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少年朱德与仪陇客家文化

作者:孙晓芬 发布时间:2016-07-14 14:59:00 浏览次数:4639 【字体:

朱德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是十大元帅之首。在朱德的伟大一生中,22岁以前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四川仪陇故乡度过的。他是四川籍的客家人,是四川的骄傲,也是全球客家人的骄傲。

朱德的祖籍家世

朱德的祖先原是广东东部韶关汝源的客家人,在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左右“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移动时期进入四川北部。最初在广安州、营山县一带流动做生意。到了雍正末年,朱氏入川的第二代朱文先,带着第四个儿子迁居到仪陇县马鞍场,世代务农。随着家庭人口的繁衍增多,大湾住处乡里人称之为“朱家大院”。

到六世祖邦俊、妣潘氏(即朱德的祖父和祖母)时,面临着人口增长、弟兄分家产而带来的贫困,难以维持生计,只得把一亩地的草房典了三百吊钱(另一说为一百吊钱)作为押金,佃租琳琅寨西麓李家湾地主丁邱川家八十挑田,从此成为佃农。

入川第七代是“世”字辈的。世连、世林、世和、世禄,其中第二子世林是朱德的生父,长子世连是朱德的养父。入川第八代是“代”字辈。朱德的祖父、祖母有13个孙子,“代德”是朱德的谱名。清光绪十八年(1892),朱德6岁随两个哥哥入塾读书时,又取名“代珍”。

仪陇县清同治七年(1868)续修的《朱氏宗谱》,记载沿用了广东省韶关乳源的七言字派“发福万海从事克,有上成文化朝邦,世代书香庆永锡,贻谋继述耀前章”。对照朱德直系祖先的班辈,从上川始祖仕耀公起“仕先云荣”对应为“上成文化”,与韶关乳源字派有出入;从“朝、邦、世、代”——即上川五世到八世皆为一致。

上川祖朱仕耀五个儿子,繁衍为五大房,分布于广安、篷安、营山、仪陇和渠县五地,朱德属于幺房——五房之后裔。

仪陇县客家移民分布与方言

在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期,粤东粤北的客家人争先上川,也有来自江西和福建的客家人。其中有一些辗转到了大巴山边缘地带的仪陇县。历经二、三百年至今客家人口繁衍达30万,是四川第二大客家聚居区。大的家族有:朱氏、杨氏、张氏、梁氏、彭氏、陈氏等,多数是来自韶关、乳源、乐昌等地,在清康熙雍正年间上川。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朱德元帅家族。以朱德元帅之殊荣,被誉为客家帅乡。

仪陇县的客家姓氏与客家聚居区仪陇县客家移民姓氏计有二十多个:朱饶陈张许潘丁钟林吕郑罗杨邓彭梁王肖莫余缪等,聚居在29个乡镇。现今的30万客家人占仪陇县总人口的25.6%。据仪陇县1985年统计,全县345个姓氏中,全县万人以上19个姓氏及5千人以上的姓氏中皆包括有客家姓氏。仪陇客家的主要姓氏人口,位居仪陇县人口较多的大姓氏之列。

朱德的生母钟氏家族是仪陇县的客家大姓,钟氏的一位“玉”字辈祖先,于清康熙中叶从祖籍地韶州到川北落于仪陇县周河乡钟家湾,至第七代“德”字辈是朱德的生母——钟太夫人。

仪陇县的客家方言从粤北、粤东进入仪陇的客家人,聚族而居,保持传承了原籍的风俗习惯、方言“广东话”(仪陇当地称客家方言为“广东话”,成都人称成都东山的客家方言为“土广东话”)。

仪陇县境中部的客家人聚居地,其方言与粤北、粤东客家人讲的一致,牢记祖训:“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据方言学者调查,县境中部客家人语音、词汇和语法都自成体系。朱德元帅曾以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客家话,与叶剑英元帅的现籍广东客家话交谈,十分亲切。

仪陇县的客家风俗

从清前期至今,仪陇是客家文化的一片沃土,保持传承了客家祖先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祖先崇拜客家人每户房屋都有祖堂(堂屋),堂屋上方位修有神龛,上供列祖列宗牌位。每逢年节、列祖列宗生辰忌日,子孙们都要烧香敬祖;清明节墓祭祖先,各大房裔孙汇聚同祭上川始祖墓,各支各房分祭直系祖墓。七月中元节封包供品奉敬祖先;八月中秋节,糍粑团圆以慰离人;以父系血缘传承裔脉关系建立宗祠,营建祠堂,祠堂内供奉祖宗神主牌位,定期举行宗亲活动;宗亲家族有的续修宗谱族谱,记载共同祖先的家族源流、衍派和播迁的历史,收录有家训、族规、字派、墓葬、族中人物、祠宇等。

特有习俗 如,收获节。每年新稻收获后,家家户户都要煮“干饭”尝新,先敬天地、敬祖先,为不忘狗的传播稻谷之功,还要舀碗新稻干饭喂狗(仪陇“广东人”——客家人流传着狗尾巴沾带稻谷从海外传来的说法)。又如,举丧祭品与物种。仪陇客家人举丧时,祭台上的祭品供有面食精制的番黍(玉米)、金瓜(南瓜)、番椒(辣椒)、螃蟹、鱼等。反映了其先祖入川时引进的新物种、良种等。

耕读传家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中不断地创立新家园,世代不忘对家族子孙的培养,兴教崇文,“耕读传家”。在川北仪陇县,客家人无论贫富,都要努力培养后代,各大姓氏宗祠都办有族学,延聘塾师培养族中弟子,以功名入仕光宗耀祖,壮大家族势力。马鞍文人席聘三设馆办学60余年,因材施教,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塾,培养出朱德、陈光第、吴绍伯等人材。

风水习俗客家人在不断迁徙不断创立家园的历史长河中,为了给子孙后代开好基业,遵循以阴阳对立统一为总纲的风水学说,即仰观天文、俯视地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独具一格的体系。客家人对阳宅——屋舍、村庄,对阴宅——坟墓,均十分重视风水。仪陇客家人称风水先生为“地理先生”。在清代和民国年间地理先生说的话不仅老百姓要遵听,就是官方也得考虑慎处。

客家妇女是劳动好手客家妇女勤劳能干,代代相传。在封建社会,仪陇的客家妇女不仅是家庭内部的好管家,也是田间劳动的全能手,挑水、担粪、耕田、种菜、喂猪、纺线样样在行。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即是仪陇客家妇女劳动好手之最。

朱母钟太夫人集客家妇女之美德

钟太夫人共生育了十三个儿女,因家境贫困,只养育了六男二女,朱德是她的第四个孩子。朱世林按谱名给这个儿子取名为代德。钟太夫人是干活的好把手,她身材高大、拥有一双天足,挑水、担粪、栽秧、打谷、种菜、喂猪、养蚕、纺线等样样精通。在中年时就是这个大家庭的组织者,到了壮年、晚年时成了家庭的顶梁柱,特别是在大难之际更显坚毅与智慧。1933年腊月至1937年上半年的几次白色恐怖,国民党反动派追杀红军总司令朱德的亲属,挖朱家祖坟。在艰难的岁月中钟太夫人带领朱家儿孙四处躲藏,改名换姓,在亲友的掩护下熬过难关。抗战初国共合作时期,她为防今后的反复,对自己的身后事作了安排。临终前,她念念不忘远在千里之外的三儿朱德,嘱付后辈不要把她葬入早已修好的“山”中(墓室),而是葬在屋后左侧的一棵大松树下,不修坟头、不立墓碑,以防反动派挖坟下毒手。

1944410日,在延安隆重举行钟太夫人追悼大会。中共中央敬挽:“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敬挽“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共挽“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朱德写了纪念专文《回忆我的母亲》。延安《解放日报》1944325日特登载《朱母钟太夫人传略》,钟太夫人的美德传扬天下。

少年朱德的第一位良师

朱德在青少年时代共有四位良师:生母钟太夫人、养父朱世连、马鞍塾师席聘三、顺庆府中学监督刘寿川。钟太夫人集慈母与良师于一身,是朱德的启蒙良师。

慈爱与理解待子。钟太夫人不仅给朱德一个强健的身体,而且以她精明能干和豁达宽厚的言行,给孩子亲切、力量之感。劳累的母亲在纺线时也会唱民歌、山歌。朱德在戎马生涯中爱写诗、喜音乐,与母亲不无关系。

教孩子劳动和生产知识。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记述:“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在朱德长成少年后,母亲教给他如何根据山坡地形挑粪、挖土和下种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天大旱之际,大人四处找水。小朱德一人在琳琅山下老屋东边不远的阳坡草地下找到了一股泉水,他和小伙伴们挖了一口小土井,救了乡亲天旱无水之急。该井后经扩建取名“琳琅井”。

母亲一向同情贫苦的人,同情离乡背井的人,憎恨地主的剥削,对为富不仁的地主反感极为强烈。为了对付地主和衙门差役的欺压,她与丈夫和大伯节衣缩食、借债送子读书,以求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母亲的爱憎给幼年的朱德很大的影响,启发他具有反抗和追求光明的朴素意识。

支持儿子到外地深造,慰勉儿子参加革命活动。朱氏两房合力送朱德读书,一度面临辍学,得塾师席聘三的相助终完成在故里马鞍的学业,又得席聘三的倡导和母亲的支持到外地深造。1906年秋,朱德考入顺庆府中学堂,受到张澜、刘寿川等传播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朱德因为反对家中的包办婚姻——与舅父女刘氏的婚姻,与父亲冲突毅然离家。在母亲的帮助下筹得盘缠赴省城成都,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属体育学堂,当年冬天毕业。经恩师刘寿川举荐,受聘于仪陇县立高等小学任体育教习兼庶务。他向学生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提倡新学新办,受到封建势力的排斥。他因帮助一位蒙冤的校工脱险,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愤然辞职回家。这时,朱德接到同学戴与龄从成都来信,约他去云南投考陆军讲武堂。1909年春,朱德决定离家,临行写下了投笔从戎的诗句:“志士恨无穷,只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母亲与三叔朱世和为他筹资,得以远赴昆明。几经周折,于该年11月以云南籍身分、首用“朱德”之名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终得与中国革命之潮接轨。不久,秘密参加了同盟会,1911年参加新军,在南方共和派、青年领袖蔡锷麾下学习军事,以后追随蔡锷反袁护国,直至升任旅长。

在朱德漫长的戎马生涯中,钟太夫人甚为理解儿子的大志,不时写来家信,勉慰儿子参加革命,为国作大事。

养父朱世连的精心选拔培养

朱德的伯父朱世连是个治家严谨、心地善良、有独到见解的农民,平时少言寡语。他身为长子,但无子嗣。朱德小时候便过继给他们收养。

当时,朱德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弟弟,他是男孩中的老三。伯父能够选中他是颇具慧眼的。伯父收养他后,对他十分好,爱他如同爱亲儿子一样。

朱德过继到伯父家后,因为贫困朱家已无法供老大、老二和老三同时读私塾,于是在这三个男孩中作选择,最后将老三选拔出来,让他一直受教育。朱德既是朱世连的继子,又是朱世林的亲子,于是两家人决定共同负担他的学费,把他培养成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朱世连为养子选择了席聘三的私塾,让他在这位当地最有学问和声望的高师门下求学,并在那里读了近十年书,这对于朱德的一生极为重要。正是由于慈祥的养父的苦心培养,对造就朱德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提供了早期的条件。

为尽孝道,1919年朱德曾接双亲和养父母到泸州安享晚年,养父母未起程,留在老家大湾。养父母辞世后厚葬于“轿顶包”坎下——朱德父母旧居背后。

山沟里的卓杰名师席聘三的启蒙教导

席聘三(18401925)原名席国珍,又名白谷,字屏安,仪陇县马鞍场人。家贫,自幼随师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尤好经史。及冠起多次赴考不第,从此深恶科举弊端、清廷腐败,立志设馆育人。从教达60余年,成为当地名塾,朱德、陈光第、吴绍伯等人均受其启蒙教育。他善于“因材施教”,并能吸收新思想与新学,追求进步与革新,对少年朱德深有影响。

朱德在发蒙后上过茶铺垭、地主丁家、地主邓家、马安寺四个塾学,变动频繁。他九岁时随养父母迁住大湾,就学于席聘三塾学。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这样描述:“席聘三是这样一位师长:他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他虽然不曾中举,但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在这个穷山沟里很有声望,这里的人把他视为对外部世界颇有卓识远见的学者。他乐于教书,有胆量、有见解。在他的教导下,塾生们修完了‘四书五经’‘纲鉴’和‘二十四史’,这些内容是任何私塾都要学的。但席氏却把私塾办得十分活跃,如在塾生们读书读得累时,席就带着他们到他的菜园中散步,边走边谈古说今……”

席聘三对朱德关怀备至,为他取名朱玉阶,见他聪颖好学,极为器重。1901年,因经济困难,朱德父母打算让儿子停学。席即亲赴朱家,向朱德父母说“玉阶勇于进取,性愤不平,为人正直忠厚,必成大器”,劝其父母咬紧牙关助子完成学业,并慷慨免去“束修”之资,只需背口粮来同住。此后朱德背粮入塾,与先生同吃同住,亲如子嗣。席氏教诲朱德效法班超“枕戈待旦”、祖逖“闻鸡起舞”、岳飞“精忠报国”。朱德寄居老师家中的两年,接触到过往于先生家中的一些读书人,听他们围坐灯下谈天下大事而大开眼界。当教育改革方案公布后,朱德回到家中要求进入顺庆(今南充)的新学校,家人不许,还是颇有威望的席先生请朱氏家长到他府上长谈,终得到同意,席先生为自己的小儿子和朱德复习赴考,均考入顺庆府中学堂。1960315日,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回乡视察,专程到席家私塾旧址瞻仰,感恩、缅怀他“最崇敬的启蒙老师”。

仪陇是客家人聚居地,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客家人敬宗睦族、艰苦创业、重教兴文等优良精神对少时朱德的熏陶,特别是慈母钟太夫人的支持理解、养父朱世连的精心选拔、具有先进思想的名塾席聘三的悉心培育,使这个佃农的儿子幸免于辍学,坚持完学业,受到了极好的启蒙教育。有远大抱负的朱德走出川北山沟到昆明投笔从戎,自此投入中国澎湃的革命潮流中,救国救民,成为了一代伟人。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