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也说东坡诗词

作者:王子墨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16版) 发布时间:2020-10-21 09:51:08 浏览次数:885 【字体:

作者:王子墨《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16版)

【其诗】   

苏轼的诗词水准公认非常之高,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苏轼被王国维列为与庄子、陶渊明、杜甫同列的“一线”诗人。不过今天翻苏轼诗词,精彩的篇章固然比比皆是,但似乎写作并不费力,很少给人一种苦心孤诣的感觉。

同时代的王安石,有一则著名的炼字故事。据《容斋随笔》记载,王安石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王一开始写的是“到”,后改成了“过”,再改成了“入”“满”等等,改了十多次,最后改成了“绿”。但苏轼,却很少有这种字斟句酌的故事,他的诗词始终有一种飘然轻举、高飞万里的畅达感,似乎未经意,又是天然的大手笔。

可以摘出苏轼的名句看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句子,知名度很高,但细一思量,却又看不到搜肠刮肚的影子,看不到一种“用力感”。

而有些名句,一眼就能看到一种“功力”。比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贺的“一泓海水杯中泻,遥望齐州烟九点”,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明显能看出作者的较劲,力求达到耸人耳目的效果,创造阅读的陌生感。

苏轼诗词,很少有这种感觉,他似乎没有刻意地发力,刻意制造特殊的阅读体验。比如那首著名的《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很著名,但要说哪里好,却又抓不到什么“亮点”。是炼字还是警句?是境界还是气象?似乎都有些谈不上,但就是这种娓娓道来,却在不知不觉间沁人肺腑,随之流传千古。

这就是一种天才。所谓天才,就是有一种俯视感,不屑于炫技,也不有意标榜自己的风格,信笔而挥,就是非凡的笔墨。苏轼曾评价自己的书法是“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其实评价他的诗词也恰当。天才是不需要参照系的,不会表现亦步亦趋的紧迫,就像嘴上说“我没复习”的学霸,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一交卷却是高不可攀。

后世评价苏轼的诗词,常见的是“以文为诗”“以诗为词”。苏轼的创作常常是“跨界”的,创作在他眼中都是“文体不限”,诗、文、词是可以混搭的。这种“跨界”,恰恰是苏轼天才面貌的流露:我创造规则,而非被规则所缚。

其实,天才更像是种气质,未必是评价诗人的最高标准。比如杜甫,很少有人用“天才”“才子”来形容他,但毫无疑问,他是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或许没有之一。杜甫的诗,构建了一个恢宏壮阔的艺术世界,尤其是七言律诗,在格律的规范之内达到了表现力的极致。这种气魄与深度,未必适合“天才”这类略带轻松感的形容,但毫无疑问是高山仰止的盖世之才。

清代赵翼这样评价:“(苏轼)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或许在赵翼看来,苏轼的痛快晓畅,是可以继李白、杜甫之后成为一大家的,但或许正是收敛、含蓄、婉曲的一面不多见,故而不及李、杜。

不过,天才多是可爱的,苏轼的人气,可以说是毫无争议的最高了,他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偶像。苏轼的可爱随处可见,就像在浴堂搓澡,他竟然也写出一首颇有既带幽默也含哲理的《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用一首词,来教搓背人下手轻点,这种从星辰到凡尘、从殿堂到浴堂,无一不可拿来创作的天才,让人如何能不喜欢?

(作者:王子墨,系本报评论员)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