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王炎:杨慎滇南三十年 修撰白族史

作者:《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24 14:22:47 浏览次数:1322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王 炎

杨慎滇南三十年 修撰白族史

《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出自明代大才子杨慎之手。作为四川首批历史名人,杨慎几乎是天才般的存在。他创造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科举史上三大神话,是百年难出的百科全书式人才,为西南地区文化作出杰出贡献。他是俯仰大地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他是巴蜀文化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

 杨慎背景显赫,自小便有不凡之才。他出生在四川新都,是官至内阁首辅的杨廷和之子。杨慎自幼聪慧过人,又勤奋好学,加之其母颇有才华,常言传身教。7岁时,母亲教他句读和唐诗绝句,他常过目不忘,即能背诵。11岁时,他便能写近体诗。12岁时,一篇《吊古战场文》被其叔父大为称赞。13岁时,一首《黄叶诗》更是轰动京华。21岁时,他参加四川乡试,考取第三名。24岁,他参加北京会试考取第二名;殿试时,又被钦点为第一名,进士及第,世称杨状元。到30岁左右时,他已经担任翰林院编修,皇室经筵讲官,会试、殿试掌卷官。

 这样扶摇直上的人生让无数人羡慕。父亲杨廷和是当朝大官,自己有才华、有学识,又是状元。一时之间杨慎不可谓不春风得意。然而,杨慎品行正直,在“大礼议”事件中得罪了皇帝。自此,人生陡然急转。

 当时嘉靖皇帝是由“兄终弟及”的方式获得皇位,按照礼制不应当尊自己生父为“皇考”,而应尊为“本生父”或“皇叔父”。但嘉靖皇帝执意将生父尊为“皇考”,由此引发“大礼议”事件。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王炎研究杨慎多年,其父更是新中国学者中研究杨慎的第一人。王炎认为,杨慎在《明史》上最大的魅力,不是他在明代文坛独领风骚,而是他跟海瑞相似,敢于“反皇帝”“逆龙鳞”。

王炎(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慎性格耿直,虽然非常清楚坚持礼仪原则的后果,但还是不惜得罪嘉靖皇帝。最终,遭几次廷杖,差点死去,于37岁这年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且永不赦免。

 如果说成都的一大幸运是迎来杜甫,那云南一大幸运就是迎来杨慎。流放期间,杨慎亦有消沉之时,他放浪形骸、借酒消愁、哀叹人生。但他身上始终体现着川人的豁达。消沉之后,他意识到不能了此残生,浪费自己一身才华。

 在云南,杨慎办学兴教,教化当地人民,培育出“杨门七子”。他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教育,身体力行带动西南各族向中原文化靠近,为中华民族团结作出卓越贡献。

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升庵祠的杨慎云南游踪图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所撰民族史书《滇载记》,弥补了一段云南白族历史的空白。与中原地区相比,云南地区史料匮乏。杨慎则尽自己所能,搜集资料,梳理资料,著书修史。据记载,杨慎平生著作400余种,包含撰写、点校、整理等,涉及天文、地理、金石、花鸟、历史、风俗、交通等各个方面。据统计,杨慎一生,总计留下诗词曲3132首。《明史》本传也提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此外,杨慎在藏书、书法、绘画方面皆有成就。同时,他揭示出理学和心学都存在的弊端,批评儒家的传统神学观点,也批评道教和佛教的迷信思想。

 今天,研究杨慎仍然具有许多积极意义。他出生书香世家,从小衣食无忧,却在长大后流放滇南30年。他的一生,几乎是四川历史名人中落差最大的一生。但是,杨慎最终不仅熬了过来,还干出了一番成就。他的这种品质,是超越时间的存在,值得今人学习。

Q

是怎么和杨慎结缘的?第一次接触他是什么时候?您是从历史角度研究他的吗

A

 我父亲是新中国学者中研究杨慎的第一人。我是从父亲的研究过程中,接触到杨慎这个历史人物。1965年10月,彭真、罗瑞卿到四川视察三线建设,参观新都桂湖杨升庵纪念馆,指示四川要研究杨慎这个历史人物,后来这个任务就落实到我父亲头上。

 我学历史,研究历史,自然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杨慎这个人物。2018年8月,我在贵阳孔学堂有一个演讲,题目是《杨升庵和他的时代——君主自律的儒家精神探微》,大家可以参考。

Q

陈寅恪曾评价杨慎:“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据您研究,杨慎为什么会在明代独领风骚?您觉得杨慎这个人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A

   “才高学博”不是杨慎在明代独领风骚的主要原因。

  明代历史上“才高学博”的人很多,都未能留下他那么大的影响。大学问加大机遇(“大礼议”)才是他名扬四海、在明代独领风骚的主要原因。

  我觉得杨慎在《明史》上最大的魅力,不是他在明代文坛独领风骚,而是跟海瑞相似,敢于“反皇帝”“逆龙鳞”。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4句著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见《横渠语录》)。其实,这里应该是5句话才完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君王立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天、地、君、亲、师”的儒家五伦关系。为什么要“为君王立规”?因为儒家讲究“克己复礼”,君主必须“自律”。周公辅成王,就是对君王的政治训导与道德要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见《论语》)

  大多数人喜欢称杨慎是文学家。事实上,就著述而言,杨慎更多的是方志学家;在“大礼议”中,他更多的是政治家。左顺门事件前,杨慎约集大臣200多人,他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这哪里是文学家的吟唱?分明是政治家的呐喊!李贽在《续焚书》中评价他说:“才学卓越,人品俊伟。”“人品俊伟”就是政治评价。

Q

 杨慎是维护儒家礼法的传统知识分子,您怎么看待“大礼议”事件中,杨慎不惜性命维护儒家礼法?

A

  杨慎是维护儒家礼法的传统知识分子吗?是,也不是。

  这是一场“反皇帝”的抗争,“儒家礼法”仅仅是斗争中的一面旗帜而已(理论口号)。“传统知识分子”是皇权的乖乖子,敢于“不惜性命”与皇权抗争,就已经相当的“反传统”了!

  杨廷和与杨慎等人坚持要嘉靖帝认明孝宗为父,就是为了让年轻皇帝明白,这个皇位不是“天命”所授,不是他天经地义得来的,而是大家“循礼”从宗室后裔中挑选了他(也可以选其他皇族子),是“人谋”的结果。所以,嘉靖皇帝必须要“自律”,要服从大家认定的“礼”,先承认自己是明孝宗的嗣子,才有资格(合法性)继位。这是与年轻皇帝(及其背后的母亲)“讲理”,让嘉靖皇帝在宗法上承认不再是兴王妃蒋氏之子(所谓“夺亲”),排斥蒋氏以皇太后身份入主皇宫,避免太后干政的政治局面出现。应该说,这样的政治安排于国、于家、于民都是有利的、正义的。

  不幸的是,杨廷和与张太后以及满朝文武大臣的政治联盟,在皇权与兴王妃蒋氏的兴风作浪下彻底失败。皇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节制,是封建社会一大弊端。你刚刚把他捧上皇位,他马上就可以翻脸不认人。一个13岁的小皇帝,长到16岁,就可以随心所欲,变乱宗法,在阿谀奉承之辈的拥戴下,将“天、地、君、亲、师”的五伦序列,变乱成“亲、天、地、君、师”的乱码序列(见张璁论亲)。

  皇权不自律的状况终归会受到谴责。杨慎上疏,发生在嘉靖初年,其结果是被贬滇南。嘉靖末年时,出现了海瑞骂皇帝的事件。但不同的是,海瑞在嘉靖病逝后,依然官复原职。杨升庵没有海瑞幸运,他被贬云南后,终生未获再启用,72岁病死滇中。嘉靖皇帝执政45年,一头一尾,遭遇到杨慎、海瑞2位著名历史人物的批评规劝,所谓“骂皇帝”是也。

Q

杨慎被贬云南,没有消极颓废,而是豁达开朗。杨慎有名句:“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您觉得从《临江仙》中可以看出杨慎有怎样的历史观? 

A

  《临江仙》中体现的历史观,就是杨慎在《二十一史弹词》中表现出的历史观。杨慎不同于司马迁,他不为帝王将相做传,而是毕生热衷于文献整理,让历史事实自然说话。这是一种终极伟大的历史观。

杨慎《二十一史弹词注》

Q

《 明 史》 记 载 杨 慎 曾 对人说:“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 当自学问中来。” 比起天分, 杨慎更赞同后天发奋图强。据您研究, 杨慎刻苦治学的态度对他后来创作有什么影响?

A

  杨慎的后天发奋图强,不仅仅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更表现在勤奋抄书上。手勤、笔勤,是他治学的最大特点。举个例子:“虑乱者穿其颐,志远者刺其目。”这条关于古代眼刑与蚕丛纵目的关键性史料,就仅见于杨升庵的著录,今本《路史》卷四中没有这条。古人(明人)抄录史籍,重意理而非拘泥字句,为节省笔墨时间,粘连与中略是常有的,只要与核心内容相符,就不应该轻易否定。杨慎在翰林院宫廷藏书阁看到的许多图书版本,是民间(包括一般官方)看不到的。今日一些醉心“字句考据”的学者,轻易指斥杨慎所纂书籍为“伪书”,其实是知识不足的表现。根本原因是不相信杨慎一生能写出400余种书来(绝大多数是“抄录编撰”,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杨慎《节临王羲之十七帖册—蜀都帖》(局部,复制件)

Q

目前,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三国演义》开篇那首著名的《临江仙》是杨慎的代表作,真可谓“诗红人不红”,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您觉得应该从哪些角度去挖掘这位明代才子?

A

  杨慎的“诗红人不红”现象,是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造成的,他们没有把杨慎和海瑞同等看待。

  挖掘杨慎资源,可以有多重角度。中纪委网站把杨慎树为“官二代”的好榜样,就是一个例子。同时,把杨慎放回明代历史现场,将他父亲杨廷和与他一起研究,你会发现很多新鲜的面相。

关松房《松图》,1961 年作于杨升庵纪念馆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