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特产>详细内容

【特产】魶鱼状似鲵 或产自雅安‖周德富

作者:周德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23 15:07:29 浏览次数:1064 【字体:

魶鱼状似鲵 或产自雅安

周德富

雅雨、雅女、雅鱼,被称为“雅安三绝”。目前,雅安正在全力打造三雅文化主题公园,一个具有地标性质的高大建筑——一条巨大的“雅鱼”已经初具雏形。

2019年8月20日,在青衣江多营段发现的野生大鲵

现在人们所说的“雅鱼”,通常指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又名丙穴鱼、嘉鱼、丙穴嘉鱼,统称裂腹鱼。其实,雅安出产的珍稀鱼类并非只此一种,其中文献记载较多的是“魶(nà)鱼”。

魶鱼或为娃娃鱼

对魶鱼记载最早的书籍,是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博雅》,这是我国最早的百科词典,其记载“魶,鲵也”;而记载魶鱼产自雅安的最早文献,则是北宋的《益部方物略记》,其记载:“魶鱼,出西山溪谷及雅江(按,此指青衣江),状似鲵,有足,能缘木,其声如儿啼。蜀人养之。”

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也记载魶鱼产自雅安:“魶鱼,出严道荥经江,四足,大首长尾,声如婴儿,能缘木。”

宋代《益部方物略记》对魶鱼有记载

明代文献中对魶鱼的记载更多,也更具体。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魶鱼,出四川雅江,似鲵,亦能缘木,蜀人食(一作‘豢’字)之。”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蜀志》云,雅州西山峡谷出魶鱼,似鲇,有足,能缘木,声如婴儿,可食。《酉阳杂俎》云,峡中人食鲵鱼,缚树上,鞭至白汁出如构汁,方可治食,不尔有毒也。”李时珍在此引用的《酉阳杂俎》,是唐人段成式的笔记小说,其原文为“鲵鱼似鲇,四足,长尾,能上树。天旱,辄含水上山,以草叶覆身,张口,鸟来饮水,因吸食之。峡中人食之者,先缚于树,鞭之,身上白汗出,方可食,否则有毒。”

雅安本地志书中多记载魶鱼即娃娃鱼。乾隆版《雅州府志》记载:“魶鱼,有四足,长尾,状如婴儿,俗呼为娃娃鱼。”民国版《雅安县乡土志》:“魶鱼,长尾,有四足,能登岸,必沫湿之始行,俗名‘搬滩’,畏滩水急,不能上,故尔。状如婴儿,俗名娃娃鱼,亦珍品也。雅安河流均小,旧征鱼课,或珍美所致云。”民国版《荥经县志》:“魶鱼,俗名娃娃鱼。”

“搬滩”之说不见其他史料,只有雅安本地的史料中才有,据说现在雅安山区的老人还有这个说法。“搬滩”的内涵不见记载,联系上下文看,当是指魶鱼吐口水把路面湿润之后才爬行,加之身上有许多黏液,它走过的路面就光洁如滩涂,故名。

古人云“君子不食鲵鱼”

魶鱼肉嫩味美,捕食者、购买者大有人在。雅安的渔民甚至因此而要上交鱼税。但毋食魶鱼的主张,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却从来没有停止过。物种保护,生态平衡,这些意识古人较少有,古人更多是因为闻此鱼凄厉之声,而生悲悯哀怜之情,所以他们往往在诗或文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倡导大家拒食魶鱼。

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就载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昔者南瑕子过程太子,太子为烹鲵鱼。南瑕子曰:“吾闻君子不食鲵鱼。”程太子曰:“乃君子否?子何事焉?”南瑕子曰:“吾闻君子上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且《诗》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岂自比君子哉!志慕之而已矣。”

显然古人反对捕食这种鱼类,主要还是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认为捕食这种鱼是很不君子的。到了清代,这种呼声更为普遍。比如郑光祖《一斑录》:“娃娃鱼,又名孩儿鱼。偶有大至百斤者,无鳞,首略似鲤,尾略似鲇,有手足,似人,指缝联皮如鸭脚,能鸣声,似儿啼,能登岸上树。渔者网得为不祥,入滚水去其皮,治而烹之。鸣甚哀,见之惨然。”沈大成《孩儿鱼》:“鱼身而人形,缘木捕之急;最怜风雨生,呱呱林中泣。”如果说上述两则史料还是委婉倡导,而朱锡绶的《人鱼》则是正面直呼:“溪中有鱼,四足,无鳞,状如蜥蜴,大可数尺,声若婴儿,俗称孩儿鱼。味腻而腥,治法以稻薪藉地,投鱼薪中,沃以沸汤,鱼负痛跳掷,腥涎始净。但其痛极作声,惨于儿哭。天下多美味,何必是!”

古人反对捕食魶鱼,还有一个原因是觉得贪吃这种珍稀物种,是一种生活奢靡的表现。清代嘉庆年间,治所设在雅安的建昌道有一个道台叫郑成基(字静山,顺天大兴人,来雅安前曾官安陆府同知),他对魶鱼很感兴趣,并想用此鱼招待他的上司,他曾写有一首《送雅河魶鱼于方伯董观桥》的诗歌:

雅安城外雅河水,蒙山山下平羌渡。

中有怪鱼形如鲇,四脚纷挐啼上树。

去年忆在锦官时,曾为方伯道其故。

归值残腊碧波寒,每嘱罟师无觅处。

东风又见桃花开,塞岭雪消春水来。

骤雨连朝满郊野,滩声昨夜响如雷。

渔人举网欣如愿,围如巨竹长尺半。

飞书特寄芙蓉城,幸不食言博一粲。

别君四月惊弹指,离绪千端殊不已。

题诗并志企慕怀,但觉相思情满纸。

这首诗后来收录在清人王培荀的《听雨楼随笔》卷二中。有意思的是,王培荀在诗后加了一段说明:“闻董方伯初任蜀藩(指四川布政使),邀制府(指四川总督)饮,先启(写信)云:‘职陛见(谓臣下谒见皇帝)时面奏,蜀地风俗奢靡,愿厉以节俭,当自职始。欲治具(备办酒食)奉邀,无珍错(山珍海错,泛指珍异食品),无多品,未知肯赐顾否?’制府许焉。至则鱼肉菜蔬仅五器,制府为之欢然一饱,当时两贤之(指双方都为人所称道)。董公,名教增,江苏上元人,钦赐举人探花及第;制府,一等威勤公勒公保也。魶鱼,俗名娃娃鱼,有四足,能上树,作儿啼。观察(指郑成基)以十余万金置产业,所筑馆舍亦宏敞,殁后荡然。余曾寓居其第,已两易主矣。后人不知所往。”玩味这段文字,不难发现,王培荀对郑成基(按,即上引诗歌中的董观桥,郑成基号观桥)吃山珍海味、挥金置业、建构宏敞馆舍这种种奢华举动似乎颇有微词。从诗歌内容看,时任四川布政使的董教增似乎也是欣然接纳了郑成基的邀请的。董教增真要是后来到雅安来吃了魶鱼,这与他当初招待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勒保(时任四川总督,征讨大小金川)的做法何其相左!看来董教增到四川之初设那顿饭局完全是为了作秀,是做表面文章。

其实如果魶鱼真就是鲵即娃娃鱼的话,并非只有雅安才产,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古人有云“君子不食鲵鱼”,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尽力地去宣传,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知晓它的珍稀和宝贵。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周德富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