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东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

作者: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3-24 10:48:21 浏览次数: 【字体:

会东,地处四川省西南端,隔金沙江与云南省禄劝县、昆明市东川区、巧家县相望,有“川滇明珠”的美誉。每当夜幕降临,县城里、乡村中的广场上总会传来阵阵笛声。伴随着笛声,人们翩翩起舞,舞姿粗犷、豪放。这舞,便是会东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基本的动作是用力向下跺脚、踏脚,主力腿稍屈,每动必蹢。当地人称“姑遮”,即蹢脚舞。

会东县嘎吉镇麻栗村村民在农闲时节跳嘎且且撒勒舞(李明康 2008年摄,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会东县傈僳族自称“傈坡”,他们大都由蒙化(今云南巍山)起祖,后迁到会东县境内高山峡谷间的台地或坝子居住。傈僳族热爱生活,能歌善舞,每逢婚嫁之期、丰收之后,或逢春节(称大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也称小年或幺年)、农历十月初一“牛王会”等节日,他们便穿着独具民族特色的盛装互对山歌、随笛声起舞。民间尚有“谷子黄,傈僳狂”的民谚。由于交通不便,地理环境极为封闭,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小,会东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便被最完整、最系统地存留了下来。

会东县乌东德镇新村村民在秋收后跳嘎且且撒勒舞(黄剑于2013年 摄,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嘎且且撒勒舞的舞蹈动作现在存留下来的有40多种,有的是模仿动物的姿态,有的是模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动作,每一种舞蹈动作都配有与之相对应的曲子。一种动作配以一曲音乐作为一节。跳舞时,往往是一曲接一曲,通宵达旦,尽兴方休。其舞颇具特点,主要有三:

1.引子:起舞开始时由笛手吹“团山调”,目的是把舞者召集到一起。

2.舞蹈脚步:“引子”结束,随着笛子的音乐决定舞蹈的动作,其脚步有40余种,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按脚数命名,如:“半边脚”“一边一脚”“七脚半”等。(2)按动物形象命名,如:“毛羊攒头”“鹞子翻身”“苍蝇搓脚”等。(3)以反映生产劳作和生活情趣命名,如:“老人脚”“歇气脚”“小歪歪”“大穿花”“火塘脚”等。

舞蹈脚步示意图(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3.舞蹈音乐:其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有强烈的节奏感;乐句结构常用2/4和3/4节拍混合构成;音乐曲调短小明快,多用五声音阶。曲调常随舞蹈不断重复而反复吹奏。

舞蹈音乐(笛曲)(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舞蹈脚式逐渐消失,现留存于民间的嘎且且撒勒舞仅40余节。一段时间以来,这一优秀传统舞蹈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会东县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傈僳族居住地,用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对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进行了及时抢救、挖掘整理。2010年,会东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群众基础较好的嘎吉、新云等地确定为傈僳族民间舞蹈文化生态保护区。此外,会东县政府还组织项目传承人和群众文化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常年开展教跳传习活动。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从此又开始在城乡盛行起来。

会东县乌东德镇新村傈僳族群众在迎亲路上跳嘎且且撒勒舞(黄剑 摄,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2010年,以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为题材创作的舞蹈《爱你才蹢脚》获凉山州第三届艺术节特别奖;2012年,傈僳族少儿舞蹈《围着月亮打转转》获得第十七届香港世界青少年金紫荆花奖。由此,会东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走上了全国舞台,走进了百姓家,并在会东县广场舞中占得一席之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