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黄辉与公安三袁

作者:靳滇霞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15-02-27 08:28:00 浏览次数:1467 【字体:

黄辉,字平倩,一字昭素,号慎轩,无知居士,四川西充县走马场人。史称黄辉“刻意学古,一以韩(愈)、欧(阳修)为师,自是馆阁文稍变”,对明代文学改革及公安派的兴起都有重要的作用。黄辉与公安三袁交往密切,共同推进了公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黄辉与袁宗道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明荆州府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黄辉与袁宗道相识相交于同官翰林时期,思想上的契合,使得他们不仅仅是同为馆臣的同事关系,更是站在反对拟古主义思潮这一战壕里的亲密战友,而葡萄社的聚会则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情谊,变得亲密无间。

万历十四年(1586),袁宗道中会元,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十七年(1589),黄辉中进士,次年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时王、李之学盛行,翰林院受到很大影响,“袁氏兄弟独心非之。宗道在馆中,与同馆黄辉力排其说。”两人同为翰林院馆臣,思想相通,逐渐成为好友。

“伯修在词垣,当王、李词章盛行之日,独与同馆黄昭素,厌恶俗学,力排假借盗窃之失。于唐好香山,于宋好眉山,名其斋曰白苏,所以自别于时流也。其才或不逮二仲,而公安一排实自伯修发之。”钱谦益在此段描述中已经表明,“公安一派”是由袁宗道发起的,而黄辉与袁宗道早已就反对拟古主义达成了共识,自成一派。黄辉以韩愈、欧阳修为师,来反击“七子”的“文必秦汉”,袁宗道则以推崇白居易、苏轼来对抗“七子”的“诗必盛唐”。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嘉靖七子之派,徐文长(徐渭)欲以李长吉(李贺)体变之,不能也。汤义仍(汤显祖)欲以尤(袤)、萧(德藻)、范(成大)、陆(游)体变之,亦不能也。王百谷(穉登)、王承父(叔承)、屠长卿(屠隆)虽迭有违言,然寡不敌众。自袁伯修出,服习香山、眉山之结撰,首以白苏名斋,既道其源,中郎、小修继之,益扬其波,由是公安派盛行。”黄辉、袁宗道都对拟古主义思潮不满,是反对拟古主义这一战线上的战友,思想的一致性,使得两人交往更为密切,为二人深厚的友谊打下了基础。

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袁于北京崇国寺发起葡萄社。黄辉是该社的主要成员之一。黄辉与袁宗道在葡萄社期间关系逐渐密切,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谈禅、作诗,进行学术、思想上的交流,感情亦越来越深厚。“己亥(万历二十七年,1599)、庚子(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间,楚人袁玉蟠太史(袁宗道)同弟中郎(袁宏道),与皖上吴本如(吴用先),蜀中黄慎轩(黄辉),最后则浙中陶石篑(陶望龄)以起家继至,相与聚谈禅学,旬月必有会,高明士大夫翕然从之。”葡萄社的聚会内容与时政并无多大关系,基本上是谈禅、作诗。“至则聚谈,或游水边,或览贝叶,或数人相聚,问近日所见,或静坐禅塌上,或作诗,至日暮始归。”

万历二十八年(1600),黄辉升任右谕德,袁宗道升任右庶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袁宗道于九月猝然离世,黄辉悲痛不已。由于袁宏道、袁中道两兄弟均在八月离京,黄辉便亲自料理了袁宗道的后事,事无巨细,尽心尽力。“初,伯修官京师,以庚子(万历二十八年)九月仓卒去世。中郎及予俱八月先归,区处后事,皆慎轩为之,尽心尽力,可无遗恨。”黄辉与袁宗道情谊深厚,以至于两年后,黄辉辞官归故乡,还专门绕道公安去拜祭宗道,并为其墓题主志铭。

黄辉与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黄辉与袁宏道早年便已结识,交游逐渐频繁则是他们均在京城为官时期,葡萄社的筹建成为了他们交往的主要途径,为二人的深厚友谊打下了坚实基础。以至于后来,二人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没有再聚首,但却一直有书信往来。

黄辉与袁宏道相识相交,至迟应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初。是时,黄辉与宏道等人在北京出游,袁宏道在与袁宗道的书信中有提及“会王(图)、黄(辉)、顾(天埈)、萧(云举)四太史,为我致谢,云吴县有一无孔铁锤”这里的黄,应是说的黄辉。此为袁宏道在吴县时所写,而黄辉此时应在京师,与陶望龄、潘洙为本年会试同考官。袁宏道在吴县期间与黄辉并没有直接的书信往来,只是在与长兄袁宗道的书信往来中有提及黄辉,也不过是代为问候而已,而黄辉也没有到吴县看望他。
袁宏道在京期间,与黄辉交游逐渐频繁。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月,袁宏道出任顺天府教授。同年,袁中道被举荐入京,为国子监太学生。袁氏三兄弟齐聚京师。袁中道记录了当年的情形:“戊戌之冬,伯修、中郎皆官都门,予亦入太学。慎轩先生从蜀中来邸中,聚首甚密。”黄辉作为葡萄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与宏道交游甚密,或是相约在崇国寺葡萄园中饮酒,或是相约大慧寺登高,甚至于端午节也会聚集在一起谈禅、作诗,进行学识(术)和思想上的交流,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知己。黄辉受袁宏道的影响较大,在此之前,黄辉的诗文俱有名,在馆阁馆臣中,诗文推崇陶望龄,书画则是董其昌,而黄辉的诗书与他们齐名,不分上下。袁中道在《书方平弟藏慎轩居士卷末》云:“伯修诗稳而清,慎轩诗奇而藻,两人皆为中郎意见所转,稍稍失其故步。”万历二十九年(1601),袁宏道有了绝仕的意望,并寄诗黄辉劝其退隐,相约黄辉于明年归隐玉泉山。但是,就在万历三十年(1602)春,借由李贽入京,发起了对士大夫学佛谈禅之风的抨击,即“排佛案”。黄辉在这起事件中受到较大波及,京城“憎黄尤切”。黄辉不得不辞职还乡,陶望龄也离京。袁宏道在家中闻得京城之变故,又写书信劝黄辉归隐。

黄辉在家期间与袁宏道亦多有书信往来,如《寄中郎书》《寄中郎、密脩书》。袁宏道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劝黄辉出仕,《与黄平倩》云:“近日燕中谈学者绝少,弟以是益闲……京师友朋虽少,强似家山万倍,清流胜士,时复一遇,若得仁兄与陶周望、苏潜夫俱集,其乐又不待言。”万历三十九年(1611),黄辉再次入京复职。

黄辉与袁中道

袁中道(1570-1624),字小修,号酸腐居士。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次年授微州府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止于吏部郎中。黄辉与袁中道,交往时间最长,可以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黄辉与袁中道的交游,应是袁宗道在京为官期间开始的。不过,二人在这之前就已相识,黄辉对少年袁中道的诗甚是欣赏,对其诗作的高度评价,对少年袁中道有着激励的作用。

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中道陪同宏道入京就职,并在同年被选入国子监太学生。黄辉与中道开始了面对面的正式交游。他们或是初伏天相约于崇国寺葡萄园中饮酒作诗,或是到得胜门净业寺看水。在葡萄社期间,黄辉与宏道、中道三人结“莲社”,一心习佛,停止诗文的创作,造成万历二十八年(1600)后中道和黄辉的诗文都未曾留稿传世。

黄辉与袁中道在交往中,互相诗文唱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袁中道与黄辉交往甚密,经常到黄辉家中做客,得其书法作品也较多。“居都门时,每月率至其寓住十余日,得其书最多。”黄辉的诗书在当时早已有名,袁中道对其书法甚是推崇,“字法愈出愈奇,决当为本朝第一。”还称赞黄辉书法“遒古柔媚,妙有灵和笔意”“黄平倩、董玄宰,真可追配古人。玄宰穷其法,平倩出己意穷其趣。”把黄辉与董其昌书法作比较,觉得各有所长,而黄辉书法似更具个性。黄辉也就书法问题指导袁中道,“作字当学运腕,不解运腕,字即无力。羲之爱鹅,政欲观其项间曲折之妙,非果癖之也。兄字有笔才,止是欠学力耳。”当时有人抨击黄书之弊,中道积极为之辩护,认为黄辉书法的妙处在于“篆籀气”,也就是巧用腕力。

黄辉年长于袁中道,是袁中道的长辈,更是其知己好友。袁中道也把黄辉当作亲人来对待,时刻关心着黄辉的近况。万历三十五年(1607),黄辉在蜀中病重,中道得到消息为之“惊叹者数日”,直到后来通过陶望龄的来信得知黄辉病已好转,逐渐康复,才放下心来。万历三十九年(1611),黄辉复职入京。袁中道在失去伯修、中郎两位兄长后,黄辉是其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万历四十年(1612)黄辉离世,袁中道悲痛不已,甚至在与亲朋好友的书信中也多次提及黄辉的离世,可见中道与黄辉的友谊之深厚,以至于念念不忘。

      (作者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研究生)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