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3季】第8集 高适的成都岁月

发布时间:2025-04-18 07:00:00 浏览次数:252 【字体:

­

 高适的成都岁月

【小剧场】

老师:同学们,你们眼前的就是杜甫在成都的住所——草堂了。

同学:就是他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茅屋吧?

3长

老师:是的。当然,这是后来我们仿造他诗中所写重建的。

同学:只有一间茅屋,那杜甫在成都怎么生活呢?

老师:杜甫初到成都,很大程度上是靠朋友资助为生,他在《酬高使君相赠》中写道“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也就是说故人,邻居都在帮助他。那大家知道这首诗感谢的高使君是谁吗?

同学:(众声)不知道。

老师: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就是与岑参并称“ 高岑”的唐朝边塞诗人——高适。

同学:那高适也到过成都吗?

老师:是的,他跟成都还很有渊源呢。

 

【版头】

公元756年10月,年过五十的高适第一次随玄宗来到成都,官升谏议大夫。自安史之乱后,他步步高升,成为当时地位最显赫的诗人,所谓“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他在成都的经历。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与岑参并称“ 高岑”。

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年过五旬的高适跟着哥舒翰到潼关防备。756年6月,安禄山的军队进攻潼关,兵锋直指京师长安,唐玄宗抛下百官逃往蜀地。潼关失守,高适自骆谷西驰,在河池郡谒见唐玄宗。这成为他一生功名的重大转机。唐玄宗对高适陈述潼关败亡之势的陈词很赞赏,升他作了侍御史。10月,高适随玄宗来成都后,又升为谏议大夫。

这是高适第一次到成都,不到半年里,高适向唐玄宗提出了“长策远图”的策略,最重要的就是反对被征回朝中任宰相的房琯的“诸王分镇”主张。

高适的“切谏”未被玄宗采纳,他很快看清形势,选择投效远在西北的新君唐肃宗李亨。高适得到了唐肃宗赏识,被提升为御史大夫、广陵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史。仅仅半年时间,高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下级小官,摇身一变成为一位重要节度使的大员。

高适第二次到成都是759年。这年“蜀中乱”,朝廷以高适为彭州刺史(治今成都彭州市)。

高适这次在成都的时间较长,任彭州刺史一年后,从760年秋到763年春改任蜀州刺史(治所在今成都崇州市),从763年至764年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所在今成都市),前后5年,平息两次蜀乱。

高适在成都期间除了政绩卓著,他跟诗圣杜甫的交集也被传为佳话。

高适于759年5月到成都,同年12月杜甫也来到成都。764年3月高适离开成都返京,杜甫于765年夏离成都赴奉节。因此,高适在彭州、蜀州、成都任职的几年,大体也是杜甫流寓成都、梓州的时期。

高适与杜甫从742年起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在《遣怀》中写道:“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描写了他与高适、李白的情谊。

加之高适之前经历李白、王昌龄两位朋友的变故,对杜甫这一旧交异常关切。他比杜甫年长八岁,通过严武安排杜甫的住处,就是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

杜甫一到成都,高适首先寄诗存问,《赠杜二拾遗》写道:“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

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因杜甫初到成都时寓居浣花溪寺,所以高适称他为“招提客”,全诗几乎都用与佛寺有关的事,如“佛香”“僧饭”“听法”“寻经”等来描写杜甫在寺中的生活。“草玄”本指西汉文学家扬雄著《玄言》,这里借以问杜甫草玄之外,更有什么著作?实际上是向杜甫索诗。杜甫答诗说:“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不敢像扬雄那样模拟经书,但像司马相如那样创作点诗赋倒是可以的。

在成都期间,高适和杜甫两人时常诗歌唱酬。761年正月初七人日这天,高适题《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案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堪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此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恭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面对“柳条弄色”“梅花满枝”的美景,反“不忍见”,因“身在南蕃”,遥念故乡,而故乡正遭战乱,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怜惜故人杜甫飘泊无定,以谢安高卧东山相比,怜他怀才不遇,自己虽然潦倒,还勉强为一州刺史,念及杜甫,深感惭愧。杜甫去世前不久重新读到高适这篇诗作,不禁泪下。

高适也曾到草堂访问杜甫,杜甫写有《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邀请高三十五使君同到》和《王竟携酒,高亦同过》等诗。

杜甫初到成都,很大程度上是靠朋友资助为生,他在《酬高使君相赠》中写道“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高适显然就是向杜甫“供禄米”的故人之一。杜甫生活困难时也曾直接向高适呼救,他在《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中写道:“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如此直率,可见他们的关系真是非同一般。

764年正月,朝廷以严武代高适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3月,高适受命返京。返京后不到一年,他就去世了。

3方

高适在成都期间,为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局势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好友杜甫评价他是文武双全:“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意思是高适没有才尽其用,而其诗歌成就可比肩曹植、刘桢。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