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村史馆装满乡愁记忆‖陈朝权

作者:陈朝权 来源: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30 14:44:18 浏览次数: 【字体:

村史馆装满乡愁记忆

陈朝权

史是根,文化是魂。村史馆记录了乡村的历史变迁,人们的童年记忆,故乡逝去的一砖一瓦,是对生活过的地方和过去童年的思念和回忆。中国人都有乡愁,注重落叶归根,村史馆的作用是保留我们的根。荣昌区的村史馆通过对农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乡贤事迹、奋斗历程的全面展现,已经成为留住浓浓乡愁、传承优秀文化的新载体,成为凝聚人心、教育村民的新阵地,成为展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平台。

在仁义镇石梯子村的村史馆,《前言》里开宗明义:“乡村,是养育国民、传承文化、涵养力量的本源;乡村,让我们的文明、精神、家园有源头、有归处。一部村史是文化之根、乡愁之魂,镌刻着普通百姓的眷念;一座村史馆可以让我们故土留根、文脉传承,存留那一抹乡愁。让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足迹,走进石梯子村!”的确,石梯子这个地名的由来就有故事: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35师103团部队到铜鼓山剿匪时,路过黄桷树坡并在此休息,黄桷树坡上坡处是用石头凿成的梯步,剿匪成功后,为了纪念解放军称该村为石梯子村。可以说,记住了该村历史,就会联想剿匪的激烈场面,记住解放军的奋斗足迹。

村史馆不仅记录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的演变,更是让村民产生认同和情感共融的具体载体。村史馆的内涵贴近村民的生活体验与心理感受,用无声的印记告诉本村的力量所在,从而培育村民家国情怀,汇聚团结力量。

广顺街道天常村村史馆内容丰富。乡贤名人板块对本村特殊贡献人物、本村走出去的党政领导、成功人士、优秀学子进行了介绍;党建有声读物区设立了当代小说、国学诗词、精选国粹、热播剧集、总书记带你听、改革开放等栏目;村史村情板块介绍了本村历史沿革、村情概况、历届村干部简介;该村党总支书记蒋如清坦然地告诉我们,本村几经区划调整,他如果不是读村史,根本不知道本村的历史。他激动地说,读史知村,许多村民了解村史后,热爱家乡的情怀更加浓厚,一些成功人士主动捐款为家乡添置设备、修建公路。在村民们共同努力下,该村先后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被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被中共重庆市委评为“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被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重庆市生态卫生村”、被重庆市妇女联合会评为“重庆市十佳妇女之家”等荣誉称号。

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精神家园的可贵,开始寻找那些古老的旧物,追寻我们的文化之本、民族之根,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感恩先贤,让村史馆成为本村的精神家园,激发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

龙集镇清河村是荣昌夏布的主产地之一,历来就有家家户户编织夏布的传统,产品包括细布、粗布、罗纹布三大类别。夏布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夏布织造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技艺得到传承,清河村村史馆收藏有夏布台灯、夏布茶包、夏布团扇、黄麻茶席、夏布香包、夏布手袋、麻袜、单肩素麻包、香榭丽舍四件套等夏布产品以及挽麻团、挽麻芋儿、穿筘、织布等夏布织造工具,以真实的实物,详实的文字,丰富的图片,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夏布手工生产这一传统工艺,展示夏布生活用品、艺术品、收藏品,让村民们了解夏布发展历史,留住人们刻苦奋斗时期的记忆。

仁义镇瑶山社区村史馆从当地文化、传统风俗和古物着手,从乡愁乡音传统文化,村史传承为主线,记录村史,让后代村民从村史馆感受到传统文化、艰苦奋斗精神。为了让村民记得住乡愁,收藏了犁头、耙梳、粪桶、蓑衣、斗笠、簸箕、风包、木盆、提篮、马灯、黑白电视机、燕牌缝纫机、收录机、收音机、木工工具等实物。身临其境,用心体味,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馆内还对仁义镇的“仁义”二字作了深刻阐释。墙上的“仁”字显目:“仁”体现多方面的伦理道德价值,也是对各种美好品德的高度概括,但它有一个核心,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即与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义者,宜也”,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天地生万物而不偏私,爱万物而一视同仁,所以“义”的精神,表现在人乃为无偏无私,做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公公平平,有恩必报,所谓“循理而行”。读罢这段文字,无不深受教育。

千百年来,值得敬重和景仰的历史名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名人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村史馆是文化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记录本村名人事件,展示名人事迹,传承名人文化与弘扬名人精神,引发村民对本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万灵镇尚书村村史馆,展示了刑部尚书喻茂坚刚正不阿、清廉传家的高尚人生。正德九年(1514年),他调任浙江台州府临海知县,力革当地溺死女婴的陋习。在任三年,自己出资奖励生女孩的家庭“布一丈三尺,米五升”,拯救女婴万计。正德十三年(1518年),喻茂坚任福建道监察御史,正是明代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明武宗怠于勤政,喜好游猎,朝政全掌握在宦官刘瑾等人手中。在刘瑾的怂恿之下,明武宗下旨南巡。皇帝的轻率举动引起朝臣们的激烈反对,纷纷上疏谏止,喻茂坚也毅然上疏极谏,表现出正直敢言的性格。嘉靖二十五年七月(1546年),喻茂坚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漕运,主持修漕期间,他及时组织疏通淤塞的河道,并亲自前往工地巡查,对溃堤河道进行维修治理。因管理有方,节省修漕白银十余万两。他对这笔巨额的工程结余款,不仅丝毫不染,反而四处筹措银两,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为当时遭受水灾的庐州、凤阳、淮安、扬州四府百姓代缴所欠税银十八万两,深受百姓拥护,清白之声久传。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喻茂坚升任刑部尚书,负责法律监督事宜。在刑部尚书任内,他主持重修《问刑条例》,增加严惩官吏等内容。他完成《问刑条例》重修后,毅然请辞告老还乡。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清贫的喻茂坚在县内士绅捐助下创办“尔雅书院”,“闭户以诗书课后”,教导族人和乡邻的孩子,希望后人能通过耕读修身立德、端正品行。喻茂坚将自己的法治理念和为学为官思想融入对后世子孙的教育中,晚年留下对联两副。一则《垂训联》:“衍祖宗一脉真传,克忠克孝;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一则《训示联》:“事五尺天而天知,存方寸地而地知,为人父母无愧;领千钟粟以粟养,读万卷书以书养,在我子孙自修。”他以此作为家规家训,教育子孙耕读为本,忠孝传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村史馆作为记录本村历史的重要载体,要千方百计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通过对本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乡贤事迹、奋斗历程的全面展现,使村史馆成为留住美丽乡愁、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来源: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文/图:陈朝权(重庆市荣昌区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