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诗圣光辉耀德阳

作者:姜诗 来源:姜诗 发布时间:2014-12-29 08:28:20 浏览次数:2295 【字体:

□ 姜诗

雁过留声,人过留痕。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流寓蜀中期间(759—768)曾到过德阳很多县(市、区),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精美诗篇。这些诗记录着杜甫艰辛的行程,回荡着历史的足音,是时代的绝响、生活的写真。

“安史之乱”以后,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为躲避战祸,杜甫于唐乾元二年(759)携家人从甘肃省同谷县出发,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苦,最后辗转流落到生活比较安定的四川成都。依靠裴冕、严武、高适、房琯、王抡等朋友接济,才在草堂定居。在四川书剑飘零的九年中,除成都以外,杜甫居留最久的是川北的三台、阆中(762年7月至764年3月),川东的奉节、云阳(765年8月至768年1月)。此外,今天德阳市所属罗江、中江、绵竹、广汉、什邡等地,也游动着他清癯的身影,镶嵌着他沉重的脚印,留下了《鹿头山》《光禄板行》《题玄武禅师屋壁》《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宿诗》等十多首引人入胜的诗篇。这些诗作,既是杜甫诗歌宝库中的绚丽篇章,也是德阳历史文化中光辉的一页;不仅可以传承德阳的历史文化,加深对杜甫的了解,还可以开启我们的心智,激发我们的慧光,从中吸取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因杜甫的路过,什邡市至今仍保留着“杜临场”的历史遗韵;杜甫写诗题咏过的绵竹,至今仍在绵竹公园内亭亭玉立,翠影摇风;中江的栖妙山、玄武观因杜甫的诗作而声名远扬,成为中江县富有影响力的文化遗址。

在德阳,杜甫最先到的是罗江。鹿头山在罗江境内,地势险要,是山区同平坝的分界线,也是拱卫成都的屏障。越过鹿头山便气象一新,进入一望无垠的成都平原。在《鹿头山》中,最精粹、最有吸引力的是:“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着重抒发了诗人排除艰难险阻,越过崇山峻岭,步入平川以后,那种胜利在望的喜悦心情。

杜甫在中江居留时间多一些,留下了《光禄板行》《题玄武禅师屋壁》《游集虚观》《江梅》《郪江亭送眉州辛别驾》等五首诗。其中《题玄武禅师屋壁》《游集虚观》二首是登临览胜之作。城边的玄武观以及栖妙山上的集虚观,远在唐代就已是享有盛名的文化古迹,杜甫到此寻幽访胜,即景抒情,静心刻意地描绘了登临途中所见到的那些富有特色的秀美景观“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凯州城下湍水流,凯州城隅多古丘。”

《光禄板行》最值得称道。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杜甫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情思。忧国忧民,反映群众疾苦,表达百姓心声,是杜甫诗作的亮色,是主旋律。在这首诗中,杜甫站在苦难群众的角度,对“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的动乱的社会现实,对当时所处的不安定的政治环境,感到深深的忧虑。“安得更始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则寄寓了希望回到仓廪充实、人民安居乐业的开元盛世的殷切期望,抒发了深沉的感情。

在《江梅》一诗中,诗人用“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四句写乡愁。诗人面对腊前初绽的梅花,遥望万紫千红、无限美好的春意,乡愁油然而生,想的是“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人在异乡为异客,面对美景思故园。诗人这种浓浓的思乡情怀,感人至深,引人共鸣。

唐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到达成都以后,有近四年时间在浣花溪畔生活。在好友时任成都府尹、剑南川西节度使裴冕的大力支持下,着手营建草堂。裴冕对他关怀备至,优礼有加,又是“分禄米”,又是批土地“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对他感激不尽,多次写诗赞颂他。不仅写他“故人借禄米”,也在《鹿头山》中对裴冕推崇备至,说他“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要完成草堂的营建,需要大量的花草树木,杜甫无力购买,就写诗给朋友,恳求他们授予帮助:写诗给绵竹县令韦续,讨要亭亭玉立的绵竹;向肖实讨要桃树秧;向何邕讨要桤木树;向韦班讨要“落落出群”“青青不朽”的松树苗……

杜甫对绵竹情有独钟,他在诗中告诉韦续“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表述想把绵竹移栽到浣花溪畔,用它来装点草堂,让绵竹的翠影迎着微风在碧波上轻轻摇曳,让绵竹的清香来怡悦人们的心神。

杜甫留存在绵竹的诗,除了这一首之外,还有《送路六侍御入朝》。在诗中,他首先回顾了同路六侍御四十年的友谊“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接着发出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诗末用“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来赞美剑南大地那撩人情怀的无边春色,勉励朋友要多加保重。

据查证相关的文史资料,杜甫写于广汉的诗作有七首。其中六首同房湖相关。这些诗在标题中都特别注明是在广汉房湖创作的。房湖,又名官池、西湖,由当时被贬到广汉任汉州刺史的房琯主持修建。杜甫为何会对房湖念念不忘,写出如此之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呢?这同房琯有极密切的关系。他们二人是心灵契合的至交,患难相扶的挚友。唐乾元元年(758),房琯兵败受馋,杜甫仗义直言,上疏营救,谁料事与愿违,竟然引起轩然大波。震怒的唐肃宗把杜甫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永泰元年(765)房琯复出,在汉州刺史的住上修建了风光旖旎的广汉西湖,自然要邀请这位共过患难的“布衣交”去那里畅叙友情。“患难见真情”,流寓成都、生活困窘的杜甫,到达广汉以后,受到房琯的热情接待。他们一起浪迹山水,亲近自然,诗酒唱和,玩得十分开心。美丽的房湖,留下了他们欢聚的影踪,见证了他们之间的友情,给杜甫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忆。这些诗传递的是对房湖刻骨铭心、永远难忘之情,是房杜友谊的结晶。然而,感到遗憾和不解的是,在杜甫的这些诗作中,只发现他在湖上荡舟的篇计,而未发现直接写给房琯的诗篇。

杜甫写房湖的诗,以湖边的物象为主要描写对象。除去朋友之间的应酬之作外,写鹅的有《舟前小鹅儿》《得房公池鹅》,写春雁的有《官池春雁二首》。《舟前小鹅儿》用抒情的笔调,赞美小鹅儿的活泼可爱“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鹅儿的形象鲜明,既生动又传神。杜甫还用白描的手法,勾画了小鹅儿遇雨时那种无力的状态:“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写得活灵活现,令人叫绝。《官池春雁二首》重在抒发他那“剪不断理还乱”、点点滴滴在心头的乡愁。杜甫在诗中寄托很深,通过写春雁急欲还乡“青春欲尽急还乡,紫塞宁论尚有霜。”来表达自己急欲回归故园的愿景。杜甫的这种思乡情结极其深厚。他千辛万苦来到成都,不辞辛劳地营建草堂,生活安定下来以后,也还写过“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可见杜甫的思乡之情是由来已久的。

在什邡云西镇大泉坑至今仍保留着杜甫到过的杜临观、杜临场。但经过多方查证,杜甫留在什邡的诗并不多。据乾隆《什邡县志》记载:“治北三十里,昔传唐少陵杜公经此得名,往迹无考,今惟一残碑,现有子美及不相属数字。按上元元年(764年)高适牧彭州;二年房琯为汉州刺史。甫至成都,常于此往来。曾有宿寺诗篇。或游临于此,因以名扬,相传至今未改。”乾隆县志里提到的《宿寺》诗,其实并不完整,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其中两句:“为向彭州牧,寺僧急救难。”据考证杜甫同房琯相约一起从什邡过河到彭州去赏牡丹。谁料想天公不作美,出城不久就碰上倾盆大雨,只好下马到百姓家避雨。待到如注的大雨稍停,准备渡过洛水时,不料河水猛涨,浊浪滔天,艄翁技术再精,也不敢冒险送他们过河。万般无奈,只得借宿在洛水边上的亭江寺。杜甫诗作中的《天彭看牡丹阻水》就写过这件事。和尚得知二人都是闻名遐迩的大诗人,杜甫的名声更是如雷贯耳,就想请杜甫为寺庙写一首诗,但又觉得难以启齿。第二天,雨过天晴,杜房二人即将动身。和尚急了,忙不迭地闯进杜甫住室求诗。哪晓得一夜辗转反侧的杜甫,刚有了灵感,想起开头两句,和尚这一闯,就把杜甫的诗兴打乱了,再也续不下去,这就是这首诗残缺的原因。正因为有这样一段流传千年的文苑趣事,才有后来赵松雪刻在石碑上的《杜子美戴笠图》。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在历代诗人中,杜甫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是一座无比崇高的精神高地。杜甫留传在德阳这些精美动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真切地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心路历程、活动轨迹、思想境界,是研究他在四川九年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对于德阳人来说,这些诗作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巨大的精神财富,是建设文化强市的精神支撑,是繁荣德阳文艺创作的力量源泉,也是年轻一代进行人文教化的好教材。在今天,深入发掘本地文化资源,卓有成效地传承历史文化,意义十分重大,是一种有远见的明智之举。

来源: 姜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