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旅游>详细内容

【文旅】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三江交汇润嘉州——解码山水名城乐山的文化自信样本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5-06-17 16:52:27 浏览次数:147 【字体:

三江交汇润嘉州

——解码山水名城乐山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童芳 余里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6月在四川考察时说:“四川我来过多次,不少地方都走过。天府之国,真是一个好地方。”若要在这锦绣天府中寻一处颇具灵韵的山水胜境,古代文人给出了答案:“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

这令人神往的嘉州,正是乐山。

三江之水奔流交汇,千年文脉薪火相传。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深情环抱的乐山,守护着峨眉山、乐山大佛、东风堰三处世界遗产的原真性,传承着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新时代嘉州故事。

山水人文

正是文脉绵延的诗意原乡

乐山地处成都平原向西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坐拥乐山大佛、峨眉山和东风堰三处世界遗产。李白、岑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都曾在此驻足咏怀,将嘉州山水化作千年不绝的诗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图片

三江交汇处的乐山大佛(新华社发 孔胜 摄)

乐山大佛依山临江而凿,踞三江交汇之要冲,既是古代治水安澜的创举,也蕴含“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理念。其以千年不变的慈悲目光,注视着往来舟楫与文人骚客,见证着中华文明如江河般生生不息。

“长江上游三条重要支流交汇孕育的乐山,堪称江河文明的杰出样本。它见证了中国西南地质演化的历史,有着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独特性的自然遗产价值,也承载着区域文化发展史、佛教传播史和城市演变史的多重记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说。

乐山大佛的建造,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建造之初,古人就充分考虑到山体内部来水和自然降雨的疏导排泄问题,在大佛后部预设了排水廊道。

九曲栈道的悬崖峭壁上,AI视频监测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工作,精准捕捉大佛岩体毫米级的位移变化。乐山市构建开放式文物保护研究平台,还邀请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等国际顶尖机构参与保护研究工作。

同样是水与山、动与静的互动交融,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东风堰与青衣江相依。这座历经360余载的水利工程,与2400余尊摩崖造像、秦汉古栈道、明清石刻题记等文化遗产相伴,至今仍在农田灌溉、防洪排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

东风堰(新华社发  杨晓川 摄)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三江碧水还润泽着另一处自然与人文辉映的奇观——灵山胜境峨眉山。

相传峨眉山因山形形似女子娥眉得名,生动道出了山色之美。海拔3099米的峨眉山也是一座自然生态宝库,孕育着3700余种植物和2300余种动物。

图片

峨眉山金顶(新华社发)

作为普贤菩萨道场和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自东汉起便是佛教文化重镇,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的吟咏为其增添诗意灵性。明清时期,儒释道交融鼎盛,山间寺院、道观、书院并存,峨眉武术、峨眉佛教音乐、峨眉禅茶制作等一批非遗技艺在此诞生发展。

“峨眉山的独特之处在于自然与人文历经千年融合,成就了自然山水与传统文化浑然的境界。”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梁森说。

都市秘境

恰是读懂乐山历史与烟火的

最佳注脚

不止山水,乐山的故事还悄然隐匿于城市的街巷肌理之中。

乐山港的涛声记录着往来舟楫的繁华,沧桑的古城墙静忆往昔胜景。漫步上中顺特色街区,老城居民精心打理的院落青瓦灰墙、独具格调,空气中交织着油炸串串的焦香与蛋烘糕的甜蜜。

古城墙的断壁残垣、明代拱宸门的巍峨身影、清代书院的墨香余韵、抗战时期武汉大学的文脉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与生活印记重叠,让人产生时光交错、一瞬千年之感。

乐山古城建筑群与古城墙体系相连,曾被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喻为“金线串银珠”。留下一条街、护住一面墙、守好一座城。近年来,乐山市先后实施了嘉州古城墙、桂花楼老宅院保护修复等工程,“城堤合一”“红墙青堞”的千年嘉州风貌得以体现。

乐山市住建局二级调研员刘晋明认为,山脉、水脉、文脉在乐山汇聚交融,形成“景城一体”的发展范式,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鲜活样本。

古城墙“金线”串联起一颗颗“明珠”,由老霄顶、文庙、九龙巷、龙神祠等组成的文化带经历活化更新,成为人们了解乐山的新窗口。

图片

2025年3月30日拍摄的乐山文庙(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位于古城内的乐山文庙,门前并列悬挂着“乐山文庙博物馆”与“国立武汉大学旧址”两块牌匾,无声诉说着这座古建筑守护文化根脉的厚重历史。庄严肃穆的大成殿,以其恢弘的建筑气度被罗哲文称赞“堪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媲美”;尊经阁上“诗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树人”的楹联,持续激励着中华读书人。

“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这里书写自己的青春,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故事。”乐山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燚说。

隐于九龙巷尾的古建筑龙神祠曾被武汉大学借用为男生宿舍。近年来,在校友的大力支持下,曾经倾颓的古建筑,蜕变为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陈列馆与现代青年艺术空间。

图片

2025年3月30日拍摄的乐山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陈列馆(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当老校友触摸展柜中泛黄的西迁记忆时,悠久的祠庙记忆、抗战文化史诗与当代艺术实践熔于一炉,古建筑在文化碰撞中奏响时代新声。

博采创新

如是三江之水连绵不绝

浩浩三江奔涌不息。千百年来的江河滋养,孕育出乐山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的文化性格。

乐山沙湾,郭沫若的故乡。夏日,造访二峨山麓的郭沫若故居,庭前那株亭亭如盖的日本樱花,见证着他融贯中西的文化视野——将马克思主义引入文史研究。

图片

位于乐山沙湾的郭沫若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2025年3月12日,夹江书画纸作品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始于唐代,曾是古代文房珍品、抗战新闻用纸,如今更被故宫博物院选为文物修复用纸。千年来,造纸匠人传承古法的同时,不忘创新求变。

乐山人的创新精神,刻在中华文化基因里,也在烟火市井中。

2024年,乐山市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旅游收入超1300亿元。这庞大的游客群体中,不少人是专程为乐山美食而来。

乐山市文化馆副馆长卫明告诉记者,在乐山,美食早已超越果腹之需,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图片

游客寻觅乐山美食(新华社发 游昌学 摄)

走进乐山苏稽古镇的跷脚牛肉非遗馆,见到满满当当的中药材柜,方才明白乐山美食的精髓,在于其开放包容的创新精神。跷脚牛肉本是益气祛湿的药膳,乐山人却将它化作街头美味;钵钵鸡将老道讲究的调味与市井小吃的随性完美结合;甜皮鸭融合北方烤鸭的酥脆与川菜的甜辣……

从创造人与自然对话宗教艺术新范式的乐山大佛,到有着儒释道“三教共一山”独特景观的峨眉山;从东汉麻浩崖墓中丰富精美的石刻艺术,到清末开埠后接受西方医学与教育;从抗战时期武汉大学西迁保存文化火种,到守护故宫南迁文物的忠诚担当……乐山的文化层理如同地质沉积,每一个时代都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质融入,又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峨眉派女子功夫团、沐川草龙、彝族刺绣、犍为罗城麒麟灯、向家班狮舞等一批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乐山文化符号,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相继走红出圈、走向世界。乐山还创新打造“演艺+文旅”融合发展范式,推动实现“一场演唱带动全域消费”。

无论是古代的山水智慧、近代的文化融合,还是舌尖上的麻辣鲜香、指尖上的非遗传承,乐山的文化基因里始终跃动着开放与包容的力量,如同三江之水,历经千年源远流长,也始终松弛自在;既能奔腾向前、开拓新路,又能海纳百川、包容万象。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童芳 余里

来源: 新华社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