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2季】第9集 九里堤:成都人对诸葛亮有多尊崇?不止武侯祠有答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01 07:00:00 浏览次数:325 【字体:


­

九里堤:成都人对诸葛亮有多尊崇?不止武侯祠有答案

在成都的西北门,有一条南北向的大街——九里堤路。由于这条街道很长,所以又分成了九里堤南路、九里堤中路、九里堤北路。著名的西南交通大学,也在这个片区。您知道吗?现在被居民区和大学包围的九里堤片区,以前是成都非常重要的一个水利工程,这是一条长达九里的堤坝,曾经有九里长虹的名号。

2长

那九里堤到底是怎么建成的呢?

    民间传说,诸葛亮在成都当丞相的时候,有一天到城西北郊柏条河,也就是现在的府河视察,发现这里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苗色枯黄。他问了陪同的官吏才知道,这一带年年洪水泛滥成灾,冲毁了房屋和庄稼,老百姓只能逃荒离去。

于是,诸葛亮就派了近千名士兵挖河修堤。刚开始只修筑了三里河堤,到了涨水季节,三里长的堤坝哪里抵得住事?田地又变成了汪洋。诸葛亮心里着急,就到处寻访治河能手。一天,他在寻访途中看见一位白胡子老头在河滩上和几个小孩儿垒沙石玩耍,就想走过去仔细看看,结果刚走到跟前,那老人和小孩儿就消失了,只剩下刚才垒起的沙石堆。诸葛亮定睛一看,这哪里是逗孩子玩的沙石土堆,分明是柏条河的地形图,沙堤上还留下了“三、三、三” 的字样。诸葛亮围着沙石堆看了半天,恍然大悟。他赶紧回去重新修订了治河方案,很快就修起了一条长九里、宽九尺、高九尺的防洪大堤。当年秋天,这座长堤承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外出逃荒的人听说诸葛丞相治理了柏条河,都纷纷回到家园,重盖房屋,种植庄稼,过上了富庶、安宁的生活。

人们感念诸葛亮修堤的功德,又将九里提称作“诸葛堤”。后来还在堤上修

了一座庙,供奉着诸葛丞相的塑像。

其实不仅是民间传说,在明代以后的大量史籍中,包括各种地方志中,也都说九里堤是诸葛亮主持修建的,比如《成都府志·山川》就记载:“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水势易超。诸葛亮筑堤九里捍之。” 但是如果往前追溯,从宋代及以后的文献进行考察就会知道,这种说法,是出于成都人对诸葛亮的尊崇,有意将修建九里堤之功,尽归于诸葛亮。其实九里堤真正的修建者,另有其人。

古人有云,“自古治蜀必先治水”。成都是一个冲积平原,古代的时候水患很多,所以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沟、渠、堰等水利建设。我们熟悉的大禹、开明王、李冰等,都为成都的水利设施建设作过贡献。

战国末年,李冰凿成都城外两江,一条名为锦江,一条名为郫江。而九里堤之源,就是李冰的“二江分流”。因为李冰开凿的二江是从城市的西南边绕城流过,所以城市西南边的西市、南市发展迅速,商贸繁荣。到了晚唐时期,高骈出任成都地区的行政长官,他在修筑罗城的时候,将原来两江的走势,由原来的西南流向改成了北东流向,借此在城外形成深堑大河环绕的护城河。但是当时罗城的西北边地势低洼,为了防止水患,高骈就增修了一道縻枣堰,这就是九里堤的前身。

晚唐五代时期,糜枣堰年久失修,成都被淹的情况时有发生。到了北宋时期,江水崩堤,当时的兵部侍郎刘熙古奉命重修縻枣堰。他派遣强健的兵卒在地势便利的地方安营扎寨,保护、修补縻枣堰,从此杜绝了城北的连连水患,保障了成都人民的基本生活,老百姓把他比作北宋治蜀名臣张咏。后来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重修的堤坝叫做刘公堤,还在边上修筑了刘公祠。到了明代,堤长仅余9里,时人称九里堤。

2方

民国时期,因河道、水流发生变化,九里堤的防洪与运输作用减退,最后导致逐渐荒废。如今的“九里堤”,尚存一段38米的堤埂。九里堤遗址所在之处,已经建成九里堤公园,成为了三国文化历史遗产以及水利知识教育基地,这也算是对九里堤的一种纪念吧。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