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民俗文化】郑光路 ‖ 百年前老成都,过年耍16天

作者:郑光路 发布时间:2019-02-02 10:02:03 浏览次数:817 【字体:


 如今成都人过年已不中不洋,除了看春晚、打麻将、外出旅游外,过年还有什么呢?中国人过年的民间习俗,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合谐。这是本文作者祖父讲述的100年前成都一家人过年情景,一幅真实而生动的民俗风情画。

杀年猪,腊八粥和吃“祷牙”

 1902年1月10日,农历辛丑年十二月(腊月)初一。成都椒子街,一家黑漆公馆沉重的大门“呀”的声打开,一个30多岁男子走出来,站在斑驳石狮子旁。远处有性急的儿童已在放小鞭炮,他惊叹一声:“啊,黄老幺欠我的烂账还没收回来,就要过年了!”

 这男子是我爷爷,一家绸缎铺老板,穿着质地上乘的长袍马褂,脑后拖着的辫子也油亮油亮——这是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还坐在龙庭上呢。

为过年,爷爷早就忙忙慌慌了。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内也常见到被开水烫得又白又胖的大肥猪开膛破肚。爷爷家后院厨房每年用残汤剩水喂一两头猪。

 选好日子,猪被按在结实的矮脚板凳上。杀猪匠鬼板眼多,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

 于是我爷爷屋檐下密密麻麻吊起一串串或乌黑或红亮的腊肉、香肠……他吧嗒吧嗒抽着水烟嘀嘀咕咕:“过年时要先吃猪头,一年才会开个好头。女人家不要吃猪舌头,以免多嘴多舌。唔唔,小娃娃嘛,多吃猪耳朵,才听大人的话……腌猪肚子嘛,留着五月端阳再吃,吃了以后不会肚子疼。”

 古时一家四代人除夕夜守岁时,其乐陶陶的幸福情景。

 以上这些先人遗风,也不知确实有医理,还是“合理分配”和勤俭持家的遁辞?

 不论贫富,讲究新年穿新衣。这个月,奶奶忙着为全家做新衣新帽,忙得不可开交。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奶奶凌晨亲自下厨烧粥。娃娃们用筷子数莲子、粟子、枣子和花生米,看谁运气好。

 腊八后,过年气氛日近了。市面熙熙攘攘、行人准备年货、打米酥、蒸年糕、送年礼、点百果灶、贴春联和“喜门钱”。

 爷爷开的“老元吉”绸庄也开始“大拍卖”,他把“年关在即、止账候收”的告白贴在黑柱上。连街上拖襟襟挂绺绺的乞丐脸上也喜气洋洋,因为不但几个慈善会都要施舍可领钱米的“钱飞飞”和“米飞飞”,连天仙桥街“粥厂”施舍老弱病残的清汤稀饭也稠了许多。

 腊月十六日,是“祷牙”(又叫“倒牙”)日。平常百姓穷,每月初二、十六两天,才能开荤吃肉。幽默的四川人把这比喻为隆重祭祀鬼神样,是“打牙祭”。腊月十六日的“牙祭”就称为“祷牙”日。

 “祷牙”日后,成都少城外将军衙门、督院街等处官衙也“封印”不办事了,所以这天又叫“倒衙”。戏班这天后“封箱”,正月初一又才演戏。

祭灶神,灶君老爷吃了糖上天了


清末一家官员过年时祭灶的情景

 随着“红萝卜咪咪甜,看着看着要过年”的童谣声、满街小娃娃“嗡嗡嗡”的“响簧”声、哔哔剥剥的“巴郎鼓”声、呜嘟嘟的铁皮小号声……过年进行曲即将奏响。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是祭灶日,通常“官三民四”,做官的在前、平民百姓在后。灶神又称灶王爷、灶王菩萨。晚上,家家户户吃过晚饭,把锅灶打整干净,在锅中放一盏油灯,为灶王爷升天引航照路。

 爷爷把还散发油墨味的彩色灶王菩萨神像,恭恭敬敬贴在灶台上,柱头上贴出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灶台上还供奉一大盘捏成宝塔形、饰以金银纸图案的“灶糖”,就是现在还有人叮叮当当叫卖的白麻糖。接着点上香烛、摆上酒果。

 爷爷把街市上买来的“灶马”“灶述”(即木板雕印的黄纸上印有马和银钱的纸符)焚烧了,对父亲说:“‘灶马’‘灶述’是送给灶王爷的坐骑盘缠!”

 旧时过年时祭灶用的灶神图

 仪式刚完,小娃娃们把纸灰与干黄豆、草屑散向屋顶,嘴里吼着:“灶君老爷,吃了糖,骑马马上天了!上天了!”爷爷说:“大年三十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那里‘述职’完,才会又骑纸马回归千家万户。”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还打扫“阳尘”,做大扫除。

 腊月底是所谓“年关”,当收当付的,都要在三十晚上结清。不然的话,正月十五前是不许逼债的。

 大年三十了,爷爷家门神、春联、“福”字都贴起了,还高挂红彤彤的大灯笼。“团年饭”是一年最隆重之时,杀雄鸡、煮猪头供祖先;鸡鸭鱼鹅几盆几碗摆满。穷家小户也总有一碗回锅肉、一盘肥腊肉、一盆萝卜汤。

走喜神方,诸葛殿里向孔明先生求签

 清末成都东大街置买年货

 大年初一天刚亮,大人娃娃都是从头到脚一身新,人人喜气洋洋。奶奶一人送上一碗红糖汤元,口中连说:“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过年气象果然不同,连“老虎灶”凌晨卖“元宝开水”外还免费供热水。大商铺关门,做小生意的摊贩生意却特别好,专卖小儿女之钱,如甘蔗、橘子、面食、糖人、凉粉、花炮、响簧、小灯、大头和尚、戏脸壳、灯影、风吹吹……街头巷尾,连不相识的人见面都要拱手作揖,高呼“你好你好、恭喜发财!”

 过年时还有“放炮”“拜年”“打闹年鼓”“敬财神”“迎喜神”“飞名片”“耍龙灯”“耍狮子”“听洋琴”“听相书”“请春酒”“走喜神方”……

 初一这天,爷爷带着全家到武侯祠“走喜神方”。过老南门大桥,就有许多溜溜马,被人用钱雇来骑,拼命地在土路上来往跑,尘土飞扬。还有许多轿子、鸡公车(独轮推车)嘎吱嘎吱满路响。

 爷爷牵着父亲,随密密麻麻的善男信女向塑像磕头礼拜,游人们尤其要在诸葛殿向孔明老先生求一注签,男男女女各人占卜不同:“今年运气好吗?”“我幺妹婚姻大事如何?”“妈妈们的肚子里是不是又怀贵胎啰?”

 大殿下面甬道两边,是打“闹年锣鼓”队伍比赛之处,有几十伙队伍。“闹年锣鼓”是古人“击鼓驱疫疠”的遗风,奏响春节的高潮……(2004年后,武侯祠新添有“喜神方”巨石,但游人很多不解其意。)

 初二后,爷爷忙着到至亲好友处“拜年”。正月初五是“牛日”,又是“送穷日”。爷爷一大早就把两双旧鞋子仍在椒子街上,让乞丐拾去穿,他得意洋洋地说:“有些人只倒烂垃圾、甩烂草鞋‘送穷’。我送了穷又做了好事!”他又到后院河边捡了个漂亮的鹅卵石充元宝藏家中,讨个一年好兆头。

 初五这天,是新嫁娘回娘家的好日子。爷爷出嫁几个月的大女凤姑回来了,一家人又忙乱一番……正月初七叫“人日”,成都人这天是要去游杜甫草堂。此风相沿,听说已历史久远了。

 正月初九,又叫上九,相传这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耍狮子、舞龙灯为玉皇祝寿。

 一直忙到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要“观花灯”“烧龙灯”“舞狮子”“猜灯谜”“吃元宵”……最热闹的地方是东大街、科甲巷等处,每晚火树银花、热闹非凡。这风俗演变至今,成了年年举办的“成都灯会”。

 10多天的“年”匆匆过完,留下一句老话:“大人做生意,娃娃捡狗屎!”说的是该各干正事了。但成都人恋恋不舍,还要“过厚脸皮年”。正月十六这天,要爬上城墙去“游百病”,其实就是登高踏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