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历史文化名人】复兴清代四川文化的一面旗帜——李调元 ‖ 赖安海

作者:赖安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02 14:55:25 浏览次数:1455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复兴清代四川文化的一面旗帜

——李调元

赖安海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罗江人,李化楠长子。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吏部主事、广东乡试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道员。一生著述甚丰,遍及四部,为四川明代杨升庵之后有清一代第一人。

立品立德立行

一是志美行厉。李调元5岁入塾,7岁能诗,10岁随中进士选咸安宫教习辞归办乡学的父亲读书。家风的熏陶、父亲仁孝名实的言传身教,使他从小就养成良好品格,树立起远大志向。曾言“书不多,不足以考古;学不博,不足以知今”。一生痴书,嗜读,藏书10万卷,著书满家,传播四海。15岁作《游山》诗:“君看万卷楼,只作万崨嶫。”16岁有《丈夫行》“何不跃上天忂游,汗漫九垓驰八极,胡为蹐跼藕穴里,出亦不喜入不喜”道其志。20岁赴父亲江南任所问学,临行以诗“他年伯乐如垂顾,看我来修五凤楼”赠友人,展其抱负。29岁参加会试入翰林作《指侫草赋》“禀介节而含芳,抱清标而自矢……引獬豸以同朝,怒豺狼之当道,常向日而次第敷荣,岂因风雨而翩翩欲倒”浩气勃张。44岁因“画稿”事免职,他变卖衣物购书15车,作归川计,道云:“君若问我踪,泥土觅鸿爪。”“攻讦”事罢归罗江,作《六不斋说》:“不为势撼、不为利诱、不为欲迷、不为境迁、不为邪惑、不为气摇。”“只求俯仰心无诈,何怯高低路不平。”一生坚持自己的格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盘根错节,始见利器。作生活之强者,庶几无愧乎先贤。”藐视厄运,笑傲山水,潜心著述。晚年“豪气未除仍倔强”。59岁病中尤念“摩碑思补史、谙药解笺骚”;病愈,踏遍川西山水,访民俗、考古遗、广著述。清嘉庆五年(1800),67岁时,万卷楼被贼所焚,哀叹“不使坟埋骨,偏教冢藏书”,几欲死。所幸《函海》30函板片尚在,他才坚强地活了下来,造书冢葬万卷楼灰,增编《函海》至40函、另编《续函海》6函。嘉庆七年(1802)夏初,增编、续编《函海》即将告竣,向老友赵冀寄以诗:“地荒莫道无人种,田在余心未废耕。”九月,最后一部著作《罗江县志》开雕,序以记。十一月初三,小万卷楼落成,猝然倒下,腊月初五留下《叹老》“我愿人到老,求天变作草。但留宿根在,严霜打不到”绝笔,殉书而去。终年69岁。

二是刚直不阿。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翰林院庶常馆散馆,李调元授吏部主事,司掌呈百官履历升降循环簿事。内掌太监高云从以李调元新任不循旧规送私窥礼,寻衅辱骂,李调元扭其衣欲面圣,此事后被乾隆知晓,查出高云从漏泄百官升降事,将其处以极刑,部员皆佩服李调元刚正不阿。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调元升任吏部员外郎,查出已画押批文有误,复销去,得罪满人郎中永保;又因拒不补画,惹怒一品大学士满人舒赫德、阿桂,被免职,离任辞行面圣时,乾隆令军机处复查实情始复官,京官皆呼其为“铁员外”。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调元升任广东学政,次年抵任即颁《示诸生文》:“贵实循名,固贵青钱之选,除奸剔弊,尤嫌白壁之污……谆谆告诫,无非种种之苦心,无怡后悔。”广东各地生员,州、县试多枪手冒名,键讼刁悍之习。李调元极力整饬,一年后学风为之一新。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李调元迁直隶通永道,兼管海防、河务、屯田。务关厅刘某前来拜谒,袖出1000两银票以作贿赂,因项粮银具在府库,先支领可浮开,多年已成例,李调元拒而不纳,即严示10条,革除一切陋规。四月,奉命观察承德府,承德六州县人犯多所平反。六月,捐清俸700金倡修潞河书院。乾隆四十七年(1782)正月,李调元随钦差德保查次年圣上至盛京回跸营盘,德保于三河蓟州纵奴骚扰索银,李调元锁其奴。年底因奉命护送《四库全书》,卢龙知县郭隶泰不避雨具至黄箱沾湿,永平知府弓养正不仅袒护其过且不听调,李调元以“徇庇揭禀”,弓在时已升任臬司的永保挑唆下与李调元相互攻讦,永保又向和珅的外祖父直隶总督英廉进谗言,罗织罪名,英廉为舒赫德、阿桂好友,为惩其一贯与满人大吏作对之桀骜不驯,俱折上奏,乾隆依其所奏,将其罢官充军伊犁。李调元行至通州病,新任直隶总督袁守侗以其罪止失查,奏准乾隆以母老赎归。

李调元归乡后,“不为势撼”“不为气摇”,为惩治于醒园行窃的“啯噜子”,3次致书绵州知州要求惩处,因拒交金川叛乱后仍按田亩完项夫马钱,知州严作敏以此相挟,反暗中勾结盗匪宋士义兄弟窃其衣被,李调元令子上报川省李制军,李派军足锁二宋至省。年末,严作敏被李制军参入大计革职。

三是同情劳苦大众,忧国忧民,痛恨权奸鼠窃之辈。李调元15岁时作《苦雨行》:“愿天悯此菜色民,拨云一露青天色。我虽饿莩亦何憾?免使穷簷戴盆泣。”初为官有作《石壕》:“何处催祖吏,又来打人屋。”又有作《石匠行》,借刻功德碑的老石匠之口控诉地方官吏:“但使官名永不朽,身虽饿莩亦何妨?”乾隆末年,和珅等权臣当道,朝廷贪官污吏“鼠窃多”,上下“职掌失其为”,李调元作《鹰嘴崖》诗,大声怆呼:“安得借苍隼,为我一纵臂。”纵臂“借苍隼”,“吁嗟速归来”之时,但能看见清正廉明的人和吃“窃鼠”的苍鹰遍地都是。面对清廷逐渐走向没落,诗寄友人姚鼐云:“我辈功名真似戏,何须核实论忠奸。”又有赴成都杜甫草堂诗云:“医国少良药,疾恶如探汤。”李调元倾晚年余力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蜀学的复兴。“地荒莫道无人种,田在余心未废耕”“但留宿根在,严霜打不倒”,至死不渝。

德阳市罗江区李调元纪念馆

以振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蜀学为己任

李调元少时即慕明代新都状元杨升庵博学,多次访其故居,以升庵复兴蜀学为榜样,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承传、蜀学的复兴。32岁官翰林时,曾作《读祝芷塘诗稿》尽情阐述自己立志重振蜀学雄风的人生价值观。诗中首言自己的家乡四川罗江,谈自己20年来以蜀中历代杰出文学大家为榜样的励志过程。接着详论蜀之文史,“抗怀思古人,屈指尝窃评。缅维炎汉初,文章我蜀胜”。汉代司马相如、王褒、扬雄“洪钟破幽馨”领汉赋之雄风;“词坛列俎豆”,射洪陈子昂,“高蹈寡声应”,一扫齐梁以来的浮靡风气,为群雄驱唐诗盛起之先,“取冠汉史”;有宋一代“眉州苏父子”“大海扬碧波”几占唐宋八大家之半壁,“重辉千载映”;“后来颇落落”,虽然南宋末四川持续数10年的抗金、抗元战争人口锐减,经济文化衰落,仍产生了“道古或差胜”流离江南的元代文坛泰斗虞集;“有明三百年,升庵独雄横”。明末清初,四川再遭杀戮,全川“人烟断绝凡千里”,诗至此,李调元振臂高呼“曰余生也晚,狂愚颇自命”,誓言重振文苑蜀学,抢救并复兴四川文化,进而转述自己奋发学习的过程。“少年走吴越,文数林是邓。岂惟饱名山,兼多缟纻赠。”少随父到江南,访名师,在书山中苦苦寻觅,不仅仅是饱赏名山,更在于兼收并蓄,丰富历练自己的学识。“一自游京师,名流交订遍。”遍交京中名士,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继而指出:一些所谓“正始之风”将“绍乐”视为“淫郑”之流,嘲白居易《新乐府》,疑韩愈之才,讽刺温庭筠、李商隐的诗如“堆垛”,挖苦皮日休、陆龟蒙的诗“文辞堆砌”的“蛙黾”们“个中知者谁?”“庶几有独醒”。最后指出:“齐名谁侧目,主张须碰硬。”至此,我们不难看出李调元青少年时期的治学观和抱负,听到他发出的“啄硬”,向世俗挑战,“曰余生也晚,狂愚颇自命”,穷其一生振兴文化、复兴蜀学雄风的铮音。

乾隆四十九年(1784),李调元罢官后暂止于通州教书,增刻《函海》24函毕,欲归川,友人程鱼门前来索要《函海》。李调元赠诗说:“我虽生于蜀,吴越长在怀。十八便游浙,书籍得恣窥。摊钱向市购,书贾怜我痴。凡我之所欲,任意携归斋。我父悯其癖,广延友与师。”“从此通籍后,万卷左右堆。兼之好抄校,志欲百家该。”“积今所储蓄,多于鱼子胎。敢曰皆饱腹,差胜俗士怀。”“网罗遍名山,所阙吾川西。新都夙所嗜,余书雕始开。书成曰《函海》,其卷尚未排。”此言蜀学微绝,倾心收集杨升庵宏著,抢救编刊的过程。

李调元为官勤于王事、刚正不阿,公余游弋书海笔耕不辍。归乡后,倾心蜀学的传承,访民俗、考古遗、辨真伪。不与官府交,潜心著述,增刊《函海》。乾隆五十六年(1791)秋,面对世人的不理解与讥讽,写下著名的《秋兴》诗回应:“我老筋力衰,岂真好远游。况复寡素心,游亦无朋俦。岂无好花竹,荒芜不自修。岂无好亭台,有户多莫由。仓箱亦千万,岂无稻梁谋。室家非不宜,岂为缺温柔。如何春徂秋,车马尚不休。朝向邮筒过,暮向酒家投。凤既失高岗,百鸟群相啁。虎既适旷野,犬亦交相羞。归与竟何时,毋乃非良谋。鸴鸠笑鹍鹏,知者惟庄周。”又云:“我蜀多才人,皆为文字官。”“唐之李供奉,长安酒家眠。”“宋之苏学士,归院撤金莲。在贬至儋耳,行歌馌妇前。”“新都杨用修,博学冠明贤。撼门摘金齿,博粉双宾鬟。”“吁嗟俗眼人,焉能窥圣贤。”再次向世人宣告他以复兴蜀学为己任、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

李调元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蜀学的主要成就

编刊大型文学丛书《函海》。乾隆四十七年(1782)十二月,刻成《函海》(壬寅初刻本)20函,收书142种,编为134册。乾隆四十九年(1784)出狱止于通州增刻《函海》(甲辰本)至24函,收书共158种。归乡后增刻《函海》(万卷楼本)至30函,收书157种,凡160册。清嘉庆六年(1801)最后编定刊成《函海》40函,收书165种,875卷;增刻《续函海》6函,收书10种,62卷。李调元历时20年手自校录,以己之力雕就《函海》4种版本,并在以后各版《总序》中对个别地方作了挖改。《序》中说:“余不能化于书而酷有嗜书癖。通籍后,薄游京师,因得遍访异书,手自校录。然至《汉魏丛书》《津逮秘书》而外,苦无足本,幸际圣天子重修《永乐大典》,採遗书、开《四库》,于是人间未见之书骈集麋至,石渠天禄蔑以加矣。余适自广东学政任满,蒙思监司畿辅,去京咫尺,而向翰院同馆诸公又时获鳞素相通,因以得借观天府藏书之副本。每得善本,辄雇胥录之,始于幸丑(1781)秋,迄于壬寅冬,裒然成帙,真洋洋大观矣。有客谀余所好,劝开雕以广其传,遂欣然为之。余蜀人也,故各书中于锦里诸耆旧著作尤刻意搜罗,梓行者居其大半。而新都升庵博学鸿文,为古来著书最富第一人,现行世者除《文集》《诗集》及《丹铅总录》而外,偕散轶不传,故就所见已刻未刻者,但睹足者,靡不收入。书成分为四十函,自一至十皆刻自晋六朝以来至唐宋元明未见书,自十一至十六皆专刻明升庵未见书,自十七至二十四则兼刻各家未见书,参以考证。自二十五至四十则附以拙纂。名曰《函海》,盖非徒夸富丽,实恐年衰,欲借读书以化其凿枘不入之顽质也……是则区区之心,所愿与天下共宝之,又岂徒藏之童山,为奕世所守之宝也乎。”从上可知李调元穷其一生自乾隆四十七年至嘉庆七年,历时20年编成《函海》40函宏编,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蜀学,“宣桑梓之邦”的盖世之功。

李调元不仅倾其一生编刊《函海》,且“鸿才博雅,覃心著述”,所著达79种661卷遍及经、史、子、集四部的方方面面。其“治经宗主郑氏”“发明郑学,以勘定后来诸家之说”;诗主“性情”,其“论诗曰:爽、响、朗”“立言先知有我,命意不必犹人”“人所到,我不必争到;人不到,我却独到”“文章妙处,俱在虚空”。在戏曲理论上大肆张扬“古今一场戏”,指出戏曲的作用在于“入人心脾,发人深醒”,有助于社会的教化与移风易俗,并身体力行,创作、改编、搬演剧目,为川剧的形成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烹饪上,刊行四川第一部食谱《醒园录》;发展“民以食为天”的儒家学说,提出“饮食无细故”的先决理念,创立饮食“常珍”说,推动川菜菜系的形成。在民俗方面,辑著《南越笔记》、收集整理《粤风》、著录中国第一部《弄谱》,其在中国各民族文学史上地位甚高,除有极高的文艺价值外,还是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体育健身学的重要研究材料。

除时人名家早有定评外,当代著名学者屈守元先生论其成就说:“其有大功于文献(特别是蜀中文献)之传承,决无可非议之处也。调元之诗,时称才子,其与袁(枚)赵(翼)优劣,自当付之后贤品论;其过于张问陶(船山),则可断言。调元诗文之价值,尤在归蜀后,乡土气味之浓……此袁、赵所不能,当时作家亦无第二人。”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赖安海(四川省民俗学会李调元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