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2季】第26集 你可知道这个成都地标,藏了多少门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18 07:00:00 浏览次数:201 【字体:

­

你可知道这个成都地标,藏了多少门道?

【小剧场】

杨前生(侄):(激动询问)叔叔,您听说了吗,锦江高楼修建方案已经开始征集了!

杨燕如(叔):真的?快、快!马上召集我们杨家的工匠,去考察、去踏勘,咱们这次一定要建一座独一无二的临江高楼。

(时间流逝或转场音效)

杨前生(侄):叔叔,这段时间咱们可是访遍了成都的大小寺院。初步确定,就用崇宁县纯阳观的玉皇楼为粗样。您看,下面两层我准备设计成四方造型,上面两层八角攒(cuán)尖,下方上圆。至于屋脊呢,我们这样……(渐弱、淡出)

2长

【版头】

锦江在成都东门拐了一个弯,望江楼公园就位于江湾南岸的一片茂林修竹之中。

望江楼公园为纪念女诗人薛涛而建,其中有很多明清古迹。而园内最宏丽的建筑应当是崇丽阁,俗称望江楼。

作为我国九大名楼之一,望江楼建于清光绪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86年,为了纪念薛涛,同时祈求蜀中科举兴旺,乡绅马长卿等募款请建一座高楼,由马长卿主事,崇宁县(今郫都区唐昌镇)著名的木匠杨燕如、杨前生叔侄设计并任正、副掌墨师。

崇丽阁在布局、造型和装饰方面都颇具特色,可以用“望”“崇”“丽”三字概括。

在布局上,崇丽阁体现了“望”字特色。

锦江河道在望江楼畔弯折了45°,崇丽阁临江而立,但由锦江对岸遥望,所看见的并非它的正面,而是楼与江岸斜交的两个立面;从上游或下游行驶而来的船只,遥望崇丽阁,所见的却恰好是它的正面。这种布局手法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自明代起,望江楼就是成都人送别饯行的游宴之所,也是舟船云集、迎来送往的水码头。望江楼的这种布局,正是为了方便登楼览景的游人把江天风物一览无余,既可目送亲友远去,又能喜迎好友归来。

在造型上,崇丽阁体现了“崇”字特色。

它属于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楼阁,但又与众不同。该楼楼高27.9米,是当时成都最高的建筑。楼阁分四层,下两层为四方形,上两层为八角形,既表示顺应四季自然变化,又可以理解为四平八稳,迎八方来客,聚四海宾朋。每层顶面覆盖了绿色琉璃瓦,阁尖配以鎏金宝顶,宏伟壮观。屋角悬挂有风铃,风过铃动,响声悦耳。

在装饰上,崇丽阁体现了“丽”字特色。

这座楼是全木穿榫结构,依照杨燕如、杨前生叔侄的木制模型,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利用木料膨胀的原理加固,没有使用一钉一铆,却契合得天衣无缝。崇丽阁的梁、柱,都是选用上好的楠木制成,门窗、栏杆、雕饰则为松柏或杂木。

整座楼雕梁画栋,朱柱彩绘。各层的吊瓜、斜撑、花牙子都有雕饰彩绘,门窗则是雕花上贴金,五彩斑斓,色彩绚丽。楼阁底层的天花板正中,有彩绘的凤穿牡丹和团龙图案,四周彩绘了方形团花卷草云纹;顶层天花板则是彩绘的蟠龙云纹,线条洗练,色彩绚丽。

如果到过望江楼公园,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崇丽阁的瓦脊和撑弓上装饰有古典戏曲人物雕塑和花草鸟兽泥塑,形象生动。据说还有研究古典戏曲的学者专门跑到崇丽阁来研究这些雕塑。

崇丽阁不仅造型华美,而且留下了众多诗词名联。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说:

“望江楼自清代建楼以来,一直都是文人雅客谈词颂诗之地,是成都文化的天然守护者。”

崇丽阁内的诗词楹联大多怀念薛涛,此外还有不少是咏叹蜀中万里江山、千古人物。其中一楼内厅悬挂着江津才子钟云舫所撰写的“锦城江楼联”,全文212字,气势恢宏,词意豪迈,是全国三大长联之一。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崇丽阁二楼的“望江楼绝对”,更是闻名于世。

民间传说清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位江南才子到此游玩。当他登上崇丽阁后,环顾四周,发现美景妙不可言:脚下是滔滔锦江水,眼前是无边的蜀山美景,不由得兴致勃发,挥笔写下了气势磅礴、豪情万丈的上联。上联写完后,他想接着把下联也写出来,但是冥思苦想,写了好多下联,却始终觉得与上联不甚吻合,只得把上联提于楼上,然后悻悻然离去。

消息传出后,一时间无数的读书人,不管来没来过望江楼,都想把下联对出来。这其中有一个挑战者要提一下,据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都附近什邡县有个叫李吉玉的人,他有一天去县城北面的珠市坝散步,见那里有一口井,井旁清代石碑上刻有“古印月井”,于是触景生情,对起下联来: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映月井”联,虽然流传挺广,但是并没有把上联的意境完美的带进下联。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半幅楹联的下联仍是悬念,那句“江流千古”不知道还要孤独多久。

2方

崇丽阁不仅仅是一个地标性建筑,它更是成都文化历史的“传承者”。它也用它身上的种种“传奇”,赋予了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魅力。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