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四川历史名人】传承大禹精神 弘扬家国情怀 ‖ 陈晓华

作者:陈晓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4-19 15:43:13 浏览次数:1691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传承大禹精神弘扬家国情怀

陈晓华

汶川是大禹故里,这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论证出来的结果。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广东珠海援建汶川县绵虒镇,通过调查论证,在石纽山刳儿坪下的岷江之畔,修建起大禹祭坛。

一、大禹诞辰日期与治水年代

(一)

大禹诞辰日期

张善云在《禹生胜地何处寻》里说:“史载禹生于公元前2297年6月6日,至今已有4280余年历史。禹姒姓,有大禹、神禹之称,繁衍144代,夏王朝在位17王,14世,439年。”据《竹书纪年》《史记》《纲鉴易知录》编写的夏禹主要活动年表载:公元前2297年,帝尧(陶唐氏)六十一载,禹生于六月六日,禹生于广柔县石纽村,其父崇伯鲧始治水。

(二)

大禹治水年代

大禹治水成功后,人民不再受“洪水猛兽”的侵害,而得以安居乐业。大禹也因治水功绩而得以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之主,并因此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史记•夏本纪》载:“天下之民从之”“耕稼而有天下”。禹被奉为“天下共主”“天下君”“帝禹”。4300多年前,洪水泛滥。《尚书•尧典》云:“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洪水威胁着人们生命安危,舜派禹治水。《诗•商颂•长发》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书•禹贡》明确记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即为大禹治水的佐证。

二、史料考证禹生汶川与物证

(一)

禹生汶川史证

大禹出生于汶川(汶山、广柔),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禹于石纽。”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魏晋皇甫谧也在《帝王世家》中注解:“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出西羌,是也。”西汉扬雄著《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三国谯周著《蜀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载:“禹生石纽,汶山郡是也。”西晋陈寿著《蜀志》:“禹生汶川之石纽,夷人不敢牧其地也。”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载:“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广柔县石纽乡,禹所生也。”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禹,汶川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山。禹生处名刳儿坪,至县五里。”《青城记》云:“禹生于石纽,起于龙冢。龙冢者,江源岷山也。有禹庙镇山上,庙坪八十亩。”唐代《括地志》记:“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据《一统志》引《山海经》说:“神生汶川,马首龙身,禹导江,神实佐之。”可见禹生汶川石纽刳儿坪属可信史。

(二)

禹生汶川之建置沿革证

行政区域及建置的出现,是历史进步的一大标志。黄帝“画野分州”,有了行政区的萌芽。那时,西蜀汶川是岷江流域古冉駹国极为活跃的地域。故而在禹划定九州时,皆示为氐羌或蜀羌。《禹贡》中的九州中,梁州所辖地域就是冉駹古羌国之地,汶川乃其中。秦灭巴蜀后,推行郡县制,汶川为湔氐道,属蜀郡所辖。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实施郡、县两级制,汶山郡置绵虒县。东汉时,称绵虒道。东汉后期,推行州、郡、县三级制,绵虒道属益州所辖。三国时置汶山郡,辖汶山县。晋改绵虒县为汶山县,属汶山郡所辖。隋沿袭汶川县,废郡改汶州后又复归汶山郡。唐在行政区划上,开始设立道,其行政区划上仍袭州、县制。汶川隶属茂州。故此,汶川县建置最早。

虽然历史上,汶川辖域或是隶属有所变动,可汶川县的建置未变,其沿革脉络仍然十分清晰。由历史行政区划沿革脉络探究,扬雄首倡禹生汶山郡广柔县石纽山刳儿坪之说,是成立的,且能站住脚。至于广柔,从置汶山郡,就有广柔县的建置。县治所在地,初在今理县古城(也有说薛城),后迁至漩口,最后迁回汶川县绵虒镇的大邑坪。由此可见,唐朝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说:“禹,汶山广柔县人,……禹生处名刳儿坪,至县五里。”与今天绵虒大邑坪与刳儿坪之距离正好是5里相吻合,禹生汶川实属无疑。

(三)

景云碑刻物证

2004年3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考古队在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发掘出东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此碑成于东汉灵帝(刘宏)熹平二年(173),距今1847年。此碑现藏于重庆市三峡博物馆中。汶川县大禹祭坛内的“景云碑”为复制碑。

碑文详细记载了因汶川是降生神禹的地方,为维护神禹君王的地位,梓潼官员及禹部落九族的长老们来汶川会盟,在大禹出生地祭祀大禹,在石纽山追述大禹功德来勉励族人后嗣。其中的“大业既定,镇安海内。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帏屋甲帐,龟车留滞,家于梓潼,九族布列,裳絻相龙,名右冠盖”和“皇灵禀气,卓有纯兮。惟汶降神,梃斯君兮”成为佐证禹生汶川之有力物证。

三、大禹世系生平与大禹功德

(一)

大禹世系生平

《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嚳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史记•五帝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史记•夏本纪》载:“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扬雄《蜀王本纪》道:“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禹生於茂州汶川县,本冉駹国,皆西羌。帝禹有夏氏,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鏤,首戴钩钤,胸有玉斗,足文履己,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分。”谯周《蜀本纪》:“当尧之世,舜举之。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淫。’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天赐玄珪,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水《龟书》六十五字,是为《洪范》,此谓‘《洛书》’者也。”《史记•夏本纪》文载:“禹曰:‘予辛壬娶涂山氏,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檋,行山刊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以决九州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自虞、夏时,贡赋偹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二)

禹功圣德

《史记•五帝本纪》载:“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史记•六国年表》:“张守节正义,禹伤父功不成,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入……于是水害皆息。九州攸同,四奥可居。”《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人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宋书•符瑞志》(上):“夏禹卑宫室,恶衣服,後圣不循,由此言之,治之圣也。德优矣,莫高於俭;俭化俗民,则尊卑之序得,而骨肉之恩亲,争讼之原息,斯乃家给人足,刑错之本也欤!可不务哉!”《淮南子•汜论训》:“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鞀,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鞀。’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而不能达善效忠者,则才不足也。”

四、大禹精神的家国情怀

(一)

大禹精神

大禹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治水英雄,是夏王朝的奠基人。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源,大禹文化的实质就是大禹治水、治国的精神,即大仁、大智、大勇的精神。

一是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以天下为已任,是古人重要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作为一名政治家,必须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担当精神。大禹正是如此,大禹全身心投入治水,连自身的婚姻大事都不顾。《吴越春秋》记述了这件事,说大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意思是说,大禹一心一意治水,把结婚的事情都耽误了,眼看过了30岁,违背祖宗制度,万不得已,大禹才说,我娶妻吧!然而,结婚只有4天,他便又重回抗洪治水第一线。他移孝作忠,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正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大禹治水才取得成功,也赢得帝舜的肯定和百姓的爱戴。

二是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昔者禹之湮洪水,亲自操橐耜,而涤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硗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如能此,非禹之道也。”《韩非子》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木畚,以为民先,服无完,胈体无生,虽臣虏之劳,不若于比矣。”《贾谊书》曰:“禹常昼不暇食,而夜不暇寝,方是时,忧务民也。”《淮南子》曰:“尧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畚锸,以为民心,疏河而导九支,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太平御览》曰:“禹之趋时,冠挂而不顾,履遗而不敢。非争其先也,争得其时也。”

三是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大禹的一生是俭朴的一生、廉洁的一生、创业的一生。譬如《山海经》里说:“禹作司空,洒沈澹灾,烧不暇横,濡不给挖。身执蘩垂,以为民先。”即大禹在做司空(治水的官员)的时候,分洪安定灾难。在奔波途中,往往兴炊时也不把拐杖放下来歇一歇,被水淋湿了衣服也顾不得去擦。身上披挂着藤蔓做的衣服,做民众的表率。“日中不暇饱食”,即忙到中午饭也顾不上吃等等。

四是率先垂范、共谋发展的民族大团结精神。大禹有一句名言:“祗台德先、不距朕行。”意思是:我先敬业修德,使其感怀,这样天下的人民,就不会违背我的行政措施了。大禹反对骄淫奢侈,他说:“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頟頟,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大禹)没有像丹朱(尧之子)那样,桀骜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一味戏谑恶作剧昼夜无休止。大禹率先戒酒,以后又下了戒酒令,这是需要相当勇气的,因为有“尧舜千钟”之说,说明尧和舜都是嗜酒之徒,推行戒酒是与旧的习惯势力作斗争,自己不率先垂范则行不通,体现出禹对个人生活要求非常严格。

五是谦虚谨慎、喜纳善言、艰苦朴素、勤政廉洁、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

(二)

大禹的家国情怀

大禹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团结的国家精神。回眸中国近40年来的发展历史,每当经历一些重大事件、重大任务,或面临重要关头、关键时刻,常常会孕育并诞生一种崇高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1998年抗洪精神,2003年抗击非典精神,2008年“5·12”汶川抗震救灾精神,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夺取救灾全面胜利的坚定决心,以及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就是大禹倡导的家国情怀精神的延续。这种精神的存在,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摆脱别的民族、国家殖民和奴役而独立于世界的一种反映。这种精神在中国,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56个民族的发展意志和前进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无数智慧勇敢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生命浇灌和呵护着的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战无不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各大灾难现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强面对、勇敢救灾,终于夺取了举世震撼的抢险救灾的伟大胜利,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成功抗击自然灾害的崭新篇章。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打响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这个过程中,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军民干群团结一心,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激昂的抗疫战歌,赋予伟大的中国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激励我们取得抗击疫情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抗疫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再次展示出不惧挑战、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领导干部勇当先锋、敢打头阵、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社会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积极配合、万众一心,彰显了大禹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有了全党全国人民这种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担当精神与硬核力量,中华大地定能山河无恙、华夏兴旺。这种精神就是大禹治水治国精神与家国情怀精神的延续发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原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作者:陈晓华(四川省汶川县防震减灾局退休人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