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夹江纸与汉晋风骨‖徐前明

作者:徐前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13 14:18:00 浏览次数: 【字体:

夹江纸与汉晋风骨

徐前明

夹江是“蜀纸之乡”,手工造纸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康乾时期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抗战时期,国画大师张大千与本地槽户试纸成功,该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与安徽泾县宣纸并称“国之二宝”。2006年以来,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成功申报为中国书画纸之乡和全国中小学生书画用纸产业基地。

夹江书画纸(图片来源:夹江发布)

追寻夹江纸与汉晋风骨的联系,要从夹江的历史演进着手。

根据发现的文物分析,夹江区域内有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则至迟在殷商时期,就有夹江先民的活动。根据地方史志记载,公元前316年前后,秦人占领古蜀国后,建泾口戍,属秦国蜀郡。据《图书集成》载:“秦惠王九年(前316年)克蜀,移秦人万家实之。秦人思秦之泾水,于其水侧置戍。”夹江作为秦国新置边戍,中原文化开始进入。公元前309年,在夹江县境设置南安县,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六年,陈壮反,杀蜀侯通国。”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考证:“南安,本蜀支封丹犁地。秦武王时,丹犁结蜀侯叛秦。武王二年伐丹犁,沿江取地至此。于时置县,此为蜀郡极南,故名南安”。夹江县正式加入秦帝国的郡县制版图,秦地文化影响逐步加大。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在夹江县的南安县设为南安侯邑,宣虎为南安侯。《汉书·高帝纪》记载:“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夹江有可能于公元前201年前后开始筑城。《二月律令·户律》记载:“募民欲守县邑门者,令以时开闭门。”则最迟在公元前186年,夹江的城市建设已初步完成,可聘请平民看守邑门,定时开关城门。但汉初的蜀地,“辟陋有蛮夷风”“非齐鲁诸儒风声教化之所被”。公元前141年前后,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开办地方官学,“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亲自饬厉”“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在包括今夹江在内的蜀地迅速传播开来。此后,西汉政府曾两次颁布兴建地方官学的命令,第一次是汉武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第二次是汉元帝时令“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作为曾经的南安国,此时地方官学也在一定程度得到发展。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在王莽倡议下,全国郡、县、道、邑、侯国及乡、聚等普遍建立官学。“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地方官学的广泛普及,“兴礼乐,风天下”“诸生、庶民,翕然响应”,不仅大大推进了平民教育,更极大地推进了社会教化。晋常璩赞南安县“士多仁孝,女性贞专”。秦汉至两晋时期,夹江依托南安县治,培育了邓通、费贻、杨宗、费诗、伍梁、费立、费缉等一批知名人士,李阿飞仙被封真人,封关内侯一人、州牧一人,犍为郡因之被称为“士大夫之郡”,吸引了庞德公、葛洪等一批隐士入驻,留下了杨宗墓阙、梁王墓和数百座汉代岩墓,被称为“犍之琼瑰”。

公元100年前后,蔡伦总结人民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制成了“蔡侯纸”,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蔡伦因此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圣”“纸神”。夹江纸至今完全按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工序生产,从原料采集、辅料备制、到抄捞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完整保留了“蔡侯”造纸技术。这也成为夹江纸与夹江文化风俗相联系的最直接的证据。

公元593年,夹江县正式定名。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隋开皇十三年,割平羌、龙游二县地,于夹江废戍置夹江县,属嘉州。”夹江县学,是乐山境内最早的官学,也是夹江县汉晋文风之盛的传承。嘉庆本《夹江县志》载:“文庙,在县治东南,隋开皇中建。”同治本《嘉定府志》亦载:“夹江县学,学宫在县治东南,隋开皇中建。”夹江史志中记载,夹江纸,“始于唐”。这是夹江纸与夹江文风最早见之的历史记载。

夹江书院,是乐山境内最早的私学,也是夹江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嘉庆本《夹江县志》载:“同人书院,县城中,宋高少保定子知县事时所建。定子,尚建有长兴学、六先生祠。”同治本《嘉定府治》载:“书院始于南宋,亦惟夹江有之,盖了翁弟(兄)子高定子所建。”“薛缓,夹江人,开禧初,知汉源县,建玉渊书院,与魏了翁讲明《易》学,著《则书》十卷,了翁叹服不逮。”宋淳熙十一年(1184)中进士的夹江人薛缓,开禧(1205—1207)初,任汉源知县,建玉渊书院,与魏了翁讲明《易》学,了翁叹服。宋代四川最负盛名的涪州(涪陵)北岩书院、夹江同仁书院、黎州(汉源)玉渊书院、蒲江鹤山书院,其中,一个建在夹江、一个由夹江人主持修建,反映了当时夹江学风之盛。全县编纂了《使燕录》《北山集》《经学》《史学》《遗安集》《论语解》《春秋三传分国纪事本末》《则书》等一批著作集,新建了家庆楼、望峨楼、桂华楼、超然亭、登仙亭、紫君轩、清静轩等一批楼台亭阁,吸引了如张方、虞刚简、张孝芳、文尚忠等名人贤士聚集打卡,先后产生了21名进士,最高官阶为李观至参知政事。地方史志记载,宋代,竹纸生产发展很快,眉山是全国著名的图书刊印基地之一,用竹纸印书。夹江史志中记载,夹江纸,“继于宋”。这一时期,以夹江纸为承载的学术书籍反映了夹江文风的兴盛。

唐宋以来,夹江学风兴盛,并在元明时得到延续。苏轼《远景楼记》载:“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乐山简史》载:县学,元末,夹江等地县学多毁于战争或火灾,夹江县学明初重建,景泰二年(1451年)重修;书院建设十分兴盛,夹江县有4所。平川书院,在城南,由县令程洸建成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同年,宿进由嘉靖皇帝平反后,县人在书院内为宿进建专祠祭祀;一崖书院,由赐光禄寺少卿宿进建于城北2.5千米千佛岩上;五兀书院,由中宪大夫张庭建于五兀山大观山麓;探源书院,民国本《夹江县志·金石》记载:“探源书院四字,吏部给事中张凤羾。”书院总量,夹江与嘉定州城持平,占全嘉定州的四分之一强。全县共培养进士13人,占嘉定州58人的22.4%,成绩最好、官阶最高为解元、二甲第六名、从二品、担任过云南布政使的王嘉庆。明代《蜀中名胜志》记载:嘉定尖山下皆纸房,薄如蝉翼而质坚可久。夹江方志记载,夹江纸,“兴于明”。夹江纸随着夹江文化为全国所知。

夹江门神画(图片来源:乐山新闻网)

清代以来,经过明末战争兵乱的夹江,文化事业一直未恢复到宋明时期。这从现存史志对夹江习俗的记载可窥一斑。嘉靖本和万历本《四川总志》均引述《夹江志》载:地灵人杰,家诗户书,他郡邑不可过。雍正本和嘉庆本《四川通志》均引《夹江县志》载:“淳朴尚礼、士淳民质。”嘉庆本《夹江县志·儒学题名碑》谓:“夹江山川秀,人物魁绝,士钟扶兴之气,嗜读书而重行检。”民国本《夹江乡土志略》载:“本县汉无经学,唐无诗人,宋无名儒,明无讲学之风,清无翰苑之选,皆为‘书可读、官不可做’之俗言所误。”夹江手工纸、年画产业的发展可看作是对“书可读、官不可做”这一信条的最好注解。清康乾时期,夹江纸中的“方细土连”“长帘文卷”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每年上贡十万余张,用于皇室家族和科举考试。夹江年画,是四川三大年画(绵竹、梁平、夹江)之一。民国本《夹江县志·民俗》载:十二月三十日遍贴门神、花钱,即“换桃符”遗意,也即夹江年画的发端。乾隆年间,有“董大兴荣”等号铺专制印绘作坊。到同治、光绪年间已相当发达,全县的帖扎行(找扎铺)有数十个字号的店铺兼营年画,木刻门神年画与其他内容的年画近百种。其在制作技艺上,一种是木版彩色套印,一种是木版手绘,所用纸张为夹江手工竹纸。

夹江木刻年画销路很广,多由纸帮行业随着夹江纸的销路而遍及川内州县,川外则达云贵甘青等省。夹江年画的代表《黄丹门神》画大量沿南丝路南下远销云贵地区,以至云贵山区在历史上有了“黄丹门神能驱瘟”的民谚,可见夹江年画深受当地人民欢迎。

END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徐前明(夹江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供稿:夹江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