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春节特辑】萧放 ‖漫谈明清时期新年民俗

作者:萧放 来源:文史知识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9-02-05 00:26:59 浏览次数:1400 【字体: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闺女要花,小子要炮,

老婆子要吃新年糕,

老头子要戴新呢帽。

这首北方广大地区流行的年节歌谣,生动地传递着旧时民众盼望新年的热切心情。

新年在传统社会有着重要的时间意义,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刻。无论朝野贵贱、男女老少,都要回归家庭,团聚在祖宗牌位前,共享新年。依照传统习惯,新年是一个时段,它包括初一到十五,在我国北方地区甚至到二月二才结束。这里我们依照新年节序叙述正月初一至元宵节俗。

迎年贺岁

正月初一,汉代称为正日,宋代称为元日,明清称为元旦,俗称新年。元旦是一年之首,作为岁首它在年度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明清岁首民俗也极为丰富。我们以北京、苏州为例,兼及其他地方,分别介绍南北岁首习俗。北京是首都,习俗具有代表性,因为在地域上处于北方,生活习惯上具有北方特色;苏州在长江三角洲,是明清最富庶的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丰富,代表了南方民众的生活习性。下面我们按新年民俗进程来谈:

迎年。送旧年、迎新年是岁末年初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在送走旧年的同时,人们积极地为迎新年做准备,清扫房屋,置办年货,在门上贴对联、门神像等。大年除夕全家团聚守岁迎岁。午夜交子时,或五更时,明清有迎接新年的习俗。

明朝人在五更时起,焚香,燃放爆竹,开门迎年。北京皇城宫内人将门杠向院内地上抛掷三次,称为“跌千金”。然后饮椒柏酒,吃扁食(刘若愚《酌中志》卷20)。扁食即后来的饺子,这种饺子是应时食品,清代北京人称为“饽饽”,后世称为更岁“饺子”,谐音更岁“交子”,在新年到来的子时食用,有着庆贺与祝福的意义。有的饺子内包着一二枚银钱,吃到这样的饺子就表示得到吉兆,此人新年大吉。明朝北京人也有不吃扁食而吃年糕的。明朝年糕已经是新年的时令佳品,早上起来盥洗完毕后,就要吃黍糕,曰“年年糕”,谐音“年年高”。明朝北京元旦食品还有不少,如有百事大吉盒儿,里面装的是柿饼、荔枝、龙眼、栗子、熟枣等,还有驴头肉,用小盒包装,称为“嚼鬼”(《酌中志》卷20)。明朝北京人在元旦守岁时,还有许多禁忌,忌讳睡着打喷嚏,如果打喷嚏,要赶紧起身,否则会给人带来疾病。屋外如果有人喊你的名字,不能答应,因为那是鬼在作怪(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2)。

明代苏州除夕夜守岁,到子夜时分,要祭祀瘟神,换门神、桃符,更春帖,并在道路上以白灰画弓箭射祟。元日,饮屠苏酒,作生菜、春盘、节糕(嘉靖《姑苏志》)。

清朝北京元旦迎新食俗更丰富多样,在清朝中期,伴随着朝野上下如击浪轰雷般的迎新爆竹,是卖瓜子的叫卖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卖合菜细粉声,悦耳美妙。人们献椒盘,饫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到晚清时,吃饽饽成为迎年的第一食品,“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清代苏州称元旦为岁朝,家家户户在堂屋中悬挂祖宗神像,陈设几案,燃香点蜡,“以祈一岁之安”。天明时,开门放三声炮仗,说是驱赶疾疫鬼邪,称为“开门爆仗”。男子出门必迎喜神方位而行,妇女头饰松虎、彩胜。男女都要穿上新衣,鞋子一定要干净,打扮光鲜。相见则举百果相互馈赠,各人都道吉利的祝福语,称为“开口果子”。元旦忌讳扫地、乞火、汲水,禁止动针剪,禁倾倒秽物,忌讳吃粥或以汤茶淘饭(顾禄《清嘉录》卷1)。



贺年拜年。清晨迎来新年后,接着是贺年、拜年。顺序是先家内,后家外。明代北京元日拜年盛行朝野上下,“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陆容《菽园杂记》卷5)。明代京城拜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见面跪拜,如果人们在路上见到亲友也会下车,在路中叩头拜年。明北京宛平人,晨起由家长率家人奴仆,拜天地、祖先,给上辈祝寿,然后互拜。并用三牲熟食祭祀,纸钱供于祖先牌位前。然后打扮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人们用乌金纸作飞鹅、蝴蝶、蚂蚱之形状,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男女老幼各戴一枝于首中,富贵者有插满头的(沈榜《宛署杂记》卷17,民风一)。这是古代戴胜习俗的沿袭。士庶人等向亲友拜年,多是实心实意。另一种拜年是一种虚套的礼仪形式,明朝中期京师有所谓“望门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间的往来,讲求礼仪形式,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帖;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门帖者(《菽园杂记》卷5)。

岁首朝贺,始于汉朝,明朝亦重视元旦朝贺之仪,不仅京官要早朝朝贺,地方官也要拜贺,杭州“正月朔日,官府望阙遥贺,礼毕,即盛服诣衙门,往来交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20,熙朝乐事)。明代杭州特别重视元旦,“今海内士庶咸重岁首,而庆拜往还,举酒相祝,惟吾杭最盛”。当时有谚曰:“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张瀚《松窗梦语》卷7,时序纪)可见民间年节老少欢娱情景。有一首小词道尽明代杭州民间元旦风俗:“接得灶神天未晓,爆仗喧喧,催要开门早。新褙钟馗先挂了,大红春帖销金好。炉烧苍术香缭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烧得纸灰都不扫,斜日半街人醉倒。”(郎瑛《七修类稿》卷30,诗文类,除夕元旦词,引沈明德元旦《蝶恋花》词)

清朝中期,北京人贺年、拜年之俗,沿袭明朝。清晨,士民之家,着新衣冠,肃佩带,祭神祀祖,焚烧纸钱,阖家团拜后,出门拜年贺节。有“具柬贺节”,有登门揖拜,即使路上亲友相遇,也要下车长揖,口颂“新禧纳福”。北京拜年贺节的节日食品十分讲究:有“镂花绘果为茶,十锦火锅供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饦;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鹜风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萍婆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肴市点”。即使不是近亲密友,也要举酒三杯。当时俗话说:“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帝京岁时纪胜》)晚清“接神之后,自王公以及百官,均入朝朝贺”。然后,百官走谒亲友,谓之“道新喜”。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道路人员往来交错,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燕京岁时记》)。

清代苏州贺年、拜年习俗,《清嘉录》记载甚详。放过开门炮,就是拜年。男女按辈份给家长拜年之后,由长者率家人晚辈出门拜谒邻居亲友,也有的指派子弟代家长前往庆贺,谓之拜年。就是终年没有往来的,这时也互相往拜于门。人家在门首设一记事簿,专记拜年客姓名,这种记事本,号为“门簿”。当时还有“飞帖”拜年的习俗,家长大多并不登门拜年,而是让仆人将拜年红帖送到亲戚朋友家,回拜的人同样遣仆人送帖,这种往来送帖拜年的习俗,称为“飞帖”。人们为了接帖方便,新年时就在门上粘一个红纸袋,写上“接福”二字,或者称为“代僮”。送帖拜年的习俗,据说在宋代江南就有了。拜年帖,在清初用古简。康熙中,则换成红单,只书某人拜贺。《文待诏集》有《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顾禄《清嘉录》卷1)拜年的时间一般不得过初十,过了初十,就有慢待的意思。丧家拜年要迟五天开始,否则就是不知礼。

烧门神纸与接财神

正月初三小年朝。正月初一到初三是一个年节的时间段落,明朝北京的男男女女这几天要到白塔寺绕塔,求好运。清代苏州称初三为“小年朝”,这一天如同元日,也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吴俗在这天早晨祭祀家堂神,晚上接灶神。民间这天有一个祈蚕事丰收的习俗,买簸箕四枚,悬于四壁,说是可以“田蚕倍收”(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1)。湖北等地民俗与苏州不大相同,初一、初二都不能扫地,不能泼水,至初三日,在大门外点燃香烛,将屋檐所插的松柏枝与门神纸等一起烧掉,称为“烧门神纸”,也称为“送年”(乾隆《荆门州志》)。

正月初五破五、送穷、接财神。正月初五在明朝尚未作为重要的时间点,根据明人文集与地方志,一般没有说到初五,只在福建有初五“得宝”之说。“闽中俗不除粪土,至初五日,辇至野地,取石而返,云‘得宝’”(谢肇淛《五杂俎》卷2)。清朝中期以后,初五逐渐得到重视。在北京,初五之内不得以生米做饭,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妇女才可以往来祝贺。初五称为“破五”。正月初五在清代还是送穷日,山西解州“正月五日,缚纸妇人,寅夜出之街衢,曰‘送穷’”(康熙《解州志》)。在山西翼城将穷视为鬼,人们“破五”早上起来,取少许炉灰放在筐里,剪五个纸人,送至门外,焚香、放花炮,称为“掐五鬼”。这天,必以刀切面,煮而食之,名为“切五鬼”。妇女竟日不作针线活儿,担心刺了五鬼眼(光绪《翼城县志》)。



初五在南方是财神日。清代苏州初五祭祀路头神,说初五是财神五路的诞日。初五这天人们争先早起,敲起金锣,燃响鞭炮,摆上牺牲供品,迎接路头神。谁先接神,谁就得到利市。蔡云《吴歈》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清嘉录》卷1)路头神来源于古代行神,将行神奉作财神大约是清朝江南人的创造。江南城市商业发达,商品货物的往来流通无不倚重交通,物畅其流,也就财运亨通,所以传统的道路之神,也就变化为主管财运的财神。“五路者,为五祀中之行神,东西南北中耳。求财者祀之,取无往不利也”。在苏州无论贫富贵贱初五都要祭祀财神。这天市井开市贸易(《吴郡岁华纪丽》卷1)。上海,初五接财神,有人挑担上街卖鲜鲤鱼,称为“送元宝鱼”,晚上喧闹喝酒,名曰“财神酒”(同治《上海县志》)。初五,在南北有着不同的习俗表现,无论是送穷,还是祭祀财神,都表达着人们乞求生活富裕的愿望。

人日。正月初七称为人日,这天天气清明,就预示着人丁的兴旺。明清时期人日不大被人重视。

 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汉魏时期形成,唐宋有了明显发展,道教将它视为三元节之首,为上元节,为天官赐福之辰。明清时期成为新年期间与元旦呼应的重要节日。元宵在清代称为“灯节”。元宵张灯习俗大约由汉代祭星与佛教燃灯礼佛仪式融合而成,唐宋时期的元宵灯会繁盛,明清元宵的灯会虽然从规模上不及前朝宏阔,但其张灯时间更长,灯具品类更多,灯会设计更精巧,元宵张灯习俗也更为丰富多彩。

元宵灯会,北方以京城为代表。唐宋时期的京城灯会一般三夜、五夜,明朝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正月八日至十八日,在东华门外,形成灯市,卖灯的商贩、买灯的顾客、观灯的游客,络绎不绝,人物齐凑,热闹非凡。明代灯市十六更盛,“天下繁华,咸萃于此。勋戚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酌中志》卷20)。妇女身着白绫衫,结伴夜游,名为“走桥”,也称“走百病”,说元宵夜走一走没有腰腿病。人们到各城门偷摸门钉,以祈子嗣,名为“摸门钉儿”。太平鼓彻夜喧闹,有跳百索的,有耍大头和尚的,有猜谜语的,不分男女聚观游乐。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京郊乡村人在十一日至十六日,用秫秆布置灯阵,人们进入稍不小心,就会迷路,称为“黄河九曲灯”。十三日,各家用小盏一百零八枚,夜晚点亮后,遍置井、灶、门、户、砧石之间,称为“散灯”。富裕人家点四晚,穷人点一晚,赤贫者也就不点灯了。明代京城还有放烟火的助兴节目,烟火用生铁粉杂硝、磺、灰等做成,“其名不一,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绕地上者,曰地老鼠”。还有砂锅儿、花筒、花盆等名目,总名为“烟火”(《宛署杂记》卷17,民风一)。

明代南方元宵灯会热闹繁华,福建人尤其重视灯会,明人谢肇淛说:“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闽方言以灯为丁,每添设一灯,则俗称为“添丁”。有人自十一夜开始燃灯,至十三日晚,则家家灯火,光照如同白昼。“富贵之家,曲房燕寝,无不张设,殆以千计,重门洞开,纵人游玩。市上则每家门首悬灯二架,十家则一彩棚。其灯上自彩珠,下至纸画,鱼龙果树,无所不有。游人士女,车马喧阗,竟夜乃散”。直至二十外,薄暮,市上儿童即连臂喧呼,名为“求饶灯”,大约至二十二夜灯火方息。福建元宵如同京师有十夜灯会。富人家庭的妇女乘轿出行,贫者步行,从数桥上经过,谓之“转三桥”(《五杂俎》卷2)。



杭州为明代元宵灯会繁盛之区,明人张瀚说灯会除京师外,“若民俗最盛于杭”(《松窗梦语》卷7)。杭州正月十五前后张灯五夜,在元宵前,灯市即开,出售各色华灯,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花草则有栀子、葡萄、杨梅、柿橘之属;禽虫则有鹿、鹤、鱼、虾、走马之属;其奇巧则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玻瓶之属,难以枚举。元宵节时,有灯谜,有祭赛,有社火,有台阁戏剧,滚灯烟火,无论通衢委巷,星布珠悬,皎如白日,喧阗彻旦(《西湖游览志馀》卷20,熙朝乐事)。明人张岱记述龙山放灯的情景:“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陶庵梦忆》卷7)

绍兴元宵灯景在明代知名海内,因为这里竹贱、灯贱、烛贱。贱,所以家家都能置灯,贱,所以家家以不能设灯为耻,“故自庄达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城中妇女多相率步行,往闹处看灯;否则大家小户杂坐门前,吃瓜子糖豆,看往来士女,午夜方散。乡村夫妇,多在白天进城,东穿西走,“钻灯棚”、“走灯桥”,四处看灯。可见当时江南灯会之盛。江南才子唐寅《元宵》一诗,写出了元宵灯月相映之妙:“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

清代的元宵灯市依旧热闹,只是张灯的时间有所减少,一般为五夜,十五日为正灯。北京元宵的灯火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其次工部、兵部,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花灯以纱绢、玻璃制作,上绘古今故事,“以资玩赏”。冰灯是清代的特殊灯品,由满人自关外带来。这些冰灯“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极具观赏性。放烟火是清代北京元宵灯会的项目之一。圆明园宫门内,正月十五按例放烟火盒子,烟火盒子悬在大架上,每盒三层:第一层“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层鸽雀无数群飞,取放生之意;三层小儿四人击秧歌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中驾六龙”一首(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1)。北京烟花品类繁多,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盆落月等,“竞巧争奇”,焰火施放时呈现出一派“银花火树,光彩照人”的艳丽场景(《燕京岁时记》)。

苏州灯在宋代就著称于世,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周密《武林旧事》卷2)。清代灯市货郎出售的各色花灯,“精奇百出”,品类如同明代杭州。“今俗,市上所卖诸灯未改古制,而乡镇别邑,又皆买自郡中,以是元宵前后,喧盛尤昔”。苏州元宵用松枝竹叶在通衢扎棚,白天悬彩,晚上燃灯,阊门之内,“灯彩遍张,不见天日”。除街道张灯结彩外,家户店铺、神祠会馆都燃灯庆祝,平民人家在中堂点燃两根大蜡烛,安排宴席,互相观赏。当时“华灯万盏,谓之灯宴”。游人以看灯为名,结伴闲游,通宵不绝。

清代苏州除灯火色彩的繁华外,还有“闹元宵”的节俗,“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清嘉录》卷1)。小戏表演是元宵节节俗项目,北方乡村耍社火、唱秧歌、打太平鼓,南方乡村演花鼓戏、唱采茶调。清代湖北黄安正月十五前后舞烛龙,俗以此“压灾驱疫”。还有采茶灯,以十二个童男扮女妆,各人带灯一具,称为“茶娘”,唱采茶调,每月一曲,每曲以“采茶”二字起兴。城乡妇女十五结伴同游,称为“荡元宵”(道光《黄安县志》)。

猜灯谜是苏州元宵节俗之一,人们将谜语粘贴在灯上,“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猜中者可获得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奖品。城中悬灯谜之处,常常是人群集中之地,“连肩挨背,夜夜汗漫”,时人有诗为证:“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清嘉录》卷1)

吃元宵。元宵是一种节令食品,明清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后,就开始吃元宵,元宵用糯米细粉制成,圆形,内包核桃仁、白糖为馅,大如核桃。江南称为“汤团”(刘若愚《酌中志》卷20)。清代苏州人称为圆子,杭州人称为“上灯圆子”。在祭祀祖先之后,家人老乡一起享用圆子,取其团圆的意义。

灯会求子,也是明清时期常有的习俗。如前述明代福建的添灯(丁)之俗,北京的摸门钉祈子俗等;清代广东北流,一般人乞求生子者,要祷于社坛,生子后,在正月初十日献花灯一盏,悬于坛檐,所以只要数数社坛上的灯数,就知道本街区去年添了多少人丁。到十六晚,望子心切的人,偷走社坛上的灯,去照内房,以祈子嗣(杨恩寿《坦园日记》卷4)。在广东海丰元宵夜有“拾灯”之俗,元夕在江上放水灯,人们竞相拾取,得白色灯者为喜得男子之兆;得红灯者为得女之兆。当时有人诗咏其事:“元夕浮灯海水南,红灯女子白灯男。白灯多甚红灯少,拾取繁星满竹篮。”(《广东新语》卷9)

明清时期,新年时节各地有许多的庙会。庙会是岁时节日的补充形态,它与城市民众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明代北京较多的是香会。元旦日,到东岳庙烧香;元旦到初三,男女到白塔寺绕塔;十九日聚集白云观,“耍燕九”。“是日天下伎巧毕集,走马射箭,观者应给不暇”(《宛署杂记》卷17,民风一)。清代北京庙会更多,有大钟寺庙会,从正月初一开始,开庙十日,“游人坌集,士女如云”。白云观庙会最为甚大,每至正月,自初一起,开庙十九日。游人络绎,车马奔腾。十九日这天最盛,称为“会神仙”。厂甸庙会,从正月初一开始,列市半月,儿童玩好,集中在厂甸。东西庙(隆福寺、护国寺)是京城的两大商业集市,从正月起,每逢七、八日开西庙,九、十日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燕京岁时记》),是京城有名的商业庙会。江南苏州新年逛庙会成为习惯,“诸丛林各建岁醮,士女游玩琳宫梵宇,或烧香答愿”。其中苏州城中的圆妙观,是游人最集中的地方。观左右门名吉祥、如意,人们穿行二门,以取新年吉兆(《清嘉录》卷1)。

明清新年民俗生动和谐、情趣盎然。“百日之劳,一日之蜡”,新年是休憩的日子,是民众身体与精神放松的机会。丰富多彩的新年民俗展示着民众的生命律动与精神渴求。新年充满欢快,也充满期待。


来源:文史知识微信公众号


作者: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


来源: 文史知识微信公众号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