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历史文化】杜甫在成都(一) 初入成都诉悲喜

作者:方志武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02 15:00:36 浏览次数:1896 【字体:

杜甫在成都(一)

初入成都诉悲喜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合称“李杜”。其诗歌深刻反应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故有“诗史”之称。

杜甫像(图片来自网络)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战乱和饥荒使杜甫一直处于迁移动荡之中。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举家由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入川,经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抵达成都。在成都的日子,是杜甫一生中难得的快乐安稳时光,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杜甫在成都留下了众多优秀的诗篇。 当代诗人冯至在其著作《杜甫传》中评价到:人们提到杜甫时,完全可以不提他的生地与死所,却不能不提到成都。

初到成都,杜甫便写下纪行诗《成都府》,真切表达他当时的喜忧交并之情: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此诗风格古朴浑成,有汉魏遗风。全篇无惊人之语、奇险之笔,只是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明白如话。吟咏再三,则可感到平和外表下激荡着的感情波澜。 诗中喜和忧两种感情掺和交融,内心微妙的变化耐人咀嚼。

作为纪行诗,本诗用“赋”来铺陈其事,而“赋”中又往往兼有比兴,因而形成了曲折回旋、深婉含蓄的风格。 为寻找一块栖身之地,诗人举家远徙。诗的开篇道出眼前之景: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诗人一家风尘仆仆地在岁暮黄昏中来到成都,它既是赋,又兼比兴。“桑榆日”正是诗人垂暮飘零的写照,渲染出一种苍茫的气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沉重的羁旅之情。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眼前展开的新天地,给历经艰辛的诗人以新的生活希望,欣慰之感,自不待言。“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快慰之情刚生,却又想到梦魂萦绕的故乡,何时再见,未可预卜。“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但见大江东去,自己只能做长年飘泊的游子了,心情悲痛。接着,成都市廛的繁华、气候的温和,又让诗人转悲为喜。然而成都虽好,终非故土,鸟雀天黑犹各自归巢,而茫茫中原,关山阻隔,自己何日才能回去呢?想到此处,诗人再度陷入了痛苦之中。当时中原州郡尚陷于安史叛军之手,一句“中原杳茫茫”,饱含忧国伤时之情。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也暗寓诗人对中兴草创、寇乱未平的哀思。诗人遥望星空,愁思怅惘,只能以自宽之词作结。 全诗写喜,并不欣喜若狂;诉悲,也不泣血进空,在舒缓和平的字里行间,寓含着一股喜忧交错的感情潜流。

诗人妙用比兴手法,笔下的自然景物都隐含深挚的感情。全诗闪过山川城郭、原野、星空这些空间景物,又使人觉察到由薄暮至黄昏,再至星出月升的时光流逝。这种交织使意境呈现出时空交错的立体美,烘托出感情上多层次的变化,达到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明代胡应麟论东汉末年时的《古诗十九首·诗数》说:“ 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杜甫此篇正继承了这一风格。而在思想感情上,它又突破了《古诗十九首》多写失意飘泊之士苦闷忧伤的小天地,运用喜忧交错的笔法,写出了关怀祖国和人民命运的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参考:《唐诗鉴赏辞典·成都府》,上海辞书出版社,作者:黄宝华,文章有删改)

(未完待续)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