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改革发展】蓬安老广场的变迁‖梁怀刚

作者:梁怀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21 12:59:53 浏览次数:535 【字体:

蓬安老广场的变迁

梁怀刚

千沟万渠里的涓涓细流,从七里半上面的山里,汇集在了山脚下的那口大堰塘。堰塘四周,水草飘逸,微风拂过,水面漾起层层涟漪,显得十分恬静。人们用这口堰塘里的水,浇灌着沟里几十亩水稻田,孕育着山湾湾里的那一片片绿色。

春盈夏溢的田水、雨水、山溪水、山泉水、地面水、地下水,顺着沟渠相聚一起,贯通了整个木桥沟村,向着同一个方向奔去。

春暖花开里,炎炎夏日里,萧瑟秋风里,寒风凛冽里,一年四季,它们默默无闻,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山湾,离开了山堰,离开了山村,前赴后继地流进了人们聚居的周口镇。

蓬安县周子古镇下河街(蓬州闲士 摄)

穿过磨子街中间那座木桥,头也不回,急匆匆地,在吴家大院外面的竹林坡下绕了一个半月弯,钻过碎石公路下面的那座石桥,谢绝了歪脖子老槐树下李家铁匠铺的热情挽留,头也不回地一路向南,不紧不慢地蜿蜒盘绕在田地间,最后无声无息地汇入了“木桥河”。

在李家铁匠铺的木桥河对面,有一大片令人不可思议的农田。只见地里的苞谷,秆粗叶肥,每一株上两只长筷一般的、吐须的“玉米娃娃”,紧紧地搂着杆子,沐浴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再瞧地里箱垅上的晾烟,叶片大如人们夏天里乘凉用的小蒲扇;还有去年秋播的小麦,穗长粒满,沉坠得麦秆低头弯腰……

这里就是蓬安县农业局在周口镇红旗公社城南村5队种植的“试验田”。这偌大的一片试验田,随着“文革”结束,消逝在了人们的视野里,停留在了老一辈人们的心里。

20世纪70年代,这一片试验田,又“演变”成了县城的文化、政治活动中心、消遣娱乐中心——这就是蓬安县老广场。

70年代初,县政府将磨子东街上,紧靠周口粮站的那座简陋的电影院,迁建在了老广场东面。农民书法家杨朝阳书写的“蓬安县电影院”6个大字,刚劲有力,远远地映入人们的眼帘,高大雄伟的门庭,圆弧形的“主席台”,能容纳近千人的放映厅,每周放映的新片,毫不留情地冲击、吞噬着正街上的川剧团和茶馆里说评书的艺人。

特别是,蓬安县在这里召开的“公审”“公判”大会,产生的那股巨大的“神秘”力量,吸引着49个乡镇60余万人的眼球;数以万计的人们,风尘仆仆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大会;一百多人跟随着囚车,撵前撵后翘首观看。

尤其是1983年那场“严打”,人们为了亲眼目睹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押上刑场执行枪决的场面,竟然“马拉松”式地跟着武装押解车,奔跑十余里碎石公路,直听到枪响,看见罪犯倒地,才哄然而回,奔走相告。

每年县上举行的重大文艺活动和露天电影放映,还有中秋节、国庆节时,县商业局组织7个区供销社、食品站、粮油加工厂、副食品加工厂,联合举办商品展销活动,都是在老广场隆重开展,长达十余天。只见,偌大的老广场里,整整齐齐地摆满货架,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参展人员络绎不绝,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因此,人们对老广场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和难以忘怀的记忆!

随着城镇化建设迅猛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体育运动需要,县政府在坝子西面修建了“灯光球场”和“体委”办公楼。

在坝子南面修建了“工人文化宫”,北面专门修建了一排排长石梯,便于人们进入广场参加活动,就地入座观看。

工人文化宫

政府还在坝子中间修了一个“升旗台”。每年国庆,都要在这里举行一次隆重的升旗仪式。那个年代里,老广场,简直成了一块“风水宝地”,令蓬安县无数人向往、崇敬。

随着时间推移,县政府又改善了广场四周的照明设施,光亮直到黎明。

那些“头脑精明”的人,打起了小算盘,便在边边角角里,摆起了夜宵流动摊。等待最后一场电影和歌舞厅完后的顾客,生意火爆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随着企业改制,城里下岗工人把这里当成了“挣钱养家糊口”的“出路”。

于是,一个又一个小吃摊、小货摊,密密麻麻将广场围堵得“水泄不通”。广场坝被“蚕食”得无踪无影。有的人,甚至把自己占领的摊位“出租”或“转让”,淘得了第一桶金。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随着深圳、珠海等特区的建设,沿海城市的经济腾飞和迅速发展,年轻人、下岗工人、下海干部、进城农民,不再满足这小摊小位小打小闹的“坝坝生意”和“月薪”制度,一批又一批的人涌入南下潮流,一批又一批的人弃农经商,南下广州、深圳。

广场坝的人流,广场坝的摊位,才逐渐少了下来。西边灯光球场,再也听不到球迷们的疯狂呐喊声,东边的电影院,从一票难求,变得“门庭冷落”。就连广场南边声名鹊起、红遍县城的“银星舞厅”“夜巴黎”“不夜城”“翡翠城”,也慢慢地褪色“裸奔”。

蓬安县老广场灯光球场

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城里人走了,下岗职工走了,青年男女走了。干粗活、重活的人越来越少。

老实巴交的乡下农民兄弟,看到了挣钱的机会。扳着手指盘算着:留在家里,种一季谷子,丰收3000斤,每斤卖0.8元钱,一年下来挣2400元钱,除去种子、肥料、农药、帮工工钱,将就着对半收获。再仔细琢磨:在城里干一天活,可挣八十元到一百元,一年下来,随随便便超过在家里种庄稼。于是,借助县城扩建、利民惠农政策的实施,大量农民兄弟拖家带口,进城务工,陪子女读书,租房定居。

县城里的人口,又越来越多了起来。

房子越修越高,街道越修越宽,休闲的人越来越多,老广场又一次沸腾了。

每到夜晚,跳坝坝舞的人满为患。县政府以人为本,在龙角山修建了“吴道子”广场,在建设路修建了“笔架山法制广场”“石油广场”,在凤凰大道修建了“百牛赞歌广场”,在相如大道修建了“相如广场”,在抚琴大道修建了“抚琴广场”,在凤凰湿地公园修建了“凤凰湿地广场”,在文君路修建了“相如文化广场”,还改造了锦屏镇,恢复了“相如故城”,改造了“东门河坝”,修建了“樱花观光大道”和10千米标准跑道,把鹅卵石荒滩建成了漫滩湿地公园。

凤凰生态公园

龙角山吴道子广场画江楼

漫滩湿地公园

蓬安县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周亮 摄,图源:四川日报)

相如文化公园

如今的老广场,也改造得焕然一新。广场东面是蓬安县中医医院,西面是灯光球场,西南面是工人文化宫,只见广场中央的雕像,8个婀娜多姿的美女在仿古留声机下,翩翩起舞,栩栩如生。

一早一晚,一两百个大伯大妈,在老广场里搂着腰,搭着肩,随着舞曲,慢步轻舞。那舞姿,那步伐,笨拙的粗腰肥臀,一定会让你忍俊不禁,驻足欣赏,细细品味。

哟!那个白头发老头,不是6村的李书记吗?

哟!那不是卖油茶的张老婆婆吗?

还有那一个,风韵犹存的女人,不是老伴走了后,独居的王大妈吗?……

那欢快的舞曲令人心醉,那扭动的身姿令人“嫉妒”。

我心中的老广场,你永远是那么年轻,令人羡慕,难以忘怀。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怀刚(四川省蓬安县人,1954年生,中共党员。在甘孜州邓柯县武装民警中队服役3年,1981年1月退伍后在蓬安县公安局工作至退休)

供图:梁怀刚 费尚全 蓬州闲士

供稿: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