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青羊非遗——传统技艺里的璀璨华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5-16 15:19:09 浏览次数:238 【字体:

青羊非遗

传统技艺里的璀璨华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鲜活载体,是文化基因的生动密码。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情感温度,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成都市青羊区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众多非遗项目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青羊区的发展脉络和人民的生活百态。它们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却始终坚守着那份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醇厚。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青羊非遗的奇妙世界,去探寻漆器、瓷胎竹编、四川连箫这几项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传奇。在漆器的世界里,感受那细腻工艺背后的匠心独运;在瓷胎竹编的天地中,领略竹丝与瓷胎完美融合的巧夺天工;在四川连箫的节奏里,体验民间艺术的活泼与热情。每一项技艺,都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青羊历史文化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在欣赏与惊叹中,领略到青羊非遗的独特魅力。

成都漆艺

千年技艺,漆彩流芳

成都漆艺,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漆艺之一,发轫于商周,兴盛于春秋、汉唐,绵延至两宋、明清,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早在古蜀时期,成都的漆器工艺便已达到很高水平,四川盛产的生漆,为漆器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金沙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即便历经岁月,依然纹饰斑斓、色彩亮丽,足见当时漆艺之精湛。

漆器成品

战国、秦汉时期,成都漆艺趋于兴盛,《史记》中“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的记载,以及扬雄《蜀都赋》里“雕镂器,百伎千工”的描述,都印证了当时漆艺的繁荣景象。唐宋元明清几代,成都漆艺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艺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都漆器的制作工艺

成都漆艺以“三雕一刻”四大装饰手法著称,即雕银丝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拉刀针刻。其生产的产品丰富多样,涵盖盘、缸、盒、罐、碗等生活用品,以及漆器屏风、攒盒、出土文物复制品、漆画艺术品等。这些漆器造型美观大方、工艺精巧,漆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镜;用暗花、隐花、描绘等新工艺做成的漆器,更加丰富多彩;漆画则能达到油画、山水、写意等许多画种的风格,又区别于其他画种,工艺精细,保存长久。成都商业街战国墓出土漆器、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经穴漆人》等代表性作品,更是成都漆艺辉煌历史的见证。

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经穴漆人》

瓷胎竹编

竹丝扣瓷,巧夺天工

瓷胎竹编起源于汉代,清代在巴蜀地区流传为瓷胎竹编工艺,为四川特有,在成都市邛崃市平乐镇同乐村的芦沟、金河村和青羊区流传广泛,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先选竹、刮青、破节、晒色成竹片,再经过选料、烤色、锯节、启薄、定色、刮片、冲头、柔丝、抽匀、染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成丝。然后采用景德镇白瓷,紧扣瓷胎,以挑压方式,从起底、翻底、翻顶、锁口进行编织。编织过程中,要不露丝头,不起纹丝、叠丝,以保持经纬比例匀称地编织在白瓷外表。

瓷胎竹编一方面可防止瓷器的易碎,另一方面起到装饰作用。竹编款式多样,极富地方特色,深受人们青睐。成都市邛崃市平乐镇水源充沛,竹资源丰富,盛产慈竹,是整个四川瓷胎竹编最大的原料产地,也是传统瓷胎竹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方之一。

《竹韵金沙》

“刘氏竹编”作为瓷胎竹编中的佼佼者,由刘嘉峰先生创立。他 6 岁起自学竹编技术,1972 年受提花织物织造原理启发,发明独具特色的竹编“提花编织法”,能编织各种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1980 年,刘嘉峰先生首创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竹编台屏等系列竹编工艺新品。这些作品设计新颖、技艺精湛、编工精细,极富笔情墨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刘氏竹编”精选邛崃山脉的健壮慈竹为材料,经过十余道精巧工艺,加工成粗细不同、轻薄柔软、色泽光亮的竹丝。一件好的竹编作品,每一根竹丝都细如发丝,薄如蝉翼,历经 10 道工序精细筛选,方得竹编所需之上乘良材。2008 年,“刘氏竹编”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各种奖励,产品畅销国内外。

四川连箫

连箫声声,韵传千年

四川连箫,也被称为连厢或年箫,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自明末清初湖广、陕西大移民时传入四川,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连箫在四川的发展过程中,其舞蹈形式与外省相似,但演唱曲调与四川方言融合,形成了独特且鲜明的四川曲艺小调。

连箫

四川连箫的演唱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与四川方言紧密结合,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演唱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民间故事、生活琐事、风土人情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唱词,展现了四川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在表演中,舞者手持连箫棍,边唱、边打、边舞,形式活泼,互动性强。他们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唱腔和动作,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欢乐和艺术的享受。

打连箫

百仁社区非遗推广人周继太介绍,连箫棍的两头用彩色纱巾栓成单蝴蝶结,系在钱棍两端。演员边走边敲,敲肩膀、胸脯、肘、大腿、膝盖头等,上打雪花盖鼎,下打古树盘根,左打清龙现爪,右打黄龙缠腰,一敲金钱就发出嚓嚓嚓的声响,一人唱,众人帮。连箫既好听又好看,既有舞又有唱,既有声又有情,台上唱连箫,台下观众自发帮腔,台上台下同欢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受到群众广泛喜爱。

然而,由于拆迁,百仁社区连箫文化的传承受到短暂的阻碍。2019 年开始,社区将辖区内的连箫爱好者连接起来,组建成一支百仁连箫表演队伍。该队伍在传统连箫的基础上,打破唱词中上下句的界限,在文化传承、队伍发展等方面进行融合创新,让传统连箫与现代文化结合,赋予百仁连箫新生命。每年传统盛大节日时,百仁连箫表演队身着彩服,手持“连箫棍”边走、边唱、边舞,唱腔动听、舞姿优美,场面十分壮观,给居民带来艺术享受和节日欢乐的气氛。

青羊非遗,是青羊区历史文化的瑰宝,是青羊人民智慧的结晶。漆器、瓷胎竹编、四川连箫等非遗技艺,承载着青羊的过去,也连接着青羊的未来。我们应共同努力,让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青羊非遗的光芒永远闪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