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特产>详细内容

郭平 ‖ 道路、稻米和故县:游仙的过往很精彩!

作者:郭平(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绵阳晚报(2018年9月15日) 发布时间:2018-10-17 09:21:00 浏览次数:1367 【字体:

游仙区地理标志:富乐山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绵阳市中区,其辖地以涪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分设涪城、游仙两个县级区。

      游仙区位居涪江以东,治地游仙镇沈家村。据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汉代云游天下的仙人李意期曾在这里修炼,后人乃修游仙观以作纪念,游仙得名于此。

      游仙设区至今,不过26年,然而游仙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游仙区示意图(来自百度)


走道要走长安道

      道可道,非常道。

      进得梓潼,南栈险尽,遂有陂去平来一说。据咸丰《重修梓潼县志》记载,县北十里剑泉,曾有明万历年间“陂去平来”坊,知县张香海于咸丰七年重修。

      经过游仙的驿道,正是通天的大道。书生北去,王侯南来。古代梓潼、绵州之间的官道有70里在今游仙境内,无北栈之险,无成绵之夷,恰是险夷之间的缓冲地带。

      秦汉之间,中国陆路网状交通已然成形。为了统一天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不遗余力地修凿通蜀的道路,“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战国策》)。为了确保政令畅通,路政是统一王朝第一等要务。入蜀通道,历代均有所维护。

     唐代金牛道脍炙人口,李白以“黄鹤之飞”、“猿猱欲度”极言其艰险。惟其艰险,而凸显其通达之意义。前玄宗、后僖宗,天子入蜀,过游仙。杜子美、罗江东,送行偶遇,在游仙。

      仙海水利风景区

      南宋吴家军守蜀,淳熙初,主帅吴挺整治军队,“武兴(即略阳)所驻为前军,为中军,自是而西至巴西(即绵州),则为左、右、后军,……辕门号令,朝出而夕达矣。”(《宋史》)略阳绵阳,直线距离500里,能做到政令朝出夕达,宋代邮差有“急脚递”“金牌递”名目,速率委实惊人,后世有俗语“狠脚子”,实滥觞于此。而当时路政之健全,亦复惊人。大宋的马拉松健儿,携军令,经过游仙时,要么刚起跑,要么正冲刺。

      明代入蜀,弃用金牛道,取道川中地区。没有了官府的经营,江湖险恶。游仙境内的古蜀道,大致由武松走;再北,有请老虎和武松一起走。

      清康熙29年(1690)恢复金牛道,驿道重新过游仙。按照十里一铺的标准,游仙境内设有六铺一驿,即宣化铺、魏城驿、铜瓦铺、沉香铺、蔡家铺、抗(秔)香铺、滥泥沟铺,共计70里驿道。

绵阳市境内古驿道图,红色箭头所指为游仙境内驿道(蒋志 绘)

      2014年,绵阳博物馆曾组织“绵州古驿道野外调查”。仙人桥以东及朝阳厂厂区与芙蓉小区一带,驿道遗存明显,包括“酌中道里碑”、大量驿道石板及疑似驿道设施。酌中道里碑有指路、计程之功用,为旧时路政基础设施。该碑体型较民间指路碑大,无后者常见的“弓折弦先断”一类民间辟邪语,且标明立碑时间,可见是官方所立。碑立于乾隆五十年,时在绵州迁州及金川战事结束后,虽不起眼,但革故鼎新的意义明显。驿道石板,尺寸不等,但比剑阁梓潼整齐规范,比绵阳德阳简单粗犷,充分体现出游仙驿道位于浅丘山地的独特属性。

      七十里驿道,还有数不尽的诗。北宋诗人唐庚说,“左绵城北长安道,马足翻翻人自老”,官人推敲昨天的诗句,咏叹做官的辛苦。还有赴考的学子,纠结做过的题目,体味落榜的酸楚。只有脚夫,把劳乏托付给前站的薄酒。这正是旧时驿道上的一般风貌。

      骡马倦极,翻一翻鼻孔,空气中传来九月的味道。


说稻不可太专业

      丰收的味道。

      绵州产稻,古已有之。绵阳地区出土的汉代文物,透露出大量早期农业生产的信息。

      《华阳国志》载,“(涪县)有宕田,平稻田。”可见汉晋时期绵阳境内即已种植水稻。唐代绵州境内兴修了多处堰渠,如游仙境内的洛水堰,“魏城县北五里有洛水堰,贞观六年引安西水入县,民甚利之。”(《唐书·地理志》)

       宋代绵州的稻米已经以后起之秀的姿态,蜚声于省内乃至国内。据《宋会要》记载,淳熙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四川总领赵彦逾向朝廷建言,在绵州就地设场买米,就能保证绵州军粮供应,从而不需再从彭州转运稻米,因之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宋代绵州稻米产量的飞跃,得益于良种水稻“占城稻”的引进。占城稻是一种高产、早熟、耐旱的优质稻种,五代后期及北宋初年由海商从今越南引入福建,其后推广至江淮及两浙,逐步覆盖其他地区,后因南宋对四川的重点开发而落户于绵州。乾隆《直隶绵州志》提到宋代绵州引进占城稻的事,“……惟稻最美,有名曰占者,云自占城来。桂阳占,白色;沙占,白色;岩占、麻占,俱黄色。……糯色黄者,有辉糯、有黄丝糯;色红者,有矮子糯,俱可酿、可饧、可炒、可糍。”

      南宋诗人洪咨夔曾在《幽芳晚凉倚窗观稼(魏城四十里)》诗中说,“晚风不动稻苗平,叶叶头边沆瀣明”。稻苗密实,稻叶上端露珠,风来不动,足见植株健旺,长势喜人,丰年在望。这正是引种占城稻取得成功的真实记录,同时可知,今游仙境内是古绵州重要的稻米种植区。

      唐宋农业技术的进步,为清代缓解人口膨胀的矛盾打下了基础。“湖广填四川”移民带来稻作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也是绵州能够保住稻米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


游仙区田园风光

       上文提到,游仙境内“六铺一驿”,其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名,“抗香铺”,“抗”是“秔”字误读讹传,流布甚广,以致于喧宾夺主。古人定名为“秔”,显然煞费苦心,本想利用驿道的优势,为绵州本地稻米打一个路牌广告,然而他们忽略了“秔”字比较生僻,忽略了古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于是乎,不认识的认半边,认识的来不及核实,一片好心取定的“秔香铺”被驿道上的人们喊成了“抗香铺”“炕香铺”“杭香铺”“亢香铺”。后来,即便稻田就在面前,过往的人们也不知道“抗香铺”是什么意思了。


故县已经成传说

      游仙境内曾设有两个古县,即魏城县、盐泉县,分别存在730年、633年。这样长的“县龄”,不逊于很多今天仍“健在”的县。

      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分巴西梓潼郡,于梓潼置潼川郡,于涪县置巴西郡,并设潼州(治涪县),如此一来,涪县成为州、郡、县三级政区治地。同时分涪县地置魏城县,治今游

仙区玉河镇,隶巴西郡。

今日魏城

       魏城之名,有人附会为蜀汉大将魏延屯兵筑城;有人考证为“西魏建立之城”;另有“魏成”的写法,其义亦通,未可轻易否定。

       唐宋间的魏城,是蜀道重镇。《新唐书·地理志》绵州巴西郡条载有:“魏城,上。北五里有洛水堰,贞观六年引安西水入县,民甚利之。有铁、有盐。”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次魏城。前方无险可守,蜀主派人送降表来魏城。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未必不是一种明智的举措。

 魏城镇绣山村唐代石堂院

      今玉河、徐家等地曾出土唐宋文物,如1968年10月,玉河出土一批宋代青铜器,祭祀特征明显,很可能是当时官府或民间富户的礼器。文物的背后,有暂时未知的故事。

北山院摩崖石刻

      宋人高度重视魏城在交通上的地位,今魏城有南宋通济桥碑。此碑名声在外,碑文称,“由西蜀道长安、道襄汉,毕出于魏城县”。通济桥为木石混合结构,上有桥阁二十间,“丹雘辉明,气象伟杰,北道千里,行者创见”。显然,这座桥完全可以为当时的魏城县“代言”。

      至于盐泉,本来是从魏城县分出来。魏城新旧县治地相距45里,分县,表明中央政府对于魏城盐铁资源的重视。

      隋大业十年(614)魏城县从盐泉井(今玉河镇)迁治于今魏城镇,原治地盐泉井,于唐武德三年另置盐泉县。“地有盐井,民得采漉,为四方贾售之地”,盐泉,得名于西晋左思《蜀都赋》“家有盐泉之井”,从立县之始就是资源基地。

游仙区东宣乡鱼泉寺

       从此,游仙境内,魏城、盐泉两县并立,至元代裁撤,期间皆属绵州。

      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县入州”,撤销巴西、魏城、盐泉三县。裁撤具体原因不明,不外乎有二:一方面是宋末战乱,人口凋敝;另一方面是经过唐宋两朝的开发,魏城、盐泉的资源已近枯竭。

      资源枯竭,对现代人并不陌生。那是一种无可挽回的凋零。


       沉香一语成谶,新的游仙故事是沧海桑田。铜瓦铺与沉香铺之间的部分古蜀道沉入水底,沉抗水库继之仙海,眼前浩渺烟波,还不够磨合一双草鞋,这样的启示别有风味。

来源: 绵阳晚报(2018年9月15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