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三篇 兴衰无不本于闺门(1)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30 18:15:06 浏览次数:379 【字体:

­

《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三篇  兴衰无不本于闺门(1)

天下之兴衰,本源于闺门。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在为已故苏洵妻子、苏轼苏辙之母程夫人所撰的墓志铭中说:“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

“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三苏妻妾贤良淑德、敬老慈幼、贫贱不移,是树立和延续苏氏家风的精神支柱。她们为三苏曲折起伏人生铺陈了一片温暖不变的底色。三苏,是一个时代传奇,而她们正是这个传奇的重要推手。

重点一、程夫人:勉夫教子。

程夫人,出自眉山大家程氏,18岁时嫁与19岁的苏洵,与苏洵育有三子三女,仅存苏轼、苏辙和八娘。

“勉夫教子,底于光大。”这是司马光对程夫人的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臣、文坛巨匠,程夫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家与程家的家境历来悬殊,“程氏富,而苏氏极贫”。但这一点并没有给程夫人遵循妇道带来丝毫影响:由富入贫的程夫人,并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满或傲娇,对长辈恭敬孝顺,勤俭持家,深得苏家老少和族人认可。曾有人建议程夫人求助于自己的娘家,即可过上好的生活,但她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丈夫要靠妻家维持生计而断然不允。

苏洵婚后仍“游荡不学”,程夫人心有担忧,但从不埋怨指责,直到苏洵自己幡然醒悟。有一天,苏洵向夫人慨然:我认真反省了一下,觉得自己还可以努力读书学习。然而,现在一家人还等着我挣钱养家糊口呢,如果学而无成又耽误了一家生计,怎么办呢?程夫人不希望苏洵迫于她给的压力,被动学习。随后,她毅然变卖了自己的嫁妆,在纱縠行做起丝绸生意。因她治生有方,使苏家“不数年,遂成富家”。苏洵在夫人的支持下,得以专心为学,终成文章大家,跻身朝堂。

相夫同时,不忘教子。程夫人的“言传”与“身教”对苏轼兄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的学识和能力超越了同一时代的女性,从其教子读史一事上便可得知。苏母教子读《后汉书·范滂传》的故事已经如“孟母三迁”般为人传诵。程夫人甚是注重名节,她教导苏轼兄弟:读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个人追名逐利。她常用古人名节故事来激励儿子,若其能为坚守直道正义而死,为母不会悲伤。对两个儿子也是充满期望,“每语其家人:‘二子必不负吾志’”。苏轼一生“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死后被追谥为“文忠”,是对他一身气节的公允评价;苏辙也曾慷慨表白:“生有捐躯之日,死存结草之诚”,这与母亲程夫人自小的名节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除了“言传”,程夫人的“身教”更让苏轼兄弟记忆深刻,受益终生。苏轼步入仕途之后,曾作《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异鹊》《记先夫人不发宿藏》等诗文,追忆母亲的行为处事。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记述,程夫人不喜杀生,告诫家人不得捕捉鸟雀。常年以往,鸟儿们在苏家庭院的低枝筑巢,小孩子都能看到巢中的小鸟,连极为珍稀的桐花凤也栖落于苏家堂前。《异鹊》一诗说:“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在苏家,因为家人的仁爱,鸟儿与人自然和谐共生。

《记先夫人不发宿藏》生动地记述了另一件事:苏家的婢女在园中发现埋有一口大瓮,惊喜地告诉主人——这肯定是个藏宝罐。然而,程夫人却坚决不准把它挖出来,命人原封不动地掩埋回去。

程夫人对待钱财不但非义不取,且乐善好施。她认为财富太多不见得是福,如果不停地积攒钱财,将会贻患子孙。于是,她将家中钱财接济族人和乡邻。到她去世时,苏家积蓄已不足以支撑自家一年的开支了。

苏轼悲天悯人的仁爱思想和轻财重义的观念,与母亲程夫人一脉相承。

嘉祐二年(1057年),三苏父子名震京师的消息可能程夫人还未得知,就溘然长逝,年仅48岁。治平三年(1066年)夏,北宋名臣司马光应苏轼之请为苏母程夫人撰写墓志铭。这位编纂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史学大家,给予程夫人极高评价,在他看来,程夫人一生,勉夫教子,成就三苏,是三苏之幸,亦是中国文化传统之幸。

重点二、史夫人:忧深责重。

史氏,苏辙的夫人,与苏辙祖母为同一家族。苏辙17岁时与年仅15岁的史氏结婚,两人白头偕老,相伴终生。

苏辙晚年作《寄内》诗回忆他们相依为命的一生。史氏一生随苏辙宦海沉浮,始终无悔相伴。苏辙前半生一直为地方下层官僚,好不容易改官签判,苏轼“乌台诗案”入狱,苏辙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受牵连被贬为筠州管盐酒税的官员(筠州今江西高安)。46岁才出任歙州绩溪(今属安徽宣城)县令,又大病一场,因地僻少药,差点丢掉性命,已立下遗嘱,“老妻但坐哭,遗语未肯听”。

元祐八年间,苏辙由小小县令一路狂飙升迁至副宰相。然而好景不长,接着又再贬筠州、雷州、化州。后遇赦北归,移居颍昌(今河南许昌)。但徽宗朝对元祐党人的打击迫害日益加重,为避祸,苏辙被迫躲到离京城较远的汝南(今属河南)独居起来。苏辙深感愧对史氏,说“忧深责重乐无几”,忧患多于享乐,“老妻饱忧患,悲咤催心肝”。对此,史氏却能安贫乐道不以为意,始终相伴无悔。

苏轼对弟媳亦是多加赞赏。特别是苏轼贬谪惠州时,修建东新桥、西新桥,史夫人将其在元祐时期入宫所得赏赐悉数捐出以助苏轼修桥,其品质可见一斑。

供稿: 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