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去无所逐来无恋 ——苏轼的“变”与“不变”

作者:谢琰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9日 16版) 发布时间:2020-10-09 10:10:13 浏览次数:793 【字体:

作者:谢琰《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9日 16版)

人们为什么爱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永恒命题,激发着千差万别、绵延不绝的回答。笔者的回答,要从一件《献蚝帖》说起。这件书法作品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生蚝的两种烹调法,即酒煮和火烤,至今仍是我们享用海鲜的常见方式;二是苏轼的调侃与幽默。很多人爱苏轼,可能出发点都是这两个方面:新鲜的知识,活泼的乐趣。

这篇小文写于海南。另一篇同样作于海南的小文,展示了苏轼另一个方面的魅力,即豁达的智慧。在《试笔自书》中,他从《庄子》的相对主义思维方式中汲取了灵感,将自己困守孤岛的人生处境,与人类共有的处境相混淆、相等同,从而达到自我宽慰的效果。

很多人对苏轼的感悟,可能就此止步。如果我们从苏轼那里学来的,仅仅是零碎的知识、偶然的乐趣以及“精神胜利”的技法,那么苏轼与鲁迅笔下的阿Q,似乎就没有了本质区别。将苏轼类比于阿Q,并非对苏轼不敬,而是意在呈现诸多文化巨匠接受史上的普遍误区,即碎片化、表象化、功利化的理解。

苏轼过于全能,在诸多领域,都有第一流的建树。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去认识、阐释苏轼。这种“爱”,很真诚又很局限,很热烈又很肤浅。每一个曾经或正在用此种方式“爱”苏轼的人,都应该继续思索:苏轼怎样成长为如此全面的人物?换句话说,只有试图深刻而全盘地理解宋代文化,努力还原苏轼人生的种种细节,才有可能将对于苏轼的“爱”转化成理智的“欣赏”。

苏轼对于人生与文学的两种彻悟,始终让笔者记挂在心,萦绕不去。第一种彻悟是,他用“水”去理解世界与文学的本质。在《东坡易传》中,他把“水”提升为重要哲学范畴。在《自评文》中,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在官场上、在生活中、在艺术世界里,他总是表现得如水般变化多端。

《泗州僧伽塔》记载了一段苏轼的心路历程:“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今我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他从祈祷中获利,但立刻反思了祈祷的荒谬性,进而否定了祈祷这个想法的必要性,于是享受了意志的绝对自由。苏轼在层层反思中演练了智慧,也创新了艺术。

苏轼的第二种彻悟是,他始终站在“人”的角度思考社会,尊重人性的弱点,顺应人性的趋势,倡导培养人性的善质。他始终站在“人”的立场上,对具体的法度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于是新党、旧党都反感他,遂使他后半辈子一直颠沛流离。从表面上看,他的变化多端害了他。但有趣的是,他不同于那些顺风使舵的小人,而是始终逆风而动。他的变化多端,本质上是坚定不移;他的立场无常,本质上是初心不改。一个最擅长反思、变化、创新的人,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得如此固执、保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苏轼让这样的奇迹不断发生,于是他把人生过成了一段无与伦比的传奇。

(作者:谢琰,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