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3季】第34集 穿越成都古今繁华的2号线(上)

发布时间:2025-05-14 07:00:00 浏览次数:433 【字体:

­

趣话成都地铁地名——穿越成都古今繁华的2号线(上)

【小剧场】   

地铁进站声......

3长

甲:你知道成都地铁哪条线可以被称作穿越线吗?

乙:哪条?

甲:成都地铁2号线!

乙:说来听听。

甲:2号线就像一趟时空列车,穿梭在3000年成都的古与今,穿过最早的成都,穿过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穿过最古老的公园,穿过最繁华的中心......如果你想探寻成都古今,坐2号线就对了!

【版头】

标志色为橙色的成都地铁2号线是成都市建成运营的第二条地铁线路。它始于犀浦站,止于龙泉东站,途经郫都区、金牛区、青羊区、锦江区、成华区、龙泉驿区,全长42.3千米,共设置32座车站曾获得工程界的“奥斯卡”詹天佑大奖。犀浦咋来的?天河真的有河?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地铁2号线的那些有趣的站名。

(间奏)

犀浦:苏东坡、陆游喊你来吃芋头!

“犀浦”站,得名于有着千年历史的老地名“犀浦”。“犀浦唐遗镇”,据《元和郡县志》载,犀浦是因“昔蜀守李冰遣五石犀沉之于水以压怪”一事得名。唐垂拱二年(686年)置犀浦县,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为镇,入郫县。

在历史上,文人墨客对犀浦的咏唱不胜枚举。760年,诗人杜甫认为成都的阴雨天气颇似江南梅雨,因玄宗入蜀改成都为南京,故在《梅雨》里写道:“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此后,犀浦的梅雨成为历代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明代汪道昆在《送程子虚应举金陵》中写道:“暑雨又经犀浦道”,清代周之琦在《祝英台近》中写道“剑江云,犀浦雨”等。

到了北宋,四川人苏东坡第一次写到犀浦的芋头:“朝行犀浦催收芋”。南宋到成都的诗人陆游,就彻底“沦陷”了。他在《饭罢戏作》中写道:“轮囷犀浦芋”,在《晚过保福》中更是认为“芋来犀浦可专车”。著名的书画大家赵孟頫也为犀浦陶醉不已,他在《犀浦遐观诗》中写道:“爱此雪山雄,卜宅屖(犀)浦湄。锦城既云乐,焉用还家为?”犀浦太适合居住,不用再回老家咯!

(间奏)

天河路手攀天河弄星月 美滴很美滴很“天河路”站

这里,因有天河路而得名。天河路所在地域,是原犀浦镇(街道)两河大队(村),群众习称“八大队”,沱江河的两条小支流缓缓流过村落,故名“两河”。后来,此处引驻许多高新产业,成为街区。

修筑此路时,一取两河之“河”,二表达高新产业若天河群星璀璨之意。2004年,因为此地很多新兴产业,故命名“天河路”,其中“天河”寓高新区发展的广阔空间之意。这份寓意,如成都人所写的“手攀天河弄星月”。“天河”一词也与成都颇有情缘。759年,也就是杜甫来成都的那一年,他就写过一首叫《天河》的诗,其中“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很是动人。

成都本土诗人也写过不少关于“天河”的优美诗词:北宋华阳人范祖禹有:“手攀天河弄星月,醉落大笔还微醒。”;北宋新津人张商英有:“会取天河离合意,何曾灵鹊久成桥。”;南宋蒲江人魏了翁有:“影入天河左界,辰在寿星向上。”;明代新都人杨慎有:“几醉锦筵金叵罗,忽骑天驷上天河。”

可见,取“天河”二字为站名也是贯穿古今,浪漫动人。

(间奏)

百草路:呼吸都带着百草余香

“百草路”的得名与中医药有关。“百草”,泛指草本良药,汉代王充《论衡·幸偶》记载:“夫百草之类,皆有补益,遭医人採掇,成为良药。”

百草路地铁站附近的“百草路”,是根据中医药元素(草)命名的,也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道路位于成都高新西区中医药产业园区,周围的中医药企业多达上百家。

历史上,百草路一带属于郫县(今郫都)乡郊,是野花烂漫、百草丛生的膏腴之地,文人常常把“犀浦”与“花草”联系在一起。

(间奏)

蜀汉路东:一开口就知道是老三国了

“蜀汉路东”站,因地处“蜀汉路”之东而得名。“蜀汉路”的由来,是因为此路段原属营门口乡化成村、黄忠村地域,有众多蜀汉三国文化遗址。那么原化成村、黄忠村一带究竟有什么蜀汉遗迹?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忠墓、黄忠祠。在民间,黄忠以箭术高超、老当益壮闻名于世。

清道光五年(1825年),此地农民在耕地时发现了篆刻“汉刚侯黄公讳忠字汉升之墓”的石碑,因为传统三国评书、川戏《定军山》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乡民们都知道刚侯就是黄忠。随后,他们告知了成都本地有名的贤士——清代大儒刘沅。刘沅见后,也大为震惊。

当时,刘沅自称刘备后人,这片土地又恰好是刘沅购买的田产,这似乎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不久后,黄忠墓被修复,还新建了黄忠祠。此后,每年清明,四方百姓都会自发邀约至此祭祀黄忠。新中国成立后,此地便名为黄忠大队(村)。

(间奏)

白果林“银杏我啊,这样也被吃......”

“白果林”站,因此处广泛种植银杏树,群众习称“白果林”而得名,附近也有名为“银杏路”的街道。

银杏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1983年,成都正式命名银杏树为成都市市树。成都人称银杏为“白果”,古已有之。如,明代成都状元杨慎曾写下《煚庵饷白果》一首,盛赞银杏:“霜黄鸭脚折琅玕,结实累累缀蜡丸……”成都是美食名城,银杏也难逃被制成美食的命运。用银杏树所结的白果,同嫩母鸡烧汤,经文火慢炖,就是令人垂涎三尺的“白果炖鸡”。如果您从“白果林”站下车,要不要去赏一赏银杏,品一品“白果炖鸡”呢?

(间奏)

通惠门:真是通商又实惠的大门呐

“通惠门”站,得名于1913年开的城门“通惠门”。老一辈成都人一般将通惠门称作“新西门”,而把原来的西门称为“老西门”。不过,这些城门都已消散于历史烟云中。

清代的成都,全城只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西城门叫“清远门”,位于西北角,而清代的满城在西边,西城门开在满城处,汉人通行很不方便。这样一来,人们要去温江、郫县,一般要从南门、北门绕行。通惠二字,取自《左传·闵公二年》中“务财训农,通商惠工”之句。当时,这道新开的城门,就是为了便捷民间贸易,给人民带来实惠,恰与源出《左传》的“通商惠工”不谋而合。

(间奏)

人民公园成都人的“安逸老家”

“人民公园”,得名于成都的老公园“人民公园”。据《成都史园林绿化志资料长编》记载,人民公园始建于1911年,是中国最早兴建的城市公园之一,也是四川省最早的园林公园。最初因地处少城片区故称“少城公园”。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时期,少城公园由于位于市区中心,一度成为成都各进步团体演讲、聚会、募捐的首选之地。

到了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经受国军胡宗南部破坏的少城公园获得新生,为纪念人民的胜利,纪念在公园内发生的进步事迹,次年即更名“人民公园”。人民公园是成都人的专属情怀,也是成都独有的生活印记——在湖里泛舟、在鹤鸣茶社喝茶,夏天乘凉、秋天赏菊,哪个成都人能不爱人民公园。

(间奏)

春熙路:“百年金街”的传奇

“春熙路”站,得名于成都第一条以“路”命名的街道——春熙路。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正是春熙路开街100周年,名副其实的“百年金街”。1924年,军阀杨森入主成都,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下令将按察使衙门周围的房屋拆除,仿西欧修建马路,就这样,一条分东、西、南、北四段的新马路建成。

“春熙”出自《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名如其实,春熙路这三个字,也确确实实成为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成都商业繁盛的代名词。从上世纪40年代春熙路建成后,银楼金店、钟表眼镜、绸缎布匹、百货图书等30余个行业约200家商户入驻,已然成为成都的商业、金融中心。2002年,经过精心改造的春熙路步行街重新开街,10万游人蜂拥而至。此后十余年,茂业百货、群光广场陆续出现,成都IFS、远洋太古里相继布局。

从近百年前的小巷到如今的“中西部第一商业街”,百年繁盛,一如往“熙”。

(间奏)

东门大桥:川军抗战从这里出发

“东门大桥”站,得名于成都人称呼的“东门大桥”。东门大桥在古代原叫“濯锦桥”,因府河又名“濯锦江”而得名,唐代骆宾王诗曰“濯锦江中霞似锦”。

明朝天启年间的《成都府志图》记载:“濯锦桥,府城东门外。”这是关于东门大桥最早的记载,始建年代无考。相传清代重修时,曾出土过唐代后期的残碑。清代,此桥被称为“长春桥”,清乾隆时重修、光绪时再修,1959年改建为平式钢筋水泥桥。

在老一辈成都人记忆中,从东门外进城,踏入东门大桥,远远就能望见矗立在城门洞的纪念川军抗日的纪念碑塑像,老成都人称呼为“无名英雄纪念碑”。

3方

正所谓无川不成军。抗日战争期间,川军出兵350多万,64万伤亡,参战人数位居全国之首。川军出川,多数部队是从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誓师后,浩浩荡荡从东大街出城门洞,跨过东门大桥,奔赴抗日最前线。东门大桥是几十万川军走向前线的必经之地。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