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汪毅 ‖ 从志书谈安岳石刻(下)

作者:汪 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08 15:47:17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在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央电视台特别推出了《佛首回归 共迎新春》节目,意在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由佛首回归,想到佛像石刻。在巴蜀地区,除久负盛名的乐山大佛、大足石刻外,还有以“古、多、精、美、特”闻名中外的安岳石刻。安岳石刻具有“早期中国石窟不能替代,晚期中国石窟不能超越”的居间地位,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安岳石刻为县境内以摩崖造像为主的石刻艺术的总称,尤其以卧佛院、毗卢洞、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玄妙观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是国家文物局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国石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经典石刻艺术之一。特别是以唐宋时期造像为主的摩崖石刻造像,为世界石窟艺术史在公元8—12世纪写下了璀璨的一页。

 为此,特编发此文,以飨读者。

从志书谈安岳石刻(下)

汪 毅
所谓“多”,涵盖以下四方面。

第一方面是数量多,即全县摩崖造像236处,遍布69个乡镇。如果将这些造像列队可长达数里,构成奇迹;如果将这些造像列阵,绝不逊于西安兵马俑中的军阵,构成一大景观。大尊造像数量多也是一大特点,其中5米以上(通高)的刻像近30尊,巍然如巨人,体现了当时造像的综合实力和价值观,在审美上给人以崇高美之感。

华严洞菩萨群像之一(宋)(汪毅 供图)

第二方面是凿刻于唐代的龛刻佛经经文多,达32万字,为全国龛刻佛经经文之最。它的呈现,体现了安岳石刻与中原的联系,具有皇家气象影响,使安岳成为佛教教义经典传播的策源地之一。

安岳石刻(龛刻)佛经(唐)(汪毅 供图)

第三方面是内容多元。除佛教题材外,一是儒、释、道三教共奉一堂造像典型,造像逾千尊;二是道教造像占有一定比例,仅盛唐时所凿刻的玄妙观道教造像就达1293尊(包括少量佛教造像);三是地域性和世俗题材表现充分;四是碑刻题记多。

塔坡毗卢舍那佛(宋)(汪毅 供图)

第四方面是“最”字多。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丁明夷先生说,安岳石刻有十个全国之“最”:第一,安岳卧佛是全国现存盛唐时期最完美的摩崖卧佛造像;第二,安岳佛经《一切经论目序》等是玄奘等译经人传下来的全国最早的版本;第三,五代时期的石刻造像在国内最多;第四,北宋时期的石刻造像在国内最美;第五,圆觉洞五代时期的“地藏菩萨”在我国南方最早;第六,圆觉洞五代时期的“地狱变”龛在国内最早;第七,毗卢道场的北宋柳本尊“十炼”修行图全国最早而罕见;第八,玄妙观盛唐的道教造像对研究我国道教史最有艺术价值;第九,历代的佛、道合龛和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在国内最多;第十,明代木门寺仿木结构的无际禅师石塔其造型与雕工国内最少见。笔者以为,这十个全国之“最”,概括了安岳石刻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的价值和应有的地位,值得特别关注、强调、诠释、归纳、拓展,以上升到一个既是崭新的又是客观的高度。

安岳卧佛(唐)(汪毅 供图)

所谓“精”,在于它的精致、精妙和经典意义。如,毗卢洞观音殿高3米的紫竹观音,悬刻于岩腰中,颇似一座纪念碑,给人以崇高感;然而,它身躯侧坐,目光略垂,却给人以亲切感。尤其值得观照的是它的雕刻技艺,即主体像紫竹观音并非全浮雕,身体的若干部位与装饰的飘带皆取镂空雕技,看上去不显半点娇艳或羞怯,只有纯洁与美好。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将获得这种认知:紫竹观音的精妙达到了古典理想美的高度,充满了无限诗意,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神——阿芙罗蒂德(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媲美。可以说,它的美无法抵挡,甚至可以颠覆观者所见的类似造像,包括铜质、彩塑、壁画、木质的。

紫竹观音(宋)(汪毅 供图)

所谓“美”,涵盖以下两方面。

第一方面是审美意象。安岳石刻非常擅长传情,尤其是对一系列观音菩萨的展示。如,毗卢洞观音殿的紫竹观音、千佛寨第56号窟的观音(一窟四尊)、圆觉洞的净瓶观音、华严洞的辨音菩萨、净慧岩的数珠观音、卧佛院的十一面千手观音以及本书扉页上的一组菩萨头像等,表现了佛陀意义的“一圆一切圆,一觉一切觉”的崇高理想,具有宗教艺术美的审美特征。然而,对这些刻像美的欣赏,最终是情感体验,而非“色相”与“非相”的二元对立。通过情感的成功体验,可以体味到古代艺术家将其才华倾注于女性美的崭新创造,即从世俗美的角度,感到它们乃是挂着菩萨名号的人间美女,具有母性的光辉,传达出生命感的境界,使我们情感升华,步入物我两忘的境地。

圆觉洞释迦牟尼佛(宋)(汪毅供图)

第二方面是审美价值。由于安岳石刻艺术最终目的是表达美,即不仅将心灵美巧妙地转化为形象美,让心与象的调和呈现多层次的意涵,而且在表现形式、塑造形象上都执着地追求独树一帜,故其审美价值具有特殊意义。

华严洞华严三圣像(宋)(汪毅供图)

所谓“特”,在于它不可被其他石刻艺术所替代的特殊性。这是安岳石刻灵魂之所在,甚至在中国佛教艺术上具有典型意义。这个“特”,至少涵盖以下四方面。

一是它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的影响,具有“上承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居间地位,是早期中国石窟不能替代,晚期中国石窟不能超越的佛(道)教艺术瑰宝,展示了中国石刻艺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成为中国后期石刻的范本,一定意义上托起了大足石刻——中国晚期石刻艺术的那片绚丽晚霞。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并肩而立,熠熠生辉。如果把以唐代为主的龙门石窟喻为“唐诗”,将以宋代为主的大足石刻喻为“宋词”,那么可以说安岳石刻则是中国佛教石刻艺术史上一部“唐诗宋词”的完美集合。这就是安岳石刻“承上启下”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亦是安岳石刻的文化品质和历史价值!

二是在题材内容表现上,既有佛教中显教和密宗题材,又有道教题材(以玄妙观为代表)、儒释道“三教合一”题材(以大般若洞为代表);既有卧佛院的中原石刻表现的佛教题材及传递的皇家背景和意志诸信息(特别是卧佛卧姿突破佛教造像仪轨的唯一性,堪称智慧、创新的代表),又有毗卢洞以柳本尊为首的四川密宗及相关的地方性题材(特别是以柳本尊为首倡导的“残肢体,颂密咒,设道场”的四川密宗造像,颇具规模,风靡川中一带,深植侍佛信善者心田,有的甚至为中国北方石窟闻所未闻,具有佛教题材地方化、世俗化的相对唯一性)等。

毗卢洞毗卢道场窟(宋)(汪毅供图)

三是在凿刻构成表现上,以山势取形取式,龛、窟、洞并举(龛多于窟),龛窟互联,上下重叠,错落自然。龛窟形制有方形、长方形、双叠室形等。比较而言,由于地理地形地貌原因,安岳石刻的形制一方面有同于北方石窟集中开大刻和造大像而形成造像群的特点,如卧佛院以“窟”的典型面貌出现(唐代时,卧佛院尚建有三重佛殿,足显其宏大规模);一方面有若干不同于北方石窟集中造像的情况,即以龛的面貌呈现(此情况占相当大比例),形成若干聚落式单元,甚至似乎不太受形式制约,具有“小吃”特点——如果喻窟为“大餐”的话。

四是在分布上,石刻造像星罗棋布于县境内,体现了造像和佛教传播的广泛性。这个“星罗棋布”特点具有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不利于文物保护,但另一方面却有利于我们今天乡村复兴及基本条件(交通等配套设施)改善后的“乡村旅游”发展。

华严洞菩萨群像之二(宋)(汪毅 供图)

总之,安岳石刻是历史馈赠给今天并延续至明天的一份非常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缩影,又是我们进行多方位诸如政治学、哲学、佛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美学、民俗学、旅游学、经济学等考察的客体。它留给人们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也有佛主体精神的崇高性,还有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但由于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作为历史而存在的一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安岳石刻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串谜和与其自身相关的悖论,包括文物本身、文献叙述、统计数据等。笔者力求寻觅谜底并排除一些悖论,但同时也将留下新的谜和悖论,即研究对象与观点、方法的不合理性和矛盾性,期待读者去思考、去甄别、去比较研究,从而获得新的信息。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认知,是符合学术研究和事物发展规律的。随着田野考察新“发现”以及安岳石刻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安岳石刻艺术必定凤舞九天,成为中国雕刻艺术史这部巨著中的精彩一章,显现出其神奇魅力。

(全文完)
前 期 回 顾

【方志四川•非遗】汪毅 ‖ 从志书谈安岳石刻(上)

【方志四川•非遗】汪毅 ‖ 从志书谈安岳石刻(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汪 毅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