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诸葛亮功盖三分国 ‖ 谭良啸

作者:谭良啸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4-20 14:45:01 浏览次数:2878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诸葛亮(181—234年)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三国蜀汉贤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东汉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曾在隆中隐居,自公元213年入川,到234年病逝,治蜀施政达21年之久。他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广任贤才,注重法治;他首次在蜀地设置锦官和堰官,发展生产,务农殖谷,富国强兵,并对都江堰进行过有效的管理;他南征平叛,改善与西南各族关系;东和孙吴,多次出兵北伐曹魏,力图兴复汉室,一统天下。他曾5次北伐中原,病逝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刘禅即位封他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后 世尊称“武侯”。

诸葛亮功盖三分国

谭良啸

“相”在象棋开局摆放中,和“帅”仅有一子之隔,是防止主帅被攻破的外围防线。象棋有规则:“相”不可过楚河汉界,必须一直守在自己的国土。比起凌厉的“車”和灵巧的“炮”,只能飞田的“相”似乎有些笨拙,但真正的下棋高手,能够在棋子的杀伐进退间,将“相”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做到欲要保“帅”,不可缺“相”。在封建王朝的这盘大棋上,“相”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荀子·富国》中曾有这样的评价:“使百姓无冻餧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贤相紧跟在圣君之后,对解决老百姓挨饿受冻的生存问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足见贤相地位之高、责任之大。

诸葛亮就是能左右蜀汉国“存亡之秋”的贤相。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其形象多少有些被神化,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典故,小说的艺术成分较多,史实的根据较少。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或许并没有那么神机妙算,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也不容抹杀。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曾毫不吝啬地称赞诸葛亮可以匹敌管仲、萧何,是“识治之良才”。

27岁出山后,诸葛亮鞠躬尽瘁,竭力推进匡扶汉室的大业。哪怕先主刘备病逝,他也一手撑起整个蜀汉,让三国中最弱的蜀汉政权得以续命。

诸葛亮为何要呕心沥血帮助当时“一无所有”的刘备收复天下?谭良啸表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诸葛亮和刘备有“兴复汉室”的共同奋斗目标;二是诸葛亮考察刘备后发现,只有刘备能给自己最好的发展平台;三是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精神感动,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其知遇之恩。

诸葛亮有过超然的隐居出世,也在儒家入世的政治理想下,一头扎进了天下纷争。他并不是单一的“纸片人”,他身上也有很多矛盾。诸葛亮的一生,若能按照《隆中对》稳步推进,如辅佐刘备取荆州、据益州,联合东吴政权,团结西南少数民族,北伐中原等,便再好不过。但偏偏,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生,断落在了“平天下”这一道大门槛上。

其实,比起对外征战,诸葛亮的内政更为瞩目。陈寿将其总结为:“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诸葛亮是廉政先锋,也是法律的坚定拥护者。主政蜀汉期间,诸葛亮力建清正廉明的法度,对他人严格,对自己更是严格。

诸葛亮在《自表后主》中说:“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他是中国历史上高级官员自报家产的第一人。“他还把自己的物质生活降低到普通官吏水平,节俭自律、甘于淡泊。”谭良啸表示,诸葛亮“申报财产”的行为,对现在也很有启发。衡量一个官员是否廉洁,不仅看其拥有财产的多寡,还要看其财产收入是否取之有道,看他对待财产的态度及所为是否符合法律道德规范。

此外,诸葛亮为促进蜀国经济发展,在多个方面作出努力。他首次在蜀国设置锦官和堰官,锦官负责蜀锦的工业化发展,堰官主管都江堰维护。此外,诸葛亮还积极推动川中井盐发展,大幅提升盐赋税收。

更鲜为人知的是,在历史上,诸葛亮也在蜀中积极治水。他曾组织民众大量兴建各类灌溉设施,时人称为“诸葛堰”“小诸葛堰”。同时,他安排人在各地筑堤以防水患,倾力保护他在《隆中对》所提的这片“天府之土”。

诸葛亮不仅为维护和发展益州作出卓越贡献,还为蜀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诸葛亮行事刚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洁、为国为民的为官品格,直到如今也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您研究诸葛亮的契机是什么?经历是什么

我研究诸葛亮的契机很简单。1974年秋天我调入成都武侯祠,接触到了诸葛亮。当时武侯祠还不是博物馆,而是叫武侯祠文物保护管理所,主要就是对武侯祠的文物进行保护。我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的是对武侯祠的研究保护,就必须要认识和研究诸葛亮。20世纪70年代,对诸葛亮的研究经历了一段曲折时期,粉碎“四人帮”后,才开始根据正确的史观实事求是地进行诸葛亮研究,我也开始深入研究诸葛亮,并一直在武侯祠工作了27年。在此期间,1984年,武侯祠文物保护管理所改名为现在的武侯祠博物馆。

您深入研究诸葛亮以后,发现他和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形象差别大吗?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我个人的研究习惯是:刚开始研究诸葛亮,绝不会看《三国演义》。因为我怕它混淆了我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我先了解的是历史上的诸葛亮,然后再读《三国演义》。毛宗岗在《三国志·读法》序言中提出了“三绝”,说曹操是奸绝、关羽是义绝、诸葛亮是智绝,这就是“诸葛亮是智慧化身”之说的索本。他提出诸葛亮的智绝,达到了对诸葛亮评价的极致和顶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历史上的诸葛亮的差别,就是《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智慧夸大到极致。诸葛亮有没有智慧?有!但没有那么极端。所以鲁迅先生才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们应该注意,诸葛亮首先是一个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个军事家。但是《三国演义》夸大了诸葛亮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而忽略了他的政治家身份。其实我们所说的诸葛亮,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蜀汉国著名的忠臣贤相。

诸葛亮为什么会择主刘备?

首先诸葛亮和刘备有共同的理想——“兴复汉室”。这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写到的:“建立霸业,还于旧都。”而且诸葛亮还帮刘备把这个奋斗目标明确了下来。其次是因为刘备能给诸葛亮展示才华的舞台。诸葛亮隐居南阳期间,虽然嘴上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实际上,他是在观望和等待。当时诸葛亮的一些朋友到北方投靠曹操,他的大哥诸葛瑾也在东吴做官。北方曹操和东吴孙权麾下人才济济,周围有一批文臣武将,诸葛亮去投靠他们,可能并没有很好的展示平台。并且,诸葛亮选人很慎重。他扶持刘备,是基于对刘备有一定的了解和考察,他知道刘备是汉室后裔,和他理想相同;也了解刘备身边的人才多是武将,较少谋士。所以诸葛亮择主刘备,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再次是刘备的诚恳打动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时47岁,诸葛亮才27岁。刘备当时的身份是左将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省部级高官”,被曹操誉为“天下英雄”,名声在外,很有身份。但诸葛亮当时呢?只是布衣、白丁,不过他的才能确实受人称赞。

刘备拜访徐庶时,徐庶就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后来刘备拜访三国名士司马德操,司马德操也说:“识时务者在于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这个伏龙指的就是诸葛亮。刘备心中受到震撼,所以他一次二次三次地去顾访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这种屈尊下驾、诚恳邀请所感动。就是这三方面原因,诸葛亮会择主刘备,为其效力。

怎样理解诸葛亮“忠臣”的形象?

诸葛亮忠臣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诸葛亮的忠,首先是对自己承诺忠实地执行。刘备托孤时,诸葛亮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也就是说,我要以死来承诺你对我的托付。他并不是只对一家一姓愚忠,更多是忠于他的职责和担当。其次,他的忠更多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体现,是他对刘备的感恩。诸葛亮很有天分,也很勤奋,因为刘备三顾,才登上政治舞台。然后又有刘备托孤,让诸葛亮当上了朝廷的“一把手”,能够管理蜀国的内政和外交,事无巨细全靠他决断,他的才能得以全方面展示。因为这个感恩之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了他的一生。从这两方面来看诸葛亮“忠臣”的形象,或许就不会太过狭隘。

诸葛亮施政治蜀长达21年,为促进当时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发展,他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作出过哪些努力?

在政治上,诸葛亮一是厉行法治,二是广任贤才。当时入蜀为什么要厉行法治呢?因为之前的刘焉和刘璋统治蜀地20多年,蜀地豪门大族徇情枉法、为非作歹。因此,诸葛亮治蜀,把“立法施度”作为当务之急,只有将整个法律制度建立起来,国家才能有序。并且诸葛亮很注意恩威并济:一方面是犯了法要处理;另一方面也要让你知道,作出贡献能够加官进爵。其次就是广任贤才。为广揽人才,诸葛亮实行“取人不限其方”的政策。蜀汉的官员不出自一方一派,而是来自各地和不同的割据集团。虽然重视人才、广揽智士,但诸葛亮并不是见才就用。在选才授任时实行“德才并重”标准,是诸葛亮施政用人的一个原则。在经济方面,诸葛亮发展生产力的举措很多,首先是农业。虽然史书具体记载不多,但诸葛亮强调“闭关息民”,不打仗、不折腾,让百姓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并对盐和铁进行专卖管理,留下很多关于盐铁管理的遗迹。诸葛亮还在蜀地首次设置锦官和堰官,对蜀锦和都江堰的保护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文化上,他也有很多措施,例如兴办学校、颁布恢复国学传统教育的这类政策。

诸葛亮曾首次在蜀地设置锦官,成都别名“锦官城”的由来似乎也与诸葛亮紧密相关

成都锦官城的得名确实与诸葛亮紧密相关。在汉代时,有盐官、铁官这些职位,但并没有锦官。据四川大学缪钺教授考证,锦官这一职位由诸葛亮首设。锦官的设置,有点类似现在的“工业开发区”,就是把织锦这个行业的工匠都集中起来,集中到一个区域。然后设锦官来管理他们。相当于把分散的个体户集中在一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产业化”生产,像一个“国家开发区”。另一方面,诸葛亮自己的庄园里也栽桑树养蚕,大力发展“蜀锦工业”,促成了成都锦官城的得名。

诸葛亮曾对都江堰进行过有效管理。为促进“天府之国”的形成,他都有哪些水利管理措施?

李冰修建都江堰后,诸葛亮首次设堰官管理都江堰,并为堰官配备一支1200人的专业修缮队伍,对都江堰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用专业的人来管理都江堰,对都江堰的保护和发展以及整个川西地区的安全,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换句话说,都江堰能够在现在还起作用,诸葛亮功不可没。诸葛亮设堰官管理都江堰的同时,还大量兴建各类灌溉设施,时人称为“诸葛堰”“小诸葛堰”,并在各地筑堤以防水患。据民国《成都志》记载:“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故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促进了天府之国的形成。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杜甫曾写他:“两朝开济老臣心”“长使英雄泪满襟”,您觉得诸葛亮为什么被文人士大夫推崇?

士大夫对诸葛亮的推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诸葛亮得到刘备赏识。他们也希望当今的皇帝能像刘备一样,来三顾自己。所以他们对诸葛亮的推崇,一方面是对他才华、忠贞还有功绩的佩服,另一方面就是很羡慕他,能够得到刘备的信任,得到展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因为中国士大夫的最高荣誉就是当皇帝的老师,他们都渴望被重用,这两点诸葛亮都做到了。所以他们推崇诸葛亮,实际上是有自己的心愿在里面,希望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得以展现和实施,有这样一个情结和心境。特别是杜甫,他当时进入四川时,就感受到四川老百姓对诸葛亮的缅怀和尊敬,很感慨。几百年过去了,四川百姓还在怀念诸葛亮,所以他觉得做一个好官能够百世流芳。杜甫有许多反复吟唱诸葛亮的诗,所有研究杜诗的人都知道,杜甫推崇诸葛亮,寄托了自己的情怀在其中。

您为什么会说诸葛亮是“中国官员之楷模”,您觉得今天研究诸葛亮的廉政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诸葛亮应该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向皇帝主动报告自己不动资产、流动资产和家人情况的丞相。他在《自表后主》中说得很到位:“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就是说诸葛亮所有财产都来自于官府,他死后家里什么财产都不能留下。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没有办公司、没有从事经营、没有集纳股票,所有财产都是公家的。而且他还把自己的物质生活降低到普通官吏的水平,节俭自律,甘于淡泊。他可以作为中国古代官员廉洁自律的一个典型代表,所以说他是中国官员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引用诸葛亮《自表后主》中的“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对领导干部提出要求。所以诸葛亮的廉政思想,很具有现实意义。当然,诸葛亮一生也很简朴,他执法公允的事情也很多,陈寿对他的评价很高,《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赏罚分明。

诸葛亮为官不徇私不包庇,著名的例子很多,例如挥泪斩马谡等等。所以诸葛亮在执法上的公正、严明、勤勉,生活上的严谨、简洁、朴素,都做到了极致。诸葛亮高尚的品格是中国士大夫的典范。对于当今的官员执政,也很有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谭良啸, 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原副馆长,潜心研究诸葛亮与三国文化逾40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原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作者:谭良啸(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原副馆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