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大熊猫音频>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1:04

【方志四川•大熊猫音频】方志四川 ‖ 熊猫篇 第15集 大熊猫山庄的管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4-09 09:52:07 浏览次数:755 【字体:

音频:成都广播电视台  主播: 罗鹏

我国自1963年建立第一批有大熊猫分布的保护区以来,到2006年年底,共建立大熊猫保护区59个,保护管理面积300万公顷。其中,四川共建立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40个,保护管理面积220万顷,大熊猫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都位居全国第一。到2015年2月,大熊猫分布区新建保护区27处,新增面积118万公顷,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已达67处,总面积达到336万公顷,其中四川建立了卧龙、九寨沟、王朗、唐家河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喇叭河、白河、黄龙、黑水河等2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1个市州级和4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基本形成了覆盖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和小相岭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的保护区网络体系。已有66.8%的野生大熊猫和53.8%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网络,种群和栖息地保护率不断提高。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中国提出要建立跨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为27134平方千米,划分为四川省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陕西省秦岭片区和甘肃省白水江片区,其中四川园区占地20177平方千米,甘肃园区面积2571平方千米,陕西园区4386平方千米。

  2018年10月29日下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成都揭牌,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统一管理机构。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解决了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和小种群之间隔离的难题,有助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我们专门采访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管理局 科研宣教处副处长古晓东:

“其实在这个熊猫保护我们保护成效也比较显著,但是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有些就进入了一个瓶颈,就是说以现有的这种保护体制我们可能解决不了,那么这种情况下,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说要在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来解决疑似更大尺度之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另外一个说要解决这个各部门分头而治,原来是比如说我们在大熊猫保护区除了林业上的自然保护区,还有原住建部门管的风景名胜区,还有我们自己的森林公园、国土的地质公园,各类的保护力,当时呢就是出现了这种多头的管理,一块土地上有几个管理机构在管理的问题,多重管理就是没有管理,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提出国家公园建设就是要解决九龙治水的问题,把管理权统一到一个部门的手里。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提出国家公园建设以后,从2016年四川开始牵头,在川陕甘三省共同来申报国家公园的建设,中央于2017年就批复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方案,从2017年开始,四川就开始从熊猫保护来讲,逐步转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

四川大熊猫分布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其特殊的自然条件,这些地方不仅是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和动植物演化的典型区域,而且还是特有物种的分布中心、古代遗存植物的残留中心、多样生物的变异中心,因而大熊猫保护区又被称作是植物宝库、动物乐园、科考圣地、旅游天堂。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地史古老、地质奇特、地形地貌复杂,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特有物种丰富,是珍稀动植物的基因库,具有独特的保护和科研价值;二是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这些地方的自然资源,对维护长江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这些地方的天然森林、奇花异草、山水风光、民俗文化,都充满原生态的魅力,加上大熊猫的品牌享誉世界,有着发展生态旅游的先天条件。

用声音记录历史,用耳朵了解四川,沿着150年来科学发现大熊猫的足迹,共同寻访四川从发现大熊猫到科学保护大熊猫的点滴故事——四川地方志熊猫篇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大熊猫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四川经验。

20世纪90年代,随着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逐渐增多,保护区能力建设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四川坚持“提高质量与强化管理并重”,着力加强保护区制度建设和管理保护体系、物种拯救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科研监测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建设,逐步推进保护区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卧龙等保护区,率先开展了大熊猫生态监测,并逐步覆盖到全国40个大熊猫保护区,以掌握大熊猫种群以及栖息地资源变化状况,为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各个保护区每个季度都会进行一次全区性的巡护监测,记录大熊猫在栖息地的活动状况和痕迹。在大熊猫交配期和冬季等重点时段,还会对重点区域加大巡护监测强度。

此外,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保护国际等国际组织,也先后与四川大熊猫保护区和珍稀动物分布地区开展了大熊猫生态研究、抢救保护、川西高原珍稀野生动物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社区综合发展等方面的长期合作。围绕大熊猫开展的国际合作,不仅为四川保护大熊猫引进了国外资金、智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还加快了全省大熊猫保护事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四川逐步形成了大熊猫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全国范本,提出了以调查和规划为依据建立保护区、坚持无证不建的原则、实行属地管理、坚持重大事情报批制度、推进社区共管等四川经验,大熊猫保护区管理工作逐步规范,有序推进。

来源: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稿审核:张兆法

音频制作:成都广播电视台

主      播: 罗 鹏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谐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