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2季】[巴蜀风土杂记③|稻花香里说丰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2-23 07:00:00 浏览次数:201 【字体:


­

[巴蜀风土杂记③|稻花香里说丰年]

[校园铃声,上课。。。

老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我们今天要来学习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北宋朝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以人为本政治相对开明的时代。北宋的人口峰值出现在靖康之乱前夕,最后是学者估计当时有人口1.12亿。那么是什么养活了这么多的人口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向一起来读一读这个作品

2长

老师领读,同学跟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渐弱、压混)

学生独白:那时的时间很慢,日子很淡,老师在课堂上深情讲着,我的脑海里便是家乡那颗粒饱满的金黄稻谷,在微风吹拂下,泛起滚滚稻浪,多年后的今天,在家乡依旧能看到那诗歌里的胜景。。。。。]

[版头]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千百年来成都平原以富饶著称,富饶背后孕育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薅秧歌)

这是都江堰市柳街镇的薅秧歌,这原本是农人在田间薅秧锄草时,为解除疲乏即兴现编现唱的一种原生态民歌。如今,人们仍然可以从已经成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薅秧歌里看到人们在水田里劳作的生动画面。

由于成都平原水系发达,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包括水稻在内的多种农作物生长。而在成都平原的多处远古聚落遗址中,都先后发现了水稻遗存。例如,新津宝墩古城遗址中,发现了炭化水稻遗存;都江堰芒城遗址中,发现了水稻硅酸体物质的存在。广汉三星堆遗址中,也发现了炭化水稻种子。这些发现,说明了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蜀先民已经开始种植、食用与储存稻谷。

随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以及各水系上众多的堤堰修筑,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大大促进了蜀地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水田开垦与培育因此而成为流域中的主要农事。

两汉时期,蜀地水稻种植已经非常普遍。在成都及周边先后出土的汉代陶制品与画像砖中,水田耕种与稻谷加工等农作题材不少。例如,成都石羊场与新津保资山先后出土了东汉陶水田模型;新都、广汉、彭州、邛崃等地先后出土了有薅秧、收割、舂碓等画面的东汉画像砖。出土的一些汉代画像石中也有类似题材,例如,成都曾家包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有水稻田畦画面;郫县新胜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上有秧田“薅鼓”画面。这些汉代砖石刻画,内容丰富,形象逼真,给今人提供了当时的水稻农作实景信息。

另外,从这些砖石上的画面还可以看到,汉代时,成都平原的农业已经进入精耕细作阶段,水稻种植成为有范可循的农事。例如前面提到的石羊场东汉陶水田模型中,有了注水沟渠的设置;新津宝资山东汉陶水田模型中,水田有了功能分区,而行列整齐的秧窝,则表明了当时已经有了育秧移栽技术。

为了表示对农事的重视,历代皇家会举行籍礼,也就是天子亲耕籍田的仪式。四川天府新区的籍田街道,该地名就是出自蜀汉皇帝刘备亲耕籍田而来的。

明末清初,大量移民入川,更多的土地被改造成坝田。到了清代中期,成都平原周边丘陵及半山地带,山田整理与冲田垦造进入高潮。凡能引灌或蓄水之田地,种稻成为首选。到了清晚民国时期,成都平原坝区与丘陵山地,稻田处处可见。此时,稻谷种类也在本地培育与外埠引进下,多种多样,包括粳稻、糯稻、香稻等等。

2方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时雨》诗中的句子。稻田农作,都是乡村中常见的景观。在风调雨顺的丰年里,闻着十里稻花的香气,便能体会到田园的富足和美好。因为这样的景致意味着富裕、将来以及美好安宁的生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