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川南玉雕的传承与传播‖刘德元

作者:刘德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1-20 15:53:00 浏览次数: 【字体:

川南玉雕的传承与传播

刘德元

2023年10月16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落下帷幕。笔者是内江人,常居成都,自然对内江参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关注。此届展览会上,内江展馆设在3楼,其中天府根脉——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暨黄河流域四川非遗展之川南玉雕艺术精品展在此举行,内江省级非遗“川南玉雕”备受瞩目。

黎虹羽玉雕作品

川南玉雕起源

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的沱江,南流到成都金堂县赵镇接纳沱江支流——毗河、青白江、湔江及石亭江四条上游支流后,穿龙泉山金堂峡,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自贡、富顺等县市至泸州市汇入长江。全长712公里,流域面积3.29万平方公里。

自古以来,沱江干流上游沿岸的砂石,在沱江激流的冲刷下,大量石头顺流而下,到达沱江中游内江地区段,河道变宽,水流变缓,大量石头沉积下来,形成不少奇石怪石,这种石头被奇石爱好者称为“沱江石”。资料记载,从清代起,沱江内江段就有人开始采集沱江石,主要是用于把玩。到了民国时期,采集沱江石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沱江石又借名人之名,称大千玉、苌弘玉,也叫水玉、彩玉等,是沱江所产的各种籽玉或母玉。由此追溯,川南玉雕起源,最早来自沱江石。

川南玉雕代表性传承人

第一代创始人黎咸亨。川南玉雕起源于清末民初,一个名叫黎咸亨的玉器商人在云南腾冲等地经营玉器,在经营中学得玉雕手艺后回到内江创业,在东兴老街(今内江市东兴区)、河坝街(今内江市市中区)开了两家玉器店,主要采集沱江玉并对外加工。久而久之,精明的黎咸亨在玉石制作过程中,自创“咸”字刻入玉器,至此“咸”字玉器便成了黎氏招牌,并形成“咸亨”字号。到20世纪30年代,“咸亨”字号所经营的玉器颇负盛名,沿沱江上至资中、简阳,下至富顺、泸州,具有一定影响,内江又地处川南,故而,沱江玉又有川南玉之称。

第二代传承人黎邦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咸亨之子黎邦贵曾在父亲指导下学习玉雕技艺。20世纪50年代,黎邦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团服役期间,身上始终带着父亲传授给他的细砣和解玉沙,闲暇时利用钢丝、树根、竹竿、绳子等,按照标准的玉雕工艺,雕刻出各种图案,由此,黎邦贵在军营中获得了“军旅艺术家”称誉。从部队转业后,黎邦贵不忘祖业,他的玉雕作品成为很多玉器销售店的贵重商品。

第三代传承人黎勇。黎勇是内江报人,也是“咸亨”字号第三代传人。他对川南玉雕的贡献表现在:一是对篆刻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为川南玉雕造型与文字载体找到了突破口;二是作为报人和诗人的黎勇(笔名黎冠辰),为川南玉雕灌注了更多的人文情怀;三是他长年研究巴蜀民风民俗(著有诗写巴蜀民风民俗的《巴蜀风散板》一书),对川南玉雕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并为川南玉雕的造型与主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黎虹羽,女,出生于1986年6月。黎虹羽在其爷爷黎邦贵和父亲黎勇的熏陶培养下,自幼学画,14岁开始跟着爷爷、父亲学习玉雕,掌握了川南玉雕的传统技艺。

2008年至2009年,黎虹羽在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就读期间,利用寒暑假参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游学于绵阳、安岳、隆昌等地,走访民间艺人,观摩学习工艺品制作,技艺不断精进。

2010年,黎虹羽从川师大美术学院毕业后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跟随著名版画家武宏教授夯实美术造型功底。2013年进入由北京宫廷玉雕传承人苏然开办的中鼎元玉雕厂全面学习“京派”玉雕,对毛料、裹形、设计、鉴别、执刀、雕刻等技法进行系统研习。黎虹羽从一个略具功底的学习型民间手艺人,逐渐成为技能工艺娴熟的玉雕艺人。2016年,黎虹羽学成回川后,总结海派、苏、扬(州)各工之长结合家传“咸享”玉雕技艺和“京派”玉雕的传统制式,改造提升川南玉雕工艺,传承和发扬了具有沱江流域特色的玉雕表现形式——川南玉雕,创办了“山川玉界”品牌。

黎虹羽精心传艺

2020年5月,川南玉雕第四代传承人黎虹羽获得内江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十大民间手艺人”称号;2021年9月,川南玉雕成功晋级内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3年4月11日,川南玉雕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7月16日,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川南玉雕”入选传承发展类项目,是四川唯一获此殊荣的非遗项目。

国内主流媒体对川南玉雕及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黎虹羽的报道有:

2020年4月21日,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报道:《奋斗 黎虹羽冰映寒光动 虹开晚色明》。

2020年6月9日,“川观新闻”报道:《“80后”玉雕艺术家黎虹羽:要让玉文化走进普通人》。

2021年4月12日,四川经济网报道:《内江80后“川南玉雕”传承人续写非遗故事》。

2021年12月7日,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报道:《蜀工蜀艺“玉”见“玉”爱,揭秘川南玉雕的魅力》。

2022年1月11日,新华社客户端报道:《“川南玉雕”与古蜀玉文化之源》。

2022年4月16日,内江日报社报道:《诗与诵:只为一块沱江石》。

2022年5月14日,《内江日报》报道:《“玉不琢不成器!”内江小记者对话非遗传承人黎虹羽》。

2023年10月16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新华社客户端的报道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3楼,天府根脉——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暨黄河流域四川非遗展之川南玉雕艺术精品展在此举行,内江省级非遗“川南玉雕”备受瞩目。

黎虹羽现任人社部评定的中级珠宝玉石检验员、四川文博学院文化产业技术学院特聘讲师、四川省珠宝玉石首饰协会会员。

川南玉雕主要材料及工艺

据川南玉雕第三代传承人黎勇介绍,川南玉雕的主要材料来源于以沱江流域产出的沱江玉,以玛瑙、翡翠等石材为辅,并引进新疆料、青海料、俄罗斯料等,是通过相玉、画活、雕刻、抛光等十几道工序完成的一项传统技艺。

川南玉雕在技法上,依托能体现四川羌藏风俗的蜜蜡和川西高原西昌特产的南红玛瑙等基础材质,开创以线面结合为代表的玉雕技巧,将玉器首饰化、民俗化,使玉雕更加丰富地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之中。

黎虹羽玉雕作品

川南玉雕在文创方面,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民俗习惯、人文生态,集内江书画、篆刻于一体,融创新与技法于一炉,具有非常明显的川南地域文化特征。

川南玉雕主要作品及特征

川南玉雕作品,按其工艺可分为圆雕、浮雕、高浮雕、镂空拉花、薄胎、链条等;按其类型,可分为器具类、饰品类、摆件类、手把玩件类、牌子类、印章类等。其中,用于举行祭祀、宴飨、婚嫁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礼器,是川南玉雕保持得较为久远的作品。

川南玉雕有两大特征。

一是原料特征。最开始的川南玉雕就地取材于流经内江地区的沱江流域产出的“沱江玉”为雕刻原石材料。由于手工行业不断精细化,对原石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材质也越来越丰富,如新疆的和田玉,缅甸的翡翠,湖北十堰的绿松石,东北的河磨玉,凉山的南红玛瑙等相继成为川南玉雕的主要原料。

二是工艺特征。川南玉雕的制作与“扬州玉雕”“海派”“京派”玉雕工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在玉雕“画活”工序之后用“枣核”(一种雕刻工具),将画好的图案做出一定的向上隆起的厚度,再使用“压砣”和“勾砣”进行雕刻加工。这样的雕刻方法虽耗时更长,却使川南玉雕的雕刻作品能做到虚实结合,让原本厚度一致的线条在既有传统玉雕技法的刀法表达上,更显线条虚实变化,使得线条更加立体生动,形象跃然石上。

黎虹羽玉雕作品

另外,川南玉雕还会在玉器上配置书法文字,既丰富器物画面内容,又增加其文化内涵,还满足人们更细腻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增强了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历史厚重感。

川南玉雕是巴蜀玉雕技艺的重要分支。

川南玉雕地处成渝之心内江,受三星堆古蜀玉雕文化熏染,成为巴蜀玉雕技艺的重要分支。三星堆博物馆原副馆长、广汉市三星堆古蜀文化研究协会会长陈修元认为,三星堆在龙门山脉九顶山下,玉石来源于龙门山系。而沱江的源头之一是湔江,因此,沱江玉与三星堆的玉源同出一脉。此外,三星堆遗址与杭州良渚遗址的玉质和器型大体相同,连接这两地文明的就是:三星堆从沱江到长江,再到杭州良渚,而良渚是从长江到沱江到三星堆,内江是必经之地,二者存在内在联系(2023年7月17日“内江文旅”《川南玉雕亮相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

结语:传承和传播

总体看,川南玉雕经过四代人的传承,其工艺和题材特征渐成体系,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自成一派已然可期。

黎虹羽玉雕作品

然而,从当前形势看,川南玉雕要形成流派仍需努力。笔者认为,川南玉雕(包括其他非遗项目)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要融入现代社会,形成流派,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转化、创新过程中,一是不走过度商业化的发展道路,以免非遗文化精髓被忽视。二是如川南玉雕这样的非遗,除了对制作工序的要求严谨以外,制作者必须具备的玉石辨别能力和美术基础,才能正确使用玉石材料和将“画活”工序表现得更具艺术观赏性。三是只有捧出有温度、有质感的产品,才能使非遗与人们的情感产生交融共振,进而激发传承保护的自觉性。

从传播层面看,除运用数字技术,还要注重传播的温度、质感。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可将非遗以活态、质感展现出来,使之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创产品。须指出的是,数字化传播只是一种传播手段。就目前形势而言,如果一味追求与新技术结合,反而容易弱化文化内涵,降低传播效果。在传播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内容的精心打造,又要重视传播信息本身的事实性和逻辑性,而且要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如何丰富非遗传播形式,以更强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即质感)来充分展现其文化精髓,换句话说,就是让非遗能够“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但这还不够,比如,政府方面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介入:一是加快建立非遗资源要素现代转化机制,消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二是通过行政手段,营造良好城市文化生态,让非遗保持多样性特征。三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塑造城市公共非遗空间等方式打造“非遗符号”,让非遗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标识。

总之,川南玉雕通过百余年传承,一代又一代人技艺水平的提升,让川南玉雕向一个成熟流派的方向不断迈进。川南玉雕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和当代社会价值。从当前形势看,川南玉雕(非遗)传播的行业共识还需进一步凝聚,媒介传播潜力、传播质感也需继续挖掘,让公众对其产生价值认同、质感认同和情感共鸣,是实现非遗质感传播的重要手段。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德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退休干部)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