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清代四川才子、戏曲理论家——李调元

作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09 10:42:23 浏览次数:1491 【字体:

编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历史名人入选。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10位历史名人入选。

为加强历史名人宣传推介,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四川声音,“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推出“历史名人”专栏,欢迎大家投稿!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文章之二十七

清代四川才子、戏曲理论家——李调元

笑对青山曲来终,倚楼闲看打鱼翁。

归来只在梨园坐,看破繁华总是空。

生涯酷似李空同,投老闲居杜户中,

习气未除身尚健,自敲檀板课歌童。

这首诗是李调元退隐返乡后心境和戏剧活动情况的写照。李调元(1734—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县(今德阳市罗江区)人,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李调元与遂宁张问陶、眉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

李调元雕像(图片来自网络)

李调元出生在书香世家,受父亲教导和影响,自小便熟读经文、史书,才思敏捷、过目不忘,曾就学绵州(今绵阳市)涪江书院、成都锦江书院。入仕后,刚正不阿,人称“铁员外”,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得罪权臣而遭诬陷,遣戍伊犁。后经亲朋赎救而获释,深感仕途险恶,遂绝意归隐,返乡著述终老。

辑录古籍藏书万卷

李调元一生著述极多,涉及历史、考古、地理、文学、书画、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农学、姓氏学、民俗学等领域,有《童山诗集》《童山文集》《雨村诗话》等著作60余种。他编辑刻印的《函海》丛书,辑录自汉迄明蜀人著述及罕见秘籍150余种,是集巴蜀文化之大成的学术总构和百科全书。

李调元与其父亲李化楠均爱书成癖,尤喜藏书,常不惜重金收购珍惜本、善本,并不远千里运回老家书库收藏。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他在家乡南坝村建楼一座,名曰“万卷楼”,将其父所购数万卷藏书及自己所购、刊印、手抄藏书收藏于其中,分经、史、子、集四十橱,总数达十万卷,时人称“西川藏书第一家”,成为四川文化史上的一大丰碑。令人痛心的是,嘉庆五年(1800年),四川白莲教起事,社会动荡不安,万卷楼不幸尽焚于战乱,又成为四川文化史上的重大损失,李调元闻讯“一恸几绝”,作诗哭书:“不如竟烧我,留我待如何?半生经手写,一旦遂心灰。云绛楼成烬,天红瓦剩坯。读书无种子,一任化飞埃。”

李调元读书台(来源:成都方志) 

提倡教育举办伶班

    李调元归隐后,节衣缩食投入戏剧活动,其《戏作》诗云:“但使笙歌续,焉知米瓮残。朝来一鼓吹,又缺半年餐”。在他所撰《四桂先生传》中说:“家有数童,皆教之歌舞”;他为伶童聘请苏州昆曲教师:“先生实苏产,弟子尽川孩。”学习昆曲,兼习经书:“书塾兼伶塾,英才杂俊才。”不仅聘请教师,李调元还亲自授课,“自敲檀板课歌童”;他在《雨村诗话》中也写到:“余自乙巳(乾隆五十年,1785年)归里,闭门不出,日以课童为乐。”据说,李调元家乡的象山寺,即其开班培训伶童之所。

编写剧本组织演出

近代著名学者卢前《明清戏曲史》中写道:“绵州李雨村调元,尝作《春秋配》《梅绛亵》《花田错》《苦节传》,犹临川之有四梦”(临川文学的经典名作,指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 》四剧合称)。李调元改写剧本,主要是为了他的家伶演唱。

明清之际,士大夫家多养有伶班,李调元常常带领自家伶班,走州过县,为士大夫家宴请喜庆等演出。《童山诗集》有诗云:“昔日江东有谢安,也曾携伴遍东山。自惭非谢非携伎,几个伶儿不算班”。此外,李家伶班还常应乡民邀请,参加社戏演出,如罗江河村举办祁雨仪式,社翁请其家伶演出,锣鼓敲响,大雨倾盆而至,只好取消演出,李调元为此写记事诗一首:“本因祁雨酬神戏,翻为雨多酬不成。赢得豚蹄兄妹共,“腰台”多谢社翁情。”虽演出取消,社翁还是按规矩送来“腰台”酬谢,足见民风之淳朴。

理论研究贡献卓著

李调元的戏曲论著主要有《雨村剧话》《雨村曲话》等,对元明至清初的许多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认真研究。他不拘泥于礼法,超越士大夫阶层的局限,学贯古今、兼擅雅俗,在《雨村曲话》中,指出戏曲有“入人心脾”“发人猛省”的社会功能,驳斥那些视戏曲“坏人心术”“非堂堂学士所宜有”的谬论,讴歌表现百姓喜怒哀乐的民间戏曲。

基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李调元对杨升庵的诗文及戏剧活动作了研究。同时,对清代前期川戏几种声腔的源流、演出进行了详细的考辨,所记述川剧史料弥足珍贵。据《雨村剧话》记载,川剧高腔始于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楚蜀之间谓之清戏,向无曲谱,只沿上俗,以一人唱而众和之。”李调元《雨村诗话》还记录了他的门生温庄亭在川南写的一首诗:“路多通岭背,人半住林间。耕牧时无事,高腔唱往还。” 他在《新搜神记》中记述绵竹有高腔戏班,多演三国戏,绵竹东岳庙一个小沙弥逃入戏班后,“使扮张翼德而唱高腔……”。

嘉庆六年(1801年),李调元完成《函海》万卷楼藏版的补刊以及《续〈函海〉》六函的编纂。嘉庆七年十一月,新建成小万卷楼后,李调元大病不起。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颇具文才却命运多舛的李调元病逝,享年69岁。

《函海》 人民出版社出版

官场失意归隐故乡的李调元沉醉于著述、收藏以及川剧艺术创作、授徒与理论研究之中,与著名戏曲作家蒋士铨、王梦楼成为知音,与客居京城、扬州多年的川剧宗师魏长生常有唱和,他的戏曲历路,成为天府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为现代川剧历史研究和传承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往期回顾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 文翁——公学始祖兴教化 汉代循吏第一人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两晋两“国志” 光焰万丈长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偶像的力量:最早的粉丝逆袭之路——司马相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一部《三国志》 千秋良史才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常璩:矢志于史终不悔 著录巴蜀“第一人”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风骨峥嵘 壮志难酬 ——一代诗骨陈子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薛涛: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巴山蜀水的乡土文化对李调元诗学思想的buff加成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草原上的雄狮大王——格萨尔王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张栻:湖湘有“理” 他从蜀中来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数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星星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大禹精神耀千古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不朽巨匠——李冰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世界杰出的古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西汉儒学大师——扬雄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演义之外的传奇——诸葛亮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政启开元 治弘贞观——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一位浪漫主义者的奏鸣——诗仙李白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风景美 人情美 生活美——杜甫诗中的成都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挟以文章妙天下 忠义之气贯日月——苏轼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谢德锐 ‖ 陈子昂与武东山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辞赋之圣者——司马相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常璩:方志鼻祖 蜀史巨擘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薛涛书法——字无女子气 作有世人珍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义利”重千钧 “四足”传佳话——略谈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义利”“四足”人生观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