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名镇名村】走,去成都北门第一大场赶场!||龚珂仪

作者:龚珂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20 15:25:47 浏览次数:360 【字体:

走,去北门第一大场赶场

龚珂仪

青龙场,静卧于成都东北方平原与丘陵的交界。作为成都北门第一大场,青龙场之名与起伏的山丘和蜿蜒的溪流紧密相连。传说中,苍翠的山脊如龙潜藏,流水滋养了千年的烟火。古时,这里是先民依山而居的沃土,水利智慧让阡陌化作良田;近代,铁轨的轰鸣打破了田野的寂静,将市井的喧嚣推向了时代潮头。如今,地铁从昔日的稻田下穿行而过,仿佛时光在这里折叠。青龙场的故事,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人与土地的共生。

1910年或1911年,冬春之交的青龙场集市(图源:[美]路得·那爱德摄)

青龙潜古蜀 场镇启千年

“青龙”之名,充满神秘色彩,其由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源于北边草木青青的回龙山,那一抹葱郁的绿意赋予了这片土地灵动的气息;也有人认为,是因“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与昭觉寺左边的“青龙包”紧密相连;更有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称曾有青龙翱翔天际,此地因而得名。

关于青龙场的起源,虽少见诸史书,却在口口相传的传说中源远流长。

其历史可追溯到古蜀时期,传说混沌初开之时,一条黛青色真龙降临于此,幻化成山丘。后人将龙头所在称为青龙包,并在龙脊背处修建了回龙寺。

西汉扬雄在《蜀中记》中记载“杜宇自天而降,号曰天隳”,而天回镇原名天隳镇,位于青龙场以北。杜宇以天回山为中心,布下龙虎局,青龙包在其左侧,白虎山在右侧,这一说法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色彩。

在青龙场的变迁过程中,昭觉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地标。早年,青龙场最初只是一家小店。后来,附近修建了“法王寺”,寺主将周边的山丘、溪流等赋予了“青龙”相关的名字。比如,左侧两里处的小土丘被称为“白虎山”(今双水碾街道双水村地界,后改为“羊子山”),右侧紫算寺院的大小山丘合称为“青龙包”,寺院左侧流经小店旁的小溪成了“青龙小溪”,沟上的石板小桥也叫“青龙小桥” 。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赐“昭觉”二字给寺院,“法王寺”自此更名为“昭觉寺”。为弘扬佛教,唐王赐田并修建道路,一时间,烧香拜佛者和过往行人络绎不绝,小店生意兴隆。随后,药铺、千杂饮食铺、“狮子楼”等纷纷兴起,逐渐形成半日集市。

到了清同治十二年,“湖广填四川”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人口增多,形成街巷和农贸市场,青龙场经朝廷批准成为场镇。因靠近青龙包,人们便以“青龙”命名,还约定俗成以农历三、六、九日逢场。青龙场的文化底蕴深厚悠远。1958年以来,考古发现战国铜剑、汉代回纹砖、唐三彩陶俑等文物,印证此地为古蜀文明的重要节点。居民对“青龙”二字情有独钟,商铺、茶馆皆冠以“青龙”之名,万家灯火中,“青龙”意象无处不在,成为场镇的精神图腾。

清·释中恂、罗用霖编《重修昭觉寺》载“水利全图”,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刻本(图源:《青龙场》)

禅心引水脉,铁轨兴青龙

青龙场的故事,始于流水而兴于铁轨。据《重修昭觉寺志》卷一“水利”记载,明末清初,昭觉寺丈雪禅师带领众人开垦荒地时,面临缺水难题。于是,他溯渠十五里许,发现长堤塌陷,便毅然捐出衣钵,率领众人耗时四个月,修筑了“石递堰”(又叫“石梯堰” )。此后,每年春分都有祭堰仪式,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在石递堰的基础上,丈雪禅师又修筑了“昭觉堰”。昭觉堰不仅满足了寺田灌溉需求,多余的水还惠及了华阳下坝的粮民。康熙十七年,昭觉寺方丈彻纲佛冤向师父丈雪通醉请示说:

“连年不熟,加以徭繁,有穷民四十七户意欲别往。米赈之。”

据此可知当时已有约五十户佃户,可见其田土规模之大。

嘉庆十五年,昭觉寺租田户、堰长曾在位之子曾绍先写下《堰记》,记载了康熙九年裁撤华阳并入成都县后“成华”这一地域称谓的由来,更指出丈雪所开昭觉之水灌溉了成华东北隅上下两坝粮田,“盖成华东北隅上下两坝粮田之水源,缘起昭觉”。《古昭觉堰水源碑记》说“窃以成华两邑水源,各分成都……”而自丈雪开一脉昭觉之水,就这样把成华连缀在了一起,以至数百年后,有了今天的“成华”。

除了水利,铁路的到来更是给青龙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2年年初,铁路修到了青龙场。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宝成铁路也从成都端动工。1958年,宝成铁路修通后,在青龙乡境内的八里庄设立了成都东站(货场站),它是成都铁路局成都北站管辖的货运一等站,成渝铁路、成昆铁路、达成铁路三条干线都在此交汇。

火车的通行,让青龙场的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周边形成了众多批发市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名震一时的荷花池批发市场,它就位于青龙场管辖范围内。老一辈成都东站的铁路人对这里的规模记忆犹新,西起驷马桥,东至十里店,都曾是老成都东站的地盘。当年,货物在此装卸、转运,十分繁忙。铁路配套的职工宿舍“红房子”,成为了当时北郊青龙场的最亮眼的风景线。住在“红房子”里的人们充满骄傲,这里也承载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像搭火车赶场、买零食等趣事,都成为了青龙场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红房子(图源:成华发布)

随着地铁三号线、七号线与成绵高速的贯通,这里成为北门出川的交通要冲。新世纪的地铁隧道穿行在昔日的阡陌之下,交错的地铁路线图,恰与康熙年间《堰记》中的水系图谱形成跨越时空的镜像。曾经的田园场镇,逐渐融入城市脉络,老一辈的青龙场人,至今还能哼唱起那首《四唱成渝路》的歌。

5811青龙记忆(图源:成华发布)

市井历变迁 青龙续新篇

青龙场地处成都平原向丘陵过渡的关键区域,在成都北面众多地区中,它是距离城区最近的地方之一,且恰好位于川陕路沿线。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客家人迁徙至成都后的重要聚居地。此时,昭觉寺声名远扬,寺内香火鼎盛,吸引了大量香客往来。许多商人敏锐地察觉到商机,纷纷在寺院门口扎堆经商,一时间,饭店、酒馆、杂货铺、蔬菜摊等各类店铺摊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地人气愈发旺盛,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一个以客家人聚居为主的热闹场镇。

场上的居民对“青龙”二字饱含深情,这种热爱也间接推动了青龙场的兴旺。旧时,昭觉寺附近众多场所都冠以“青龙”之名,夜幕降临,灯火辉煌,“青龙”二字随处可见,热闹非凡。老青龙场正街十字路口的烟丝铺子,在吸水烟、叶子烟盛行的年代,生意十分红火,虽然后来因纸烟流行而停业,改成了照相馆,但它见证了青龙场的一段商业历史。如今,“温鸭子”“林醪糟”“青龙场麻饼”“苏家糖果铺麻饼”等老字号,依然是青龙场的美食名片,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品尝。

2004年,成都青龙场正街十字路口(朱文建 摄)

在发展过程中,青龙场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1960年,青龙乡成立,隶属金牛区;1990年12月,划归成华区;2004年8月,撤乡建制,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2005年,下辖多个城市社区和涉农社区;2015年3月,原青龙街道划分为青龙街道和白莲池街道。如今的成华区青龙街道,位于成都市城区东北部,交通十分便利,宝成铁路、地铁三号线和七号线、成绵高速、川陕路、三环路均穿境而过,是成都北门出川的重要通道。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曾经以农业为主的客家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逐渐进入工厂,身份从农民转变为工人。随着社会发展,青龙场被城市化与城乡结合化,外来人口不断迁入。尽管如此,青龙场的客家文化依然在传承。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女儿节、清明节、四月初八药王会、端午节等传统节气,热窝鸡、热姜汁鸡、回锅肉、咸烧白等客家美食,无一不在延续着客家文化的血脉,成为维系乡情的重要纽带。

青龙广场(图源:方志成华)

从青龙包的传说,到石递堰的清流;从蒸汽机车的轰鸣,到市场的喧嚣;从客家话的乡音,到温鸭子的香气,青龙场的故事是成都北门一部流动的史诗。它见证古蜀文明的薪火,承载移民拓荒的坚韧,更在时代浪潮中书写新的篇章。如今,穿行于青龙场的街巷,仍能触摸到历史与当下的交错,感受这座“北门第一大场”永不褪色的生命力。

(资料来源: 《成都方志》第一辑、《青龙场》《脉络》、方志成华微信公众号、成华发布微信公众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龚珂仪

供稿: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