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1季】文化名人 第3集 李白“出道”

发布时间:2025-02-12 10:05:27 浏览次数:280 【字体:


­

文化名人 第3集 李白“出道”

李白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他“一生好入名山游”,无疑是大唐排名第一位的资深驴友。其实,他在成都行迹还是颇多的,但相比诗圣杜甫的举世昭著,诗仙李白与成都的关系就显得不大为人所知。但成都或许是他一生的怀念,因为在这里,李白正式“出道”了。

1长

开元八年,正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的早期,整个大唐帝国处于蒸蒸日上的局面。20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生活的江油,开始了蜀中漫游之旅。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想尝试着走当时流行的上升之路:干谒公卿。他的目标是被贬到成都做益州刺史的苏颋。当时,苏颋是与张说齐名的赫赫有名天下两大手笔之一,如果被他看上加以褒扬推荐,那么李白就有希望名动天下。

苏颋以“至公无私”著称于朝,虽然被贬到任成都,但他在当地招募戍卒,开掘盐井,冶炼铁器,通过盐铁来发展地方经济,取得了不俗的政绩。对蜀地文化,苏颋是颇有了解的。他特别重视发掘、奖掖人才。他本人也是当时的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还是唐玄宗的御用笔杆子,主掌文诰。

而促使苏颋与李白的会面就是李白有一首题为《春感诗》的五言律诗。这首诗这样写到:“要楚南与北,道直事难谐。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

这是是一首干谒诗。干谒诗是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就曾说:

音频:写这种自荐信也不是李白的自己的发明创造,关键是李白的这些自荐信代表了当时盛唐的时候那批知识分子普遍的一个精神面貌。什么精神面貌呢?就是我求你的时候,说点儿软话啊,我说点儿这个权宜之计的话,但是你要说完全使我的人格屈服来求你做事,那绝对办不到。归根结底就是说,他说软话,说权宜之计的话的目的是什么呢?还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这就是盛唐时代的这个时代的性格,李白是他们里边是一个典型的一个代表

所以,我们看到《春感诗》表面是写城市里榆荚杨花之类的风景和游子美人之类的人物,实际上李白在这首诗炫了一下技,声言“直路捷径不易走通,回归青山也是不错的选择”。

唐朝的干谒风气浓厚,但能把干谒诗写的这样清新脱俗、不卑不亢,也极难得,作品也许不乏稚嫩,但明显能让人感到一股勃发的英气,一种澎湃的自信。

于是,在益州大都督府里,苏颋满怀欣喜地迎接李白这位青年才俊。而在高朋满座的大都督府上,能让眼界极高的苏颋垂青瞩目也绝非易事。

多年之后天宝十二年,李白在给安州刺史裴宽写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还将其作为值得骄傲之事,主动并且详细地讲述了此事,甚至就连细节是他主动去路上迎接苏颋投刺,然后献上他《明堂赋》《大猎赋》和其他一些的辞赋诗歌,获得苏颋当面赞扬的情景一一和盘托出。

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就说到:“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僚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知,具知此谈。”

“四海明知,具知此谈”,可见这件事流传甚广,对李白的声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可以说,成都,是李白正式“出道”的地方。

有人说,这段夸奖不是虚誉,不是假的,苏颋对李白必然有所表示,不然李白也不会把此话记了一辈子,甚至50多岁时还会写出来炫耀。据杨慎的《北梦琐言》记载,苏颋不是口头说说,已经进入了实操阶段,草拟了一份《荐西蜀人才疏》,在其中大力褒奖赵蕤、李白师徒,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但从后来史实来看,这个推荐信并没有发出去,最终整个事情莫名其妙就不了了之。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明明看上去一帆风顺的李白干谒会失败?这恐怕还是李白自己的问题。其实,李白此次游历蜀地不仅去干谒了苏颋,同时也走了另外一位当地长官渝州刺史李邕的门路,大概是因为李邕对他有点冷淡,结果心高气傲的李白狂士之风发作,写了一首《上李邕》作为回答: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桓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几乎就是在直接面斥李邕有眼无珠。固然,这种傲骨是李白的优点之一,而且他也有这个天赋,可以藐视任何其他文人。但问题是,这个李邕不仅是当地直属长官,还在武周和中宗朝历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这种清望官,并且是著名古文注释家李善之子,地位、名望、家风样样具足。和这种大人物比起来,当时的李白真就是不知道从哪座大山里钻出来的愣头青。可他居然真敢就这样硬怼了上去,就算苏颋看得上他的才华,在读过这首《上李邕》之后,恐怕也只能苦笑着把推荐信悄悄撕了吧。

不过,与苏颋的会面,对李白的意义是重要的,虽未能谋得一官半职,但得到了一代名臣的鼓励。

在离开成都后,李白还是时常怀念蜀中,凭借记忆留有不少赞美成都的诗作。如《送友人入蜀》中云“芳草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荆门浮舟望蜀江》“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遥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四川文史馆编纂的《成都城坊古迹考》中云:“传说李白在成都时尝居此巷,故云青莲巷。”成都的青莲巷便是为纪念李白而得名。塔子山公园修建的一座九天楼,缘由《上皇西巡南京歌》中“九天开出一成都”,其纪念李白的用意也十分明显。 

1方  

李白与成都已结下不解之缘,诗仙与成都的渊源,也给成都增添了几多文化魅力。

本节目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