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羌族推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17 17:14:06 浏览次数: 【字体:

羌族推杆

省级非遗、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

传统表演项目

羌族推杆,羌语称“吾勒泽泽”,是两人或者多人之间进行的角力比赛项目,也是羌族地区比较普遍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流传于汶川、理县、茂县、松潘等地区。

推杆的比赛方式非常简单,男女均可上场角逐,且娱乐性强,通常在节日、婚礼等喜庆场合举行,比赛地点可在田间、屋前屋后,凡能看到羌族民众的地方都能看到羌族推杆。

2009年7月,羌族推杆被列为第二批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羌族推杆的起源,流传颇多。据羌族史诗《羌戈大战》记载,在一千多年前,迁徙到岷江上游的古羌人,受到外族戈基人的侵犯。

为抵御强敌,羌族人组织了一批手持长矛、精明强壮的青年男子前往迎战。出征的武士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保卫了羌寨族人的安全。为表彰勇士,寨上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

在庆功会上,年轻美貌的姑娘为保卫家园安全的英雄们献上美酒时,英勇的武士们却相互推让,谁都不愿意表白自己的战功。

为确认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出了一个主意,将长矛的矛头取下,由两名武士各执矛杆一端使劲往前推,轮流进行角力较量,以力气大者定为勇士。

从此,这种推杆比赛活动世代流传,逐渐演变成羌族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

传统的推杆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推杆”,参与人数为2人或多人。

在两尺见方的平地进行比赛,使用一根长约3米、手臂粗细的木杆或竹杆,中间系布带或绳子为标记,一人紧攥一端,守方紧握杆的一端,并夹于双腿间,攻方则手持杆的另一端相向用力前推。

攻守双方必须保持木杆的水平,不能上下摇摆或忽然猛推,以裁判击掌5次(每次约5秒钟)为准,攻方必须将守方推出线外两尺的地方算获胜,否则被判失败。整个比赛,攻守双方交换位置,实行五局三胜制。

推杆比赛

另一种是“仰卧抱杆起”,羌语称“无仑什比都余”,参与人数为2—3人。比赛时,参赛者把木杆一端抱至胸前,身体呈仰卧状,腿部弯曲;杆的另一端由压杆者将杆端压住,不能松手,然后抱杆者动作规范地做起身运动,反复多次,直至无力起身为止。

胜负以起身次数多少为定。由于“仰卧抱杆起”难度较大,需要很好的身体素质,这种形式的推杆在羌族地区已很难看到。

羌族推杆已列入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的传统表演项目。

在传统“推杆”项目基础上,羌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又创造了“转杆”“扭杆”“爬杆”“拉杆”“骑杆”等传统体育活动,丰富了推杆运动的文化内涵,也增添了内容和情趣。

2008年8月8日,羌族推杆作为我国民族风情的展示节目之一,进入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的垫场演出。

展示中充分体现了刚遭受汶川特大地震打击的羌族人民坚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受到国内外观众及媒体高度评价。

推杆表演

推杆是古羌人英勇善战、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古老文化和竞技体育的传承,展现了原生态的古羌民俗。

近年来,汶川县对羌族推杆的形式和活动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推杆的形式、技能、规则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建立影像、图片和文字资料及完整的档案库;再一次对羌族推杆传承人登记、造册,并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由国家与地方财政投入建立传习所,当地文化体育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合理的传承机制,监督执行;除民间自发的活动外,有组织地定期举行羌族传统项目运动会。

在汶川县域内各个羌族村寨、旅游景点,有人聚集的地方,就会有羌族推杆表演,形成多点共进的羌族文化生态模式,这也是汶川羌族推杆最真实的传承状态。

(资料来源:汶川县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汶川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阿坝州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