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民俗文化】南充方言“蛴蟆”正名记‖何志永

作者:何志永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14 14:03:02 浏览次数:683 【字体:

南充方言“蛴蟆”正名记

何志永

在四川东北部南充市西充河(又称“西河”)流域,青蛙——这种有着扁宽头部、阔口大眼、光滑皮肤的绿色小动物,恐怕从未想到过,自己与蟾蜍兄弟化身“神明”,催生出一场延续300余年、热闹非凡的民俗盛事——正月十四“蛴蟆节”。

青蛙,两栖动物,栖息于水边,擅长跳跃与游泳,多在夜间活动,它们以昆虫为食,对农作物大有益处,故而也被称作田鸡。蟾蜍,两栖动物,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能分泌黏液,吃昆虫、蜗牛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通称癞蛤蟆或疥蛤蟆。然而,在西充河流域周边乡镇的民间,青蛙既不叫青蛙,也不叫田鸡,蟾蜍也不叫蟾蜍,而是被统一叫做“蛴蟆”。

1999年前,西充河流域方言“qima”一词的书写形式繁杂多样。其后,“蛴蟆”这一称谓被确定为青蛙与蟾蜍的民间方言统一俗称,并逐渐广为人知,其间尚有一段曲折历程。

我的家乡位于西充河流域中部的嘉陵区金宝镇西阳寺村,此地乃两条西充河交汇之处,亦是西河之起点。西河自西阳寺村为起点,蜿蜒流经南充市嘉陵区的金宝、太和、桃园、双桂、石楼,顺庆区的新复、华凤、新建等乡镇,最终穿越南充主城区的桓子河,汇入千里嘉陵江。

每年正月十四,老家的乡亲们皆会自发举行送蛴蟆活动。相传在300多年前,西充河流域发生了一种来势凶猛的瘟疫,发病者“打摆子”、“屙痢”,这种瘟疫把人折磨得面黄肌瘦,死去活来。后来,迷信的人们认为是村民得罪了蛴蟆。云游到此的一位僧人建议,为免除这场蛴蟆瘟疫,必须将蛴蟆敬奉起来。有好事者说,正月初一到十四,鸡、狗、猪、羊、牛、马、人、蚕、龙、虎、猫、鼠等都有自己的节日,即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十一猫儿十二鼠、十三十四抱鸡母,唯独没有蛴蟆的节日,应该把蛴蟆排列其中。“抱鸡母”占了两天节日,村民们就把“抱鸡母”的正月十四改为了蛴蟆的节日。正月十四这天傍晚,人们相约举灯笼、甩火把,唱着“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的歌谣,热热闹闹地把蛴蟆送进河里。这样一做,嘿,还真灵验,瘟疫没了,蛴蟆多了,害虫减少了,庄稼丰收了。这样一来,“蛴蟆节”也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此后,每年正月十四晚上,西充河流域各村庄的村民都会自发举办送蛴蟆活动,人们默默祈祷,愿在新的一年里,所有的疾病与灾祸都能随这“蛴蟆瘟”一同远去,让村庄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岁月流转300多年,此活动演变成为深受当地民众钟爱的地方性节日——蛴蟆节。

“蛴蟆”一词从何而来?由谁给它统一名字?还得从25年前说起。1999年2月26日(正月十一),刚转为正式记者的我向单位领导请假,准备回家乡欢度蛴蟆节。《南充日报》副刊编辑闻知此事,嘱托我撰写一篇有关蛴蟆节的文章。

过完蛴蟆节动笔之时,“qima”一词的写法却令我颇感棘手。西充河流域民众依“qima”读音,以同音或近音字指代青蛙、蟾蜍俗称,诸如“奇猫”“切猫”“茄猫”“客猫”“七猫”“茄蚂”“琪马”“蜞蚂”等,写法纷乱多样。彼时,正在编纂的嘉陵区《太和乡志》称青蛙为“其妈”,《南充市嘉陵区志》记作“茄马儿”“茄马子”,《南充市志》则写为“琪蚂子”,《四川省志·民俗志》称其为“蜞蟆儿”,青蛙、蟾蜍竟无统一规范的方言称谓。于是,我决定为青蛙、蟾蜍的方言名正名,将其民间俗称统一为一个便于铭记且能流传后世之名。写作之前,我悉心查阅身边的古书典籍、词典以作考证。

经考证,西充河流域方言“qima”之称谓,可能源自古汉词“鼁蟆(qù ma)”。《尔雅·释鱼》记载:鼁,蟾诸。蛙之古字为鼃,《说文》释为虾蟆。古文中,以“鼁qù”表蟾蜍,以“鼃wā”表青蛙。

在西充河流域方言里,“鼁qù蟆má”中的“qù”有多种近似发音,如“qi”“qie”等。为书写便捷,易于记诵,民间方言与口头语或已将“鼁qù蟆má”之“鼁qù”字简化为“猫”“妈”“麻”“七”“茄”“琪”“其”“蜞”等近似音。

青蛙乃“虫”类动物,“蛙”字带“虫”旁,故而方言“qima”中的“qi”与“ma”亦应为带“虫”旁之汉字。思路既明,范围遂减。查阅《现代汉语词典》(1987年版)可知,带“虫”旁的“qi”、“qie”、“qù”和“ma”同音字、近音字分别有“蛣”“蛴”“蜞”“蟿”和“蛆”“蛐”“蠼”及“蚂”“蟆”。

“蛣”,蛣蜣,古书上指蜣螂,俗称屎壳郎;“蛴”,蛴螬,金龟子幼虫,色白,居土中,食农作物根茎,为害虫;“蜞”,蟛蜞,蟹之一种;“蟿”,蟿螽,古书上指蚱蜢;“蛆”,苍蝇幼虫;“蛐”,蛐蛐指蟋蟀,蛐蟮指蚯蚓;“蠼”,蠼螋,一种昆虫,多栖于潮湿之地。

“蛣”为屎壳郎,“蜞”是螃蟹,“蟿”指蚱蜢,“蛆”乃苍蝇幼虫,“蛐”指蟋蟀或蚯蚓,“蠼”是昆虫且笔画繁多难书,皆不适宜用作方言“qima”之“qi”字。“蛴”是害虫,食农作物根茎,而“qima”最初是一种瘟神或瘟疫,“害虫”与“瘟神”或“瘟疫”之意相近,故选定“蛴”为方言“qima”之“蛴”字。

再查“ma”字。“蟆”,《现代汉语词典》释曰,蟆即蛤蟆,为青蛙与蟾蜍之统称。“蟆”既然指的是青蛙与蟾蜍,方言“qima”之“ma”字理应为“蟆”字。

意思明了,至此,我将西充河流域方言“qima”之汉字确定为“蛴蟆”。

1999年3月6日,《南充日报》在1版以《目击青蛙节》为题对西充河流域民俗节日蛴蟆节进行了详细报道,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蛴蟆”一词。遗憾的是,副刊编辑在编发标题时,将“蛴蟆节”改成了“青蛙节”,失去了方言及口语“蛴蟆”的独特韵味。

文章的传播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家乡的蛴蟆节因《目击青蛙节》一文开始被更多人知晓,不少民俗学者与文化爱好者随之纷至沓来,刨根问底,一探究竟。

随着时间推移,“蛴蟆”一词被大家公认并广泛引用,蛴蟆节的影响力更是扩大到了西充河流域周边地区。顺庆区共兴镇、嘉陵区三会镇和金宝镇、蓬溪县新星乡等乡镇率先重视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投入资金对相关的文化遗迹进行保护与修缮,每年隆重举行的正月十四蛴蟆节活动,吸引超10万人狂欢。

西充河流域这一独特的民俗节日蛴蟆节随后纳入了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让蛴蟆节成为了南充又一张响亮的民俗文化名片。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志永(南充市嘉陵区人,南充日报社原编辑、记者)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