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沧海桑田高攀路||钱声广

作者:钱声广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8月27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4-08-30 14:47:19 浏览次数:435 【字体:

沧海桑田高攀路

钱声广

我居住的这个小区,有东、西两道门。东门位于高攀路,是小区的后门,西门位于科华南路,是小区的正门。有人戏谑说:你们小区坐落在高攀路上,似有高不可攀之义。

其实,高攀路是一个地名,源于这里曾经有过一座桥,名叫高攀桥,原名高板桥,建于清中叶。17世纪80年代初,连发两年大水,桥体被冲毁,当地的僧众士绅商量“以人力积人功,以仁心造人路”,于是纷纷筹集善款,重修高板桥。相传,新桥建成,一游方老道误踩新桥,连连致歉道:“高攀、高攀……”村民知道后,认为这是天意,遂将高板桥改名为“高攀桥”,村名亦改为“高攀村”。

高攀路创意工厂

40多年前,高攀村这一带还存有为数不多的林盘。林盘的特点就是以院落为聚合圆心,内圈是住宅和环绕的乔木、竹林,炊烟袅袅,鸡犬之声相闻;外圈是池塘、农田,四野纷繁、星罗棋布,乡土气息浓厚。我年轻时,喜欢在节假日里约上三五朋友从磨子桥骑车来此游玩,吃点土菜,喝点跟斗酒。

那时,从磨子桥到高攀村、三瓦窑一带,只有一条狭窄的九三公路,它北起九眼桥,绵延曲折,在四川大学改道,横穿高攀村的农田,从“板门店”——一个古旧的街道穿过,车马辚辚,人流如织,然后再沿着白药厂围墙往南,跨过成昆铁路后,就到了三瓦窑,骑自行车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当年那狭窄的小路现已变成了宽阔平坦的高攀路。

桂溪寺祭文碑保护牌

虽然九眼桥到三瓦窑两地的距离并不远,但当时一个是城内,一个是郊外,城乡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年轻人在城里待久了,还是喜欢跑到乡下来呼吸新鲜空气。高攀村这一带离城里相对要近些。阳春三月,这里到处都盛开着各色花朵,桃花、梨花、油菜花,繁花似锦。入夏以后不仅可以看到麦浪之美,还能闻到沁人脉腑的荷香、稻花香……现在回想起来,印象尤其深刻的,要算那布满池塘的田田莲叶、艳艳荷花,老远就能闻到它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如今,这里已开发成了一个个小区。过去一些冠以姓氏的“大院”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某某小区”“某某花园”。一排排、一栋栋林立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拔起,使这片曾经乡土气息浓厚的川西林盘发展成了城市的格局。高大的建筑和宽阔的道路,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和LED灯箱……城市的扩大繁荣推进了乡村的发展振兴,这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吧。

居住在这里久了,很容易淡忘这里的过去。我时常在小区里漫步,也时常在小区周边走走,时不时地会回想起这片土地原有的生态和植被。

有一次,我照例沿着小区走动,路过那两座一米多高的石碑时忽生好奇心。石碑不知是修建小区时从地下挖出来的,还是原先就立在那里。碑体无损,只是碑上镌刻的文字已然风化,难以辨认。石碑旁挂有一块铜牌,是武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2020年立的,上面刻有两行字: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桂溪寺祭文碑。

于是,我翻阅了相关的史料,想寻找这里与桂溪寺的关系。《成都市金牛区文化志》和《成都市金牛区地名》中均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神宗幸蜀,谥封宁菊东、周粟庵为忠、勤二侯,建庙并题词,‘佳城桂溪,先王成国’。”文中所说的寺庙就是桂溪寺。至于宁、周为何人,对明王朝有什么特别功绩,没有详细表述,网上也查不到详情。现在桂溪寺也不复存在了。据说,成都武侯祠大门口那石狮子就是桂溪寺遗留下来的。

后来,每当我漫步到这两座石碑前,都会走近细瞅,总想着能从中发现点什么。可以说,这两座石碑是桂溪寺遗留下来的古迹是不用怀疑的,如今立在小区里,也是小区沾有岁月古气之明证。

我真想能穿越历史时空去探寻桂溪寺的过往,可惜去日不可追,只有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年那寺门上悬挂着的“桂溪古寺”匾额,曾吸引过无数善男信女来此朝拜,寺中的三重大殿,曾经清磬悠扬、梵音缭绕、香火旺盛……

有时我在想,时代在前进,过去、现在与未来,新与旧,继承与创新,更迭不休是难免的,虽然有些乡村在衰减、消逝,但本质的根络却从未断裂过,那种民族的、历史的基因一直在变化中存续和传承。

桂溪寺祭文碑

在距离我们小区不远的高攀路26号,至今保存有清末时期的工业建筑群。那是百年前,清末四川总督丁宝桢在高攀桥这片农田上创建的四川机械局分厂,专门生产弹药的地方,对外称白药厂,以“不募洋匠为务”正式将白药厂推向了历史舞台,在四川近代工业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更名为“解放军7322厂”。

事实上,看起来遥远的往事,其实也在眼前。如今,在原白药厂废旧的工业建筑群里,工业文明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蝶变出了全新的文创地标——“BY YOUNG·1906创意工厂”,成为成都市武侯区文创核心驱动引擎。我每次走到这里时,时常会被围墙上的那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创意宣传语而震撼不已。

高攀路,这里不仅有历史上遗留的痕迹,更是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兴衰荣辱,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8月27日第8版

文/图:钱声广

来源: 《成都日报》2024年8月27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