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春节特辑】牛淼 ‖ 除夕起源与风俗

作者:牛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2-04 10:23:18 浏览次数:3597 【字体:

本文同步在“封面新闻”发布,2019年2月2日《华西都市报》摘要发表


除夕起源

《四川省志·民俗志》载:农历正(音zhen,为避秦始皇名讳而改)月初一日为农历岁首,俗称“年节”“春节”,为汉族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称春节为“年”,过春节称为“过年”。“年”原是“稔”的初文,为“谷熟丰稔”之意。《谷梁传·宣公十六年》载:“五谷皆熟为有年。”后引伸为计时单位。西周时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农事丰收的祭祀活动,历代承袭,定时欢聚,故谓之“过年”。



而正月初一的前一天,即农历头一年的最后一天,称“岁除”“除夜”,最后一晚则叫“除夕”。“岁除”含有旧岁换新岁的意思。《梦梁录》卷六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上,击鼓驱逐疫疬之鬼,称为“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注》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痨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

除夕风俗

除夕这一天有很多讲究,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压岁钱、祭祖、送财神……人们带着相聚的欢喜,度过辞旧迎新的一晚。

(一)吃年夜饭

除夕的重要盛典,就是吃年夜饭。这种习俗始于南北朝时期,至今更是长盛不衰。南北朝时期徐君倩所著诗《共内人夜坐守岁》载:“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代王勃在《守岁序》中所说:“柏叶为铭,未泛新年之酒;椒花入颂,先开献岁之词。”就说到阖家团圆吃年夜饭并守岁的事情。



年夜饭也有许多称呼,如团圆饭、宿岁饭等。清代人富察敦崇所写的《燕京岁时记》有这样的记载:“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年夜饭上有很多美味佳肴,但有一样东两却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鱼。“鱼”是“余”的谐音,“年年有鱼”喻示着“年年有余”。年夜饭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吃年夜饭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饺子也被称为“更年饺子”,而南方人的年夜饭则是以年糕为主。其实,不论是饺子还是年糕,都是为了取其吉祥之意,因为饺子呈元宝形,而年糕则是“年高”的谐音。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子时相当于半夜二十三点到一点这段时间,子时也就是新一天的开始。除夕夜的子时不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还是新旧岁的更替,中国人就把它叫“交子”,饺子和“交子”正好是谐音,并且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于是,这寓意吉祥的饺子变成了典型的春节食品,而过春节吃饺子也成了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除夕这一天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人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会想方设法在这一天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家庭是中华民族情感寄托的基本单元,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对家庭圆满的追求,以及中华儿女对家的眷恋,延续着一个民族血脉里蕴含的亲情和温暖。

(二)守岁

除夕是新年和旧年交接点,因此,古人说除夕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顾名思义,就是在除夕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熬年”。守岁习俗由来已久,西晋周处《风土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的习俗,是怀旧岁而迎新年,希望合家团圆、父母安乐、儿孙康健,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除夕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现代除夕守岁,自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办以后,人们就形成除夕团圆饭后一家人围坐一起欣赏晚会的习俗,反映了人们对即将逝去的时光的留恋以及对来年生活的憧憬。

(三)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这种祭祀主要在家中进行,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是在除夕晚饭前,家长把家谱、祖宗牌位等摆放在客厅,并摆上香炉、贡品,然后烧香磕头祭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

中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除夕是欢庆团圆之日,除夕祭祖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在举家欢庆之日将老祖宗接回家,表达对祖宗先辈的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在除夕祭拜祖先也有祈福祝愿之意。

(四)贴春联 放爆竹

除夕家家户户都有贴春联、放爆竹的习俗。这些习俗据说和“年兽”的传说有关。“年”在现在是一个时间单位,但是按照《尔雅·释天》中说法尧舜时用“载”,夏朝时用“岁”,商代用“祀”,直到周朝才用“年”这个概念,是根据农作物生长的循环周期“年”逐步确立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给“年”的解释就是“谷熟也”。然而,民间一直流传着“年兽”的传说。传说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所以,在除夕贴春联、放爆竹就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五)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崇”,每年的除夕夜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除夕夜,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8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8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飓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去摸孩子的头时,枕边迸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8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出现在汉代,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唐代春节是“立春日”,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压岁钱的发放,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蜀地除夕

对于古代蜀地的除夕民俗,民国13年(1924年)刻本《江津县志》载:“元日”,隔夜烧槽柚,为新岁蓄火种,合家围坐,谈家常琐事,谓之守岁,围炉至子时夜分,远近爆竹声不绝于耳,全家相率至中堂接“子时香”,富家燃香于炉,实果于盆,某有纬,席用褥,地毡而门帘,将檀之气,细组袭人。告岁于神,燃爆竹与邻家相应答。接香事毕,查历书,择等神吉访,向之行数武,谓之“出天方”,又曰“出行”。入而就寝,须臾而东方白。王船山有诗云:“昨宵灯火分明在,错被人呼作去年”。正是新正“元旦”与旧岁之交之咏。

《四川省志·民俗志》载:腊二十三、四日,送灶神,打扬尘(扫室内灰尘),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除夕,家庭成员外出者要赶回家团聚。家家必须煮足三天的饭食,挑足三天的水;打扫庭院,贴对联、门神,房檐下挂彩灯、贴窗花庭前栽两棵青松(称“摇钱树”),堂屋内撒鲜(绿)松叶。下午,各户以猪头、雄鸡、斋饭摆献,燃香烛、冥钱,祭献祖宗、家神(俗称献饭)。毕,全家围坐堂屋内鲜松叶地上(会理)吃团年(圆)饭。之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赐压岁钱。入夜,灯火通明,阖家团聚,围火塘或火盆(内燃火不熄)“守岁”。至午夜,放鞭炮送旧迎新,有的人家则彻夜不眠,守岁至天明。

《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载:春节是汉族的农历新年,也是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古代称为“元旦”,又称“元日”。辛亥革命后,把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年初一”“过新年”。传统风俗以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为正年,而节日活动则从除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春节历史悠久,沿袭了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民间的各种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过去,迎接新年第一件事是祭拜祖宗。烧过子时香后,在中堂祖宗神位前点燃香烛、摆供果,然后,由长辈带领全家老幼,分男左女右,衣冠整齐,肃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烧纸;按辈份长次,依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祭完家神后,至新年初一凌晨,《蜀中新年竹枝词》:“槽柚烧残岁已终,千家爆竹闹匆匆。焚香竟说开门早,此日迎神应向东。”即按历书所载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烧香化纸,旧谓“出天方”,要将用鸡血祭过的门神贴上,然后面对喜神方位礼拜;有的则向喜神方向焚香化纸礼拜。天刚亮,有的人家把用红纸剪的大雄鸡贴在大门门楣上,因初一俗称“鸡日”。有的人家用红纸洒金打的喜钱,贴于大门上以示吉祥。有的还在大门骑缝处贴上“开门大吉”的春帖。开门后又在对门墙上贴“出行大吉”“对我生财”的帖子。以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吉祥如意。正月初一凌晨,有的地方,应由男主人先起床,以免女人踩“太岁神”,男主人背包打伞朝喜神方向出行,望空作揖毕,顺手拣一块石头,或一根柴归家,放在家神土地座下,谓将财富带回家中。

新中国成立后,蜀地过年旧俗多有废除,出现了除夕晚全家聚坐一堂,看春节联欢晚会,零时齐燃烟花爆竹,打麻将等习俗。《四川省志·民俗志》载:50年代以后,“过年”仍系蜀中重大节俗,然旧俗多有废置。“送灶”“接灶”“烧赙纸”“赌博”及节间诸灯戏长期废止其余各俗皆相沿。全国统一规定公休3日,过节已不仅限于汉族人民。1958年以后,为配合“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倡过“革命化”春节,以积肥、改田改土、修水利工程等代之,民间娱乐活动基本停止。“文化大革命”期间,除政府、团体组织文娱活动外,民间节俗被视为“四旧”,大加扫除,城乡默然,全无节氛。1978年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民力渐纾。川内各地节俗又渐兴。1980年前后,元日零时起,城乡皆齐燃鞭炮烟花,于无声处,炮声骤起,烟花飞喷,高下辉映,七彩溅簇,一般可持续约一个小时,甚为壮观。此俗已为当代佳节游戏,非旧时敬神鬼之忌。唯成、渝等大城市,因节日烟火过盛,屡有伤人、火灾之累,先后于90年代初禁燃烟火。然民间甚不喜,谓无节氛。现城乡节俗已有较大差异。乡村多仍旧俗,间有灯戏等上街,但远不如旧时之盛。城市多兴新俗,居民多喜探亲访友,聚谈宴饮。中青年人多不用旧俗,唯喜圈麻将,谓“战方城”。家人聚坐,称“杀家鞑子”,小输小赢,消磨时光。家家必看电视,为现时节中一景。

《通江县志(1986-2005)》:自1986年以后,过素年的习俗基本不存在了,团年的少了,多煮年夜饭的也少了。过年的晚上,一家人以电视机为中心,以看春节联欢晚会为主,边看边吃水果、糖果,其乐融融。旧年新年交替之际,放鞭炮、礼花的风气一年胜过一年,震耳欲聋,霞光满天。拜年送礼之俗犹存,而礼品在不断变化。1986—1990年,以送酒、糖、面为主。其后以送礼品盒为主。 2000—2005年,以送水果和给老人、小孩送礼金为主。

资料来源

1.《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重阳·除夕》.陆襄.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2.《四川省志·民俗志》.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3.《新编万年历(第4版)》.杨笑.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5月第17次印刷;

4.《中华民俗万年历》.任宪宝.中国商业出版社.2018年6月第6次印刷。

5.《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1版;

6.《通江县志(1986-2005)》.四川省通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方志出版社.2011年第1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牛淼(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志工作处)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