺术、宗教、风俗等精神文明之花一路绽放。

“罗目”二字,或因山而得名,或因水而得名,或因人而得名,细考无益。但罗目的山是好山,罗目的水是好水,也正是这一方好山好水养育了勤劳淳朴的罗目人。

千百年来,盐帮马队的号子声和哒哒的马蹄声,早已湮没在历史的路口,但是开拓进取、勤劳勇敢的茶马古道精神内涵已然深深地印刻在罗目人的文化血脉里。

你听,

那凭栏处的歌声

似乎还在回荡

牵动盐帮小伙的心

楼上的窗扉轻掩

那哒哒的马蹄声

已然消失在青石板上

茶马古道上迎来送往的

都不是归人

是一个个过客…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曹舜炀(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阆中市作家协会会员,自贡市大安区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