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四篇 眼前天下无一不好人(1)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30 19:00:31 浏览次数:437 【字体:

­

《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四篇  眼前天下无一不好人(1)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苏轼一生交游甚广,“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悲田院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不好人。”从皇族贵胄、文人学士,到僧侣歌妓、渔樵耕织、流民乞儿,朋友遍天下。如此庞大的“朋友圈”,显然是由于苏轼良好教养、超世才华的独特人格魅力,这对苏轼和他的朋友们在各个时期的情感、仕宦、生活、创作、知识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相知互鉴、拱卫相扶、共同成长的作用。

重点一、为子孙得两宰相——与皇帝。

“东坡先生学术文章、忠言直节,不特士大夫所钦仰,而累朝圣主,宠遇皆厚。”

嘉祐二年,苏轼兄弟双双及进士第,三苏父子名震京师;嘉祐六年,苏轼兄弟又双双制科入等,仁宗皇帝高兴地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这番赞许,十多年后还救了苏轼一命。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人们认为他必死无疑。曹皇后病中得知此事,对神宗说到当年仁宗的话,“神宗皇帝流泪了,苏轼因此免去一死”。

在位仅四年的英宗亦听闻苏轼才名,打算重用他,但因宰相韩琦反对而作罢。

神宗尤爱苏轼文章,“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有臣将苏轼比作李白,神宗认为:“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熙宁年间,神宗欲进用苏轼,但因其与王安石新法政见不合,遂外放。“乌台诗案”,神宗将其从轻发落,最后贬谪黄州了事。其后,神宗多次有意复用,但均被当时宰相王珪极力阻止。元丰六年,苏轼患眼病,逾月不出,于是说他病亡的传言四起。正欲用膳的神宗闻此死讯,悲伤不已。在苏轼贬到黄州四年后,神宗皇帝手札:“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遂量移苏轼于汝州。第二年,年仅38岁的神宗去世,他对苏轼的喜爱与期许也随之化为东流。

神宗幼子哲宗即位,神宗生母、英宗皇后高氏垂帘听政。元祐初年某日,太皇太后高氏召见苏轼,说当年神宗皇帝如何赏识他、神宗还没来得及重用他就驾崩了,苏轼感激零涕,誓报知遇之恩。

重点二、当放子出一头地——与师长。

苏轼一生,交游的师长前辈甚多,其爱人以德、玉汝于成,对苏轼可谓是“开发成就之者至矣”。

张方平和欧阳修是苏轼一生最重要的两位伯乐。

张方平,北宋政坛一位很有话语权的人物。早在至和元年,张方平初到益州任知州,便访知苏洵,后见苏轼兄弟,便“一见以国士相许,自尔遂结忘年之交”。为力荐三苏,他提笔给自己的“死对头”、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写推荐信。收到张方平推荐信的欧阳修,并未因三苏乃政敌所荐而起敌意,亦是极力推誉。足见二人的襟怀坦荡与高风亮节。苏轼兄弟终身奉二人为师。元丰二年,苏轼入狱,当时没人敢于出面营救苏轼,而已经退休的张方平毅然向神宗皇帝上书求情。此奏疏虽未送达神宗,但其中对苏轼的保护与赏识之意昭然可见。

苏轼与醉翁欧阳修师生情谊十六年,受其教诲奖掖尤多,尤其在文学思想、文学风格以及人格操守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轼自小就相当崇拜欧阳修,甚至到了“昼诵其文,夜梦见之”的地步。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省试的主考官便是欧阳修,二人遂结师生情缘。当欧阳修读到苏轼写与他的谢启时,忍不住向好友梅尧臣分享:“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他还与儿子欧阳棐说:“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得文坛领袖如此赞誉,苏轼自是声名大噪。欧阳修“喜得轼,并以培植其成长为己任”,嘱托苏轼,“我将老休,付子斯文”,将革新诗文、引领文坛的重任交与苏轼。

苏轼将恩师赏识与勉励当作自己前行的动力,同时传承师道精神,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陈师道、李廌皆出苏轼门下,开创了宋代文学辉煌灿烂的局面,终不负师恩与重托。

与张、欧直接的赞赏与提携不同,韩琦和陈希亮对苏轼兄弟的栽培与关怀则采取了另一种方式。

韩琦,仁宗时任过宰相。当年苏轼兄弟参加制科考试,考试临近,苏辙却卧病不起。韩琦得知后,向朝廷上书,请求延展考期,延期了二十天,考试方才进行。试想,如果苏辙未能参加这场考试,他的未来以及我们今日所言的三苏文化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其后,有一天英宗打算将苏轼召入翰林,却被韩琦劝阻。因为韩琦认为:以苏轼的才能,日后必成大器,但现在资历尚浅,如果破例授予要职,可能难以服众,这反而会拖累他。苏轼得悉原委,深明韩琦用心良苦。

陈希亮,字公弼,苏轼步入仕途的第二个顶头上司。陈希亮“目光如冰,平生不假人以色”,从不给人好脸色。有一天,见凤翔府上上下下都尊呼苏轼为“苏贤良”,陈太守大发雷霆:“府判官,何贤良也!”其实就是警告苏轼不要洋洋得意地很享受这种虚名。

后陈希亮修建凌虚台,让苏轼为之作记。你这个凌虚台不是搞的面子工程吗?正窝了一肚子气的苏轼写道:物之废兴成败,不可得而知。把陈希亮扎扎实实“文骂”了一通。然而,陈希亮读罢不仅不生气,反而大为赞赏,命人一字不改铭刻于凌虚台。陈希亮道出实情:平日对其苛刻,就是要挫挫他年少成名志满得意的锐气,这是在磨练他。

后来,苏轼渐渐明白了这位长辈的良苦用心,为其作传,承认自己“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供稿: 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