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1季】前世今生 第1集 地理视角看成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27 16:57:17 浏览次数: 【字体:

­

前世今生 第1集 地理视角看成都

(童谣《锦绣成都》)

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四川盆地西部,拥有得天独后的自然资源,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两千多年来,她城址不迁,城名不改,足见其历史的悠远和厚重。诗人李白就曾作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被群山包裹的盆地,这美丽的图景是如何绘就的,下面就请跟随我们走进这独特的山水之城。

1长

成都平原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面重叠联缀而成。平原四周群山环抱,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这些奔腾的河流到了山口之后,又分成许多支流奔向平原,形成河渠纵横交错图景。其中,蜿蜒奔腾的岷江在历史上让成都人颇为头疼,因为都江堰玉垒山的阻挡,滚滚东流的江水,每每在夏秋洪水季节便无处排泻,引得成都平原水害频发。

公元前256年,水利工程家李冰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李冰在人们的呼吁声中,担当起了治水的重任。

经过观测,李冰认为要消除水患就必须在平原上广修渠道,一则可以泻洪,二则可以灌溉,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须凿开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东流。

经过周密策划,李冰父子带领指挥民工在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把它叫做“宝瓶口”。然后在江心用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成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由于堤堰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鱼嘴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

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父子又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这样可以充分保障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也有效地冲刷了沉积在宝瓶口前后的泥沙。

就这样,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者形成了科学的治水工程——都江堰,它把岷江上游丰富而清澈的水源引入成都平原,涵育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而李冰的治水远不止于此。在建成都江堰之后,他又接着疏通成都的郫江和检江,它们是府河和南河的前身。如果说都江堰将岷江变水害为水利,郫江和检江则导引都江堰水源沿城西南方并列东流到了成都城。

刚才,我们说到,由于是冲击平原,成都水域遍布、河流纵横。据统计,成都大小河流150多条,全长1500多公里,湖泊、堰渠等星罗棋布。

有了千里清波的滋养与荡涤,成都人开始了安稳的生活,成都也成为繁荣富庶、家给人足的名都。比如农业,有诗云“民食鱼稻,亡凶年忧,俗不愁苦”;手工业,蜀锦、蜀绣、蜀布、蜀漆名闻天下,并且输出到遥远的蒙古草原和朝鲜半岛;商业,也达到了“喧哗鼎沸,嚣尘张天”的繁华程度,西汉时,成都是全国第二大城市;东汉时,成都是除长安之外的全国公认的“五都”之一。

(陈彼得《成都府》)

公元759年,著名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蜀地温润的气候和市井的繁华烟火,给他辟出了一方安宁。这位历经忧患,善于书写苦难的诗人也留下了《成都府》《赠花卿》这样恬静的诗歌,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这首《绝句》。

[男声2: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蜿蜒河道边的风生水起,浩渺天际中的西山倩影,是成都给远离中原战乱诗人的抚慰。谁能想到,成都平原西高东底的独特地理环境,千年之后,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曾打动过诗人的美丽景致。如今,一些成都人还会在数不清的晨曦和日暮,扛着镜头,越过山丘,爬上高楼,寻找隐秘的点位,当远处的雪山显露真容时,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座城市与雪山同框的瞬间。“蜀山之后”、海拔6250米的幺妹峰;成都行政区域内的最高峰、海拔5353米的大雪塘;距离成都200公里外的四川最高峰、“蜀山之王”——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都能在他们的镜头里找到。放眼全国,成都也是唯一在市区里能够看到雪山的千万级超大城市,身居闹市,遥望雪山,看到的是庄严浩渺,感受的是城市美学。

而在成都周围,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也多达126座,青城山、天台山、丹景山、九峰山等等。其实,从海拔5364米的大邑县西岭镇大雪塘到海拔359米简阳市沱江出境处河岸,一高一低两头的海拔高度,落差达5005米,成都也因此成为海拔落差最大的特大城市。

“极目锦城西,雪岭与天齐。” 在这里,平原、丘陵、高山平分秋色;在这里,人们精耕细作,孕育出发达的农耕文明体系。有人比喻说,成都平原像是自然禀赋造就的“盆景”,景观独特,处处乡愁。

1方

成都,就这样被山水滋润,被自然宠爱:东西两侧的龙门山、龙泉山,筑起城市孕育发展的生态骨架;沱江和岷江,两江环绕,一条锦江纵贯三百里,浸润了城市的繁华和灵动;广袤的平原,筑就了“田在城中、城田相融”的最美底色。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后千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无论历史还是现代,成都都散发着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

本节目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