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历史文化名人】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 ‖ 郭懿仪

作者:郭懿仪(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28 22:52:20 浏览次数:1328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杨慎古音观的建立

及其《古音》系列著作

郭懿仪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逸史,弘治元年生于京师,四川新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杨慎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自幼聪颖,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之争,杨慎与王元正等200多人被廷杖,当场杖死者16人。10日后,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盘等7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后被谪戍至云南永昌卫。嘉靖八年(1529),其父杨廷和病逝,杨慎获准归葬其父。终世宗一世,共6次大赦,杨慎仅数次往返在泸州居住过约十年时间,等待赦回家乡,终不得赦。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六日,杨慎在戍所逝世,年72岁。由云南巡抚、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还葬故乡新都。明穆宗隆庆初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杨慎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明史》称其:“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著作达400余种,辑为《升庵集》。除从事散文、诗词的写作外,对于文献考据方面的功夫也极深,亦是明代进行音韵研究的先锋之一。其《古音》系列、《丹铅》诸录、《六书博证》等书,对古音学研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杨慎的著作,清代李调元将之辑入《函海丛书》,后除《古音后语》外,皆收入《四库全书》。

新都桂湖内杨慎塑像

复兴“汉学”传统

《四库全书总目》综论经学宗派时提到:“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将经学分为两大类,“汉学”重视训诂考证,“宋学”则偏重义理诠释。明代初期,面对文学、经学乃至思想等领域的衰退,如何振兴传统经学?立即恢复正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宋人以义理解经,重视议论的风气蔚为流行,明代王守仁继宋陆九渊之后创立心学,其追随者“削经铲史,驱儒归禅”,让空谈心性之风气更加昌盛。为一改此风,明中期起,部分学者提倡“舍宋人之议论,求朱子以前之六经”,重视史实考辨,以求挣脱宋人经说的束缚,舍弃空发议论。从文献本身着手,考据工夫必不可少,带动文字音韵研究逐渐为人重视,而开启此风的领导者,当推明正德年间的杨慎。杨慎《古音》系列著作代表明代前期的《古音》系列包含:《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古音附录》《古音馀》《奇字韵》《古音猎要》《古音略例》《古音骈字》《古音后语》《古音拾遗》《古音复字》等11部著作。其中《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古音附录》《古音馀》《奇字韵》《古音猎要》《古音略例》,系依平水韵编排,一般合称为“升庵韵学七种”,目前学界一般称之为“音学七书”。

古音研究成果,后启焦竑、陈第、顾炎武等人。如:焦竑透过研究《诗经》音读,将几被奉为圭臬的“叶韵”说予以推翻。陈第作《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以证明代古音研究已超越宋代。另外,名物制度的考订也有重要成果,如: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沈万钶《诗经类考》、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林兆珂《毛诗多识篇》等等,这一类关于《诗经》名物的考证性著作也陆续出现。

谭苑醍醐

事实上,明代中期的学术环境已形成反“宋学”集体意识,强调古注疏的重要性。杨慎提倡“汉学”,重视汉魏注疏,对于宋人扬弃古代注疏的行为甚为不满,故抨击经学诠释趋于理学化及心学化的倾向。他批评道:“孔子修鲁史,不肯增阙文;汉儒校群经,未尝去本字。宋人《尚书》则考订《武成》,《毛诗》则尽去《序》说,吾未敢以为然也。”a杨慎认为研究经典就要回归经典本身,并非以己意任意删改、解释,故应重视章句训诂。想要直指经典本旨,就须重视旧注,想要研究旧注,考据之功必不可缺。所谓“考据之功”涉及的范畴上至天下,下至地理,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几乎无所不包。杨慎向来以博学著称,为唤醒众人考据的重要性,杨慎以文字音韵出发,建立一套古音学理论系统。

杨慎撰《古音丛目》小学类三内文

杨慎对于阐释经学的新态度,终结了有明一代学者继承宋人余绪,不求字音训诂,仅空谈义理的风气,为明代开创了崭新的经学研究道路,也让杨慎成为明代古音学的开创者,其影响远及清代初年。

杨慎始开古音研究的风气

传统经学以传注、释疏为主要内容,并以此把握六经要旨,直指经典。杨慎利用考据学、训诂学为手段,还原经典原义。但从先秦以来,文字、音义、章句乃至语法经过长时间演化,后人不管是阅读经典原文或历代注疏都会面临很多障碍。宋人选择尽废音义,改以追求义理,此举让宋代文字音韵之学仅为科举服务,视为末流,连带影响明代文人对文字音韵的忽视。杨慎曾说:“今日此学影废响绝,谈性命者,不过剿程朱之粕;工文辞者,止于拾《史》《汉》之聱牙。示以形声孳乳,质以《苍》《雅》《林》《统》,反不若秦时刀笔之吏、汉时奇觚之童,而何以望古人之宫墙哉!”(《升庵全集》卷二)

杨慎想要扭转情势,将研究文字音韵之成果,用以批评宋儒的学说,对典籍提出许多独到见解,成为清代考据学的先启。嵇文甫评论道:“当明朝中叶,固然是‘心学’盛行的时代,可是就在这时候,为后来清儒所大大发展的考证新学风逐渐萌芽了。这里首先打开风气的要数杨升庵。升庵著《丹铅录》《谭苑醍醐》《古音丛目》《古音猎要》等数十种,虽疏舛伪妄,在所不免,但读书博古,崇尚考据之风,实自此启。”a杨慎《古音》著作目的是利用古音来探求经典,为考据而服务。此一理念实则转化于唐代韩愈“复古诗论”的精神而来。韩愈志在复古,对于诗歌方面有意识地反近体声律来作古诗,认为古今必有不同,不可以今律古。因此,作古诗必要用仿古韵例。这个复古精神从丁度《集韵》开始至南宋初期毛晃、毛居正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加入大量古诗赋的韵读,吴棫《韵补》也以补充《集韵》为宗旨,可见一斑。虽然建立古韵韵例以失败告终,但却激起古音研究的浪潮。这股复古浪潮,从吴棫古音学藉由朱熹的阐释逐渐影响经学,朱熹“叶音”说深刻地影响元明两代的经学、诗学及古音研究。杨慎曾说:“大凡作古文赋颂,当用吴才老古韵;作近代诗词,当用沈约韵。近世有倔强好异者,既不用古韵,又不屑用今韵,惟取口吻之便,乡音之叶,而著之诗焉。良为后人一笑刺尔。”显示出杨慎对古今音已有深刻认识,已具备明确古音观念。

丹铅总录校证

《古音》系列著作的理念与价值

杨慎的《古音》系列著作共有11部,著作甚丰。杨慎古音学的研究方法是藉由分析上古韵文韵例来构筑其体系,这也是研究古音最佳路径。以下将其《古音》著作分别介绍之:

(一)《转注古音略》依韵目5卷。在韵字下标其音读及简单释文。在《答李仁夫论转注书》提到:“转注也,古音也,一也非二也。”将六书“转注”概念和古音研究结合,形成杨慎古音研究的核心——“转注古音”。

(二)《古音后语》1卷。收于《转注古音略》文后,内容为整理前人音韵理论。杨慎以此阐述“转注古音”的内涵,并与明代赵古则“转注”理论相比较。

(三)《古音丛目》依韵目5卷。内容多与《转注古音略》同,但较为简略。杨慎于《古音猎要·序》释其内容:“予辑《古音丛目》,凡四千五百余字《,诗补音》《楚辞释音》《韵补》《古音略》取十之六。”是结合吴棫的3部著作与《转注古音略》而成。《古音丛目·序》阐述以“三品”的音韵标准来检验吴棫古音成就,是杨慎古音学的重要内涵。

(四)《古音略例》1卷。取五经诸子、古史纬书的韵语共185个,标注古音反切,分为“辨误”“变例”“正误”“叶音”等标目。虽未对上古韵文全面解析,但对于研究杨慎的古音标准,及当时“叶音”风气的认识有所裨益。

(五)《古音猎要》依韵目5卷。其内容多与《古音丛目》相同,亦有学者视为是《古音丛目》的节本,按杨慎所言似是补充“古音丛目”之作。

(六)《古音馀》依韵目5卷。其《古音馀·序》:“《古音略》既勤梓人,大理董生难尤数数是者,则进而称曰:‘转注昭矣,然尚犹颇有遗余焉。’则复采拾得千若字,予为删润以为《古音馀》。”可知此为由杨慎整理润饰的著作。

(七)《古音附录》,今见一卷本。王文才以《郑堂读书记》等为证据,推论《古音附录》应为五卷本,其言:“《郑堂读书记》十四录‘《古音馀》五卷,函海本;《古音附录》五卷,影抄原刊本。’其附录亦为五卷,正合明人所见之数。”a,目前所见《古音附录》内容体例杂乱无章,应属初稿、未全之作。

(八)《古音骈字》《古音复字》《奇字韵》依韵目分5卷。其内容主要处理典籍中的文字异文,而非古音范畴。李调元《古音骈字·序》:“至有不识古字为何物者,往往以古今通用之字,稍自博雅者出之,后人目不经见,遂乃色然而骇,少所见必多所怪也。先生有慨于此,博采群书,旁及钟鼎铭识,于是其字而互用者,作为《古音骈字》四卷。”《古音骈字》《古音复字》多收录复合词;《奇字韵》则以单字为主。

(九)《古音拾遗》5卷。仅有书名未见其书。王文才考证云:“脉望馆曾藏是书,历见于焦竑编目、千顷堂目,上海南京皆有慎孙宗吾万历刊本《四川通志·经籍志》作《古今拾遗》,显系字误,注出《资部谈资》,而不见何宇度目,实抄自李调元标目,原出焦目。”

以上11部著作,除《古音拾遗》及《古音附录》之外,以其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古音学研究成果;二是音韵工具书。

(一)古音学研究成果:《转注古音略》《古音后语》《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古音馀》。透过对上古韵文的韵例分析来建立古音系统,杨慎选用六书中“转注”一词来指称其古音学理论基础。借用“转注”的变动特性来阐述语音历时变化的特性,可证杨慎对古今音变已有深刻的认识,因此,《转注古音略》可视为杨慎古音研究之大成。明代杨士云《书转注古音略后》评论说:“升庵杨氏,博学好古,洞贯微奥,正许之拘,从王之正,补吴之阙,而昭保氏之教,斯《转注古音略》所以作也,方诸《韵补》,去取弥精,数亦如之,才老斯道不坠之望慰矣夫,宜并传也。”将杨慎视为吴棫古音学之继承者。然,却因“转注”一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又各自有其发展脉络,致使杨慎“转注古音”理论并未受到太大重视。

(二)音韵工具书:《古音骈字》《古音复字》《奇字韵》《古音略例》。文字音韵虽属传统小学,但宋代以后已成为少数人的专业知识。一旦遇到古籍里的俗字异文,便求助于此。杨慎亦深知个中道理,利用这些工具书让文字音韵之学更容易接近,亦能达到推广考据之目的。

杨慎为唤醒士人阅读经典时考据工夫的重要性,亲身示范,以文字音韵着手,也开启其古音学研究的道路。杨慎古韵学出自吴棫,他的功绩在于明确提出了“古音”概念,注意到古今音变的复杂性,改进了考订古音的方法,为后来陈第及清代古音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启清代古音学的辉煌成就。杨慎虽然在识断与精审上不如清儒,但博览群书则无人能及,在处理用韵韵例时,有解释得当的部分,也有草草数字带过,其推理演绎亦不如陈第细致。然而,学术不断进步原就是奠基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吴棫、杨慎的努力与尝试,启发明代后期陈第归纳《诗经》韵脚以求古音,最终引领清儒对古音研究取得辉煌的成果。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郭懿仪(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