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大草原,红飘带上的英雄结

作者:伍松乔 来源:原载《巴蜀史志》2017年第3期,总第211期 发布时间:2017-09-21 11:03:00 浏览次数:1943 【字体:

这是中国五大草原之一的川西北大草原核心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的红原大草原。

前年深秋,沿“天府之国”的母亲河岷江上游逆行,经都江堰、汶川、茂县、黑水,由平原、山地至高原,兴奋指数随海拔一路攀升。当终于踩上红原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的草地,从雾霾穿出来的都市人都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蓝天穹顶,白云飘逸,绵延的雪山给撒野的草原镶着白边,远远近近曲线优雅的溪流波光闪灼,它们分属长江、黄河水系,都是滋养神州的母亲河之源。

或许所有的草原皆有共同的美丽,但这一片天然牧场面积达1200万亩、距西部中心城市成都最近的一个草原县,依然独具魅力,卓尔不群。

———因为它的名字叫“红”。

我曾经多次来过这里,初来乍到也困惑,绿的草、黄的草,哪怕冬天盖上了皑皑白雪,怎么会是红呢?它的名字,来源于上世纪30年代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那条“红飘带”。

1934-1936年,那支帽徽上缝着红五星、以“红军”作名字的队伍,坚忍不拔,徒步跋涉。2万5千里的脚印,在地球上画出了这条奇迹般的红飘带。这条红飘带最曲折的一个英雄结,就是我们脚下的大草原。悲壮的历史铭刻在距离红原县城42公里的日干乔大沼泽。

大沼泽的前端矗立着一块周恩来题词的石碑“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地”,十个大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记录着一段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历史。1960年,周总理亲自将这一片土地的行政设置命名为“红原”县。红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三过草地的地方。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红军在这里前后驻留长达半年之久,每一寸草地都深印着红军的足迹。《红原县志》记载,红军进入县境后,曾在龙日坝地区遭遇敌人数千骑兵的阻击,伤亡严重。进入草地后,则因饥饿、陷入泥潭、高原反应而牺牲惨烈。

日干乔大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湿地,为了迅速摆脱敌军,红军不绕道山脊而走捷径,直奔草原的腹心地带,陷入了看似平坦却险象丛生的泥潭深渊。茫茫泽国的大陷阱,吞没千军万马也不会留下痕迹。

红军过草地时到底有多少人牺牲?至今没有确切答案。在几乎所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中,都会用到“难以计数”这个词语。阿坝州党史研究室的研究表明,红军三大主力过草地的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红一方面军过草地之前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后剩下1.3万人,损失6207人;红二方面军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走出草地时为1.3万人,损失3092人;红四方面军先后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第三次过草地即损失近7000人,加上第一、二次过草地损失的人数,估计翻一倍还要多。许多战士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却在草地里默默死去。死亡越来越多,以至于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找到行军路线。

过草地对于红军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如果没有高原的牦牛、青稞救援,红军完全有可能象蒋介石断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在草地水天一色的茫茫雨雾中,根本就无路可走,只有牦牛知道牧民踏出来的小路藏在水下何处。因此,毛泽东当时感慨万分地把红军抓住牦牛尾巴过草地,叫做“牦牛革命”。

巴西会议使得党和红军摆脱了政治困境,包座战役打通了北上的道路。过完草地,红军起死回生。

东西方向的红飘带转而北上,红军的历史融入世界反法西斯较量的大搏斗,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凤凰涅槃。

草原陷阱今何在?

追寻红军的遗踪,有人试着用脚去踏那些水草地里的草蹬。众多红军回忆录说,草蹬周围的泥土通常“软得像豆腐,不仅滑,而且像胶一样粘。一旦掉进去,就越陷越深,越挣扎陷得越快。掉进沼泽里的人,伙伴还没来得及拉上他们,便消失了。”今天的游人,难以进入湿地深处体验到沼泽的凶险莫测,很难相信小学课本里《七根火柴》的无奈和《金色鱼钩》的真实,就在这里发生。

实际上,如今公路经过之处,都是草原地基相对较硬的地方。此外,近80年来,受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沼泽已趋于自然疏干,有的已经成为牧场。

包括红原在内的更为广阔的大草原,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块特殊的区域,海拔高度在3300米至3600米之间,也被称为松潘草原。它是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一个相对断陷下沉的低凹地,四周群山环抱,所以也成了黄河上游一些大支流的汇集处。由于气候寒冷湿润、蒸发量小、排水不畅,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成为黄河、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也被称作“亚洲之肾”。在这个意义上,让它“湿”下去非常重要,哪怕它曾经险些葬送中国革命。

在从红原到若尔盖的路上,开始沙化的草地和山坡不断掠过。作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征服”沼泽、海滩、草原的所谓“三大进军”之一,当地长期大面积开沟排水,大部分湿地变成了牧场,生态质量严重恶化。庆幸的是,两县从1999年开始堵沟蓄水,恢复湿地,曾经消失的若干珍稀动植物,又渐渐出现。

晚上与红原老乡相聚,问起当年曾经采访过的瓦切乡草原老红军侯德明,不料5年前他已经去世,至此,“红原县的最后一位老红军也走了。”

侯德明原籍湖南长沙,他的人生极富传奇。1935年,他们三代9口,举家跟随贺龙部队参加了红军,经历漫漫长征路,最后只有3人活了下来。还差100多公里就走出草地之际,年仅12岁的侯德明双脚溃烂,实在走不动了,被寄养在当地一个叫格西阿谷的藏民家里,从此流落藏区70余年,连汉话也不会说了。

2005年,我在日干乔大沼泽不远处的瓦切乡下哈拉玛村见到过侯德明,他早已成家立业,儿女也作为土生土长的牧民长大成人。领到失散红军证后,2004年,历经艰辛,他还找到了老家亲人,回到了他魂牵梦绕70余载的故土。因为政府的“牧民定居计划”,侯德明生前和他的儿女们都住进了牧民新村,有了自己白墙红瓦的藏式小楼。

如今,像侯德明家一样的牧民定居点在草原上大量出现,政府给每家牧民补助2.5万元建新房,以前用红柳条和牛粪搭建的房子已经少见。随着退牧还草和轮牧制的推行,每家一年还会有1000多元的补助。牦牛、牧犬与卫星“锅”、太阳能热水器交融,成为草原上新的景观。

获得了“中国红色经典生态旅游胜地”称号的红原,红色资源的转化与开发还只是起步阶段,与毗邻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风景区相比,差距尚大。省、州着力推进的“大九寨”国际旅游区计划,使处于其核心区的红原有了中心开花、后来居上、与邻共生共赢的历史机遇。历时三年建成、2014年秋天通航、海拔3535米的红原机场,是继九(寨沟)黄(龙)机场之后的阿坝州第二个机场,游客40分钟就能从成都飞到红原,成为引爆当地跨越式发展的导火索。

从红原到黄龙、九寨沟,必经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红军长征纪念碑园背倚雪山远景,前瞻草地白云,主碑、大型花岗石群雕、陈列室组成的风景,向人们舒展着一幅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恢宏画卷。被誉为“长征总碑”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园1990年8月25日落成,邓小平亲笔题名。主碑耸立于3100米海拔的元宝山顶,高41.3米。三角立柱体,象征三大主力红军会合,碑顶一位红军战士铜像双手高举,左手执鲜花,右手持步枪,成V字形欢呼胜利。朝晖或者夕照,阳光聚焦,主碑流金溢彩、熠熠生辉,牧民将这景观视为“神迹”,说是长征永垂,红军烈士不死。

1935年5月至1936年8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跨越草地,最终三军集结,“确立北上方针,奔赴抗日前线”。蓝天白云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的行军标示上,“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是一个清晰的转折。

这次来红原的季节远不是它的最美。

红原大草原最美的季节在春、夏。5、6月,会有漫山遍野的野花,7、8月,无边无际的苍翠绿茵,簇拥着藏族男儿赛马、女儿起舞。

一片生机在红原,我们还会再来的。

(作者:伍松乔,原载《巴蜀史志》2017年第3期,总第211期)

来源: 原载《巴蜀史志》2017年第3期,总第211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