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旅游>详细内容

【文化旅游】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巴蜀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来源:川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4-05-07 15:23:49 浏览次数:469 【字体: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巴蜀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图片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览(曹凘源 摄)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四川文化遗产景点再度迎来如潮游客。三星堆博物馆连续5日门票售罄,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文化遗产景区人流如织,三苏祠、武侯祠、剑门蜀道等同样有无数游客追思先贤、寻古探幽。

文化遗产游火热的背后,是历史文脉正在融入现代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生动缩影。

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历史文脉在巴蜀大地绵延赓续,为治蜀兴川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图片

乐山大佛(王晋朝 摄)

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四川始终把文化遗产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

政策体系不断健全,保护格局不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连续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等文件,系统部署、重点突破、统筹保障,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文化遗产保护保驾护航。今年4月底,《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等3个文件再度集中印发,分别针对石窟寺、革命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联合保护等方面精准施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图片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宣汉县文体旅局 供图)

考古遗迹和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怎样保护好、利用好?包括三星堆遗址、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邛窑遗址在内的考古遗址经持续发掘后,已纷纷建设成遗址公园,融入当代生活。2021年,三星堆遗址获得省人大立法保护;如今,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统筹推进。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怎样认识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贡献?系列考古发现不断延伸四川的历史轴线、丰富历史内涵。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以大量文物证明3000多年前中国西南地区已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青铜文明;皮洛遗址、濛溪河遗址等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实证早在20万年以前,人类足迹就已踏入天府之国。

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直面的问题。为了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严禁拆旧建新,实行全面保护。在去年开放的成都东华门遗址公园,人们可以穿行在摩诃池、蜀王府花园等遗迹中,触摸成都2000多年的鲜活历史;在南充阆中古城等历史文化名城,原生态建筑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看得见岁月留痕。

图片

2024年4月27日,汉服爱好者身穿汉服在阆中古城巡游(李向雨 摄)

文化遗产既要保护,也要探索如何惠及群众。2023年起,我省探索四川石窟乡村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试点建设,散落乡野的中小石窟开始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文旅产业发展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同样需要保护传承。近年来,四川积极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各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认定等工作的推进,不仅让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也让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如今,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氛围日益浓厚,蜀绣、剪纸、川剧等非遗课程走进学校和社区,为非遗保护注入新鲜血液。

图片

天府艺术公园·蜀园——蜀艺轩内的川剧文化普及墙(卢春阳 摄)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好、管理好,同样也需要传承和利用,“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航指路。

让文物说话,研究要先行。三星堆研究院、蜀道研究院和三苏研究院相继成立,历史文化研究阐释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院、古文字研究中心等持续建设,《天回医简》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不断擦亮巴蜀文化名片。

图片

细雨中的三苏祠(华小峰 摄)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深入挖掘文物藏品蕴涵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推动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展览展示。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青铜神树、大立人等文物,诉说着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杰出的青铜铸造能力;在都江堰鱼嘴,滚滚奔流的岷江水至此分流,人们得以直观感知2000多年前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智慧至今造福成都平原。

图片

都江堰渠首(韦维 摄)

活起来的文化遗产,传承着历史智慧。蜀道崎岖,却无法阻挡古代川人走出四川盆地,把“蜀布邛杖”远销大夏;正是古蜀人的开放包容,才有了三星堆文明的灿烂多元。开口“说话”的文物,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如今,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文物精、展陈活,动辄一票难求;博物馆社教活动、历史名人主题文化讲座持续火爆,面向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听作品推选展播以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让文化遗产凝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深、更远。

文化遗产是增强民族自信的载体,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时代生机。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眉山市青神县依托竹编技艺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片;民族风情浓郁的羌绣、彝绣,或探索非遗授权新路径,或用古老技法打造时尚新单品,让绣娘居家也有收入,探索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图片

汶川县的羌族妇女参加免费羌绣手艺培训(李向雨 摄)

文化遗产以更鲜活多姿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如今,观看川剧集粹表演常常座无虚席,川剧变脸短视频单条获赞300多万;博物馆文创雪糕、考古盲盒供不应求;文旅融合背景下,到四川看三星堆、乐山大佛,看川剧吃火锅成为很多游客的标配。

文化遗产代代守护、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巴蜀大地活力迸发,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来源:川观新闻

采写:川观新闻记者吴晓铃

来源: 川观新闻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