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现代盐业科技史上的杰出人物——吴鹿萍

作者:罗 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19 14:33:52 浏览次数:585 【字体:

现代盐业科技史上的杰出人物

吴鹿萍

罗 曼

吴鹿萍,四川乐山人,1892年2月出生于乐山牛华溪,是当时犍乐盐场首富吴子春的长子,因排行第二,故人称“吴二老师”。

吴鹿萍晚年照片

吴鹿萍从小聪颖好学,7岁多始受启蒙,读三字经、百家姓等书一年多。以后其父请一祝姓老师在家专馆教授他读书,共读私学两年多。1903年,吴鹿萍离开家乡到成都就读于当时的四川省主席王陵基胞兄王树堂等人开办的私立小学。1905年,13岁的吴鹿萍离开祖国,赴日求学。最初,他作为插班生就读于日本东京私立六年制小学的第四年级。在极短的时间内,他发奋学习,先后克服了语言障碍和日本新增科目带来的困难,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进入中学。中学五年里,吴鹿萍更加刻苦学习,潜心攻读,毕业后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应用化学系。1918年,吴鹿萍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

在日本的14年中,吴鹿萍攻读了从小学四年级至大学的全部有关课程,掌握了扎实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了日、英、德三门外语,为回归祖国兴办实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1919年,27岁的吴鹿萍从日本学成归国,从此走上了振兴民族工业的道路。在1923年至1951年的28年中,他历尽艰辛,先后在重庆、乐山兴办了肥皂、橡胶、火柴、造纸、制盐等工厂,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鹿萍以满腔爱国热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52年,他被五通桥盐务局局长推荐到自贡“川南盐务局”任技术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事业上的新起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所用的硼砂和氯化钾仍需进口,常常被人卡脖子。1952年,政府决定在自贡市张家坝兴建一座制造硼、钾、溴、碘的盐化工厂,吴鹿萍负责主持该工程的设计和试生产。1954年,在重庆工业研究所二十多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下,经一年多共同努力,终于在1955年建成了一个能生产盐、硼、钾、溴、碘、氯化钾等产品的盐卤综合型化工企业,从而填补了我国的不少空白,满足了国内需要。

张家坝制盐化工厂车间及产品

日本侵华时期,在青岛拟建有真空制盐厂,厂未建成日本就投降了,未用的制盐设备政府接收,但因缺乏技术人员而无法进行真空制盐生产。1956年,吴鹿萍来到青岛,帮助该厂设计出了我国第一个真空制盐厂,使该厂建成了一套年产5万吨的真空制盐设备。同年,吴鹿萍还受中国盐务总局委派,到辽宁貔子窝化工厂(该厂亦为日本侵华时遗留下的),将一个靠铁锅浓缩海水母液提取氯化钾的车间,设计改造为我国第一座生产氯化钾的两效强制循环蒸发罐,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辽宁貔子窝在中国历史上是重要的海盐基地,该图为1937年的貔子窝,风车汲取着海水灌至盐田,两条铁轨延申至远处。

1957年11月,吴鹿萍随中国盐业技术考察团赴苏联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盐业考察。在此期间,他看到苏联用“水举”法进行采卤、此法为岩盐开采中较先进的开采法,既能增加卤水产量,亦可延长盐井使用寿命,但采卤设备深埋地下,吴鹿萍无法得知其详细设计情况。回国后,他积极建议我国实行水举采卤法,在查阅大量外国资料的基础上,他设计出了适合自贡地层情况的岩盐水举采卤设备,该项设计,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水举采卤法后来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1960年,吴鹿萍又投入到自贡真空制盐中间试验的工作中。真空制盐中间试验是轻工部的重点科研项目,其试验性中间工厂设在自贡郭家坳,吴鹿萍负责该项目的设计。在全部试验中,要攻破的最大难题是蒸发罐加热管结垢的问题。在深入研究和查阅大量外国资料的基础上,吴鹿萍提出了用“石膏晶种法”除垢的设想,并和科技人员一道开展了“石膏晶种法”防垢的试验研究,1964年试验获得成功。该项目荣获四川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真空制盐生产后来在省内外逐渐推广,从而改变了制盐生产的落后面貌。而“石膏晶种法”工艺在真空制盐中一直使用至今,这是吴鹿萍对盐业生产的又一重大贡献。

老盐场1957由大安盐厂真空制盐车间改造而来,入选四川省第一批省级工业遗产项目

久大真空制盐车间

吴鹿萍一生工作勤恳,生活却十分俭朴。他的前半生创办了数家工厂,但却没有一所私人别墅或一处公馆,他一直随厂居住。在牛华办井址时,夏天他脚穿草鞋,头带草帽。身着兰布衫,包内装着自备的干粮——两个锅盔,每天从牛华步行去路边井灶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给了他许多优厚的待遇,然而他依旧过着朴素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在自贡真空制盐中间试验的几年中,组织上考虑到他年逾七十,且体弱多病(此时吴鹿萍已担任自贡市化工局副局长兼副总工程师),为他安排了一辆接送其上下班的小车,以便于工作,然而被他拒绝了。在这几年里,他常常挂着拐杖,从住地簸米湾步行去郭家坳的试验厂工作。长久以来,吴鹿萍热心指导和审定许多同志的研究计划与工作,翻译和校译了大量外文资料,对盐业生产与科研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文化大革命”中,吴鹿萍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常常被揪斗,但即使在这些日子里他仍坚持为组织翻译和校译各类外国技术资料,培养中青年科技人员,关心科技事业的发展。在他85岁高龄时,仍坚持每天上班,指导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工作,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难,为井矿盐技术的发展培育了不少科技人才。

吴鹿萍先后担任自贡市张家坝化工厂工程师、副总工程师、自贡市化学工业局副局长兼副总工程师,中国盐业公司四川省公司井盐设计研究所所长兼副总工程师等职,并先后当选四川省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贡市第二、三、四、五、六、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贡市第二、四、五、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自贡市第六、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8年3月,吴鹿萍(右)向吴玉章汇报盐化生产和科学试验情况

在吴鹿萍生病住院和在家休养期间,各级领导曾多次前往看望,吴鹿萍对党组织的关怀表示由衷的感谢。他在病情加重后的1982年7月24日,向单位党委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他写道:“解放后,共产党给了我很多崇高的荣誉,生活上也给了优厚的待遇。三十多年来,我为党,为人民做的工作太少了。我退休后,领导照常在政治上、生活上同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我,我能活到今天,这是和党的关怀分不开的。今年,我身患癌症,前后两次手术,各级领导都尽到了最大努力来挽救我的生命,我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感谢党的关怀……我是一个普通的干部,在我逝世后,请不要开追悼会,丧事从简,火化后和我女儿的骨灰一起丢在乐山或宜宾的大河里。”

1982年9月9日,吴鹿萍与世长辞,享年90岁。遵其遗言,没有召开追悼会。为哀悼这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自贡市委、市人民政府、市政协及有关部委、局、厂的各级领导及科技人员代表共27人组成了吴鹿萍治丧委员会,并于1982年9月15日下午3时,在遗体火化前举行了向遗体告别的仪式。治丧委员会的全体成员,自贡市盐业系统各厂、矿、队、校的领导,乐山五通桥盐厂的代表,自贡井盐设计研究所人员等各方面代表及吴鹿萍的亲属和生前好友共两百余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根据吴鹿萍生前的要求,治丧委员会决定:将吴鹿萍的骨灰送回他的故乡乐山安葬。吴鹿萍的骨灰沉江仪式于1982年9月19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乐山大佛下江中的10号轮船上举行。参加仪式的有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鹿萍治丧委员会工作人员、自贡井盐设计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乐山市火柴厂书记及吴鹿萍的亲属和生前好友60余人。前来瞻仰的群众挤满了大佛两岸,当哀鸣的气笛拉响后,吴鹿的骨灰盒缓缓地沉入滔滔的岷江中。

(附记:2009年,吴鹿萍被评为自贡市建市70周年十大杰出人物)

(原载《盐业史研究》1992年第4期,此次发表时有删节)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作者:罗 曼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